枇杷樹形整齊美觀,葉大蔭濃,四季常春,春萌新葉白毛茸茸,秋孕冬花,春實夏熟,在綠葉叢中,累累金丸,古人稱其為佳實。宋代宋祁詩句:“有果實西蜀,作花淩早寒。樹繁碧玉葉,柯疊黃金丸。土都不可寄,味咀獨長嘆。”是對枇杷樹的花、葉、果的寫實,非常確切。唐代羊士諤詩句:“珍樹寒始花,氤氳九秋月。佳期若有待,芳意常無絕。鰯鰯碧海風,濛濛綠枝雪。急景有余妍,春禽自流悅。”描繪了枇杷樹如亭亭玉立抄女,不與人爭春,而在萬花雕零,秋葉飄落和晚秋季節裏,才開始孕育花蕾到寒冬開放,迎著霧雪,獨顯高潔,留下金丸。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歸有光種枇杷樹就是希望家庭美滿、事業成功、品格高潔。
2.《枇杷與琵琶》的啟示枇杷與琵琶從前有壹個官人想吃枇杷,命下人去辦。
不料這個下人不知道枇杷,以為官人心血來潮想吃琵琶,就把琵琶劈了,煮了湯羹。故事不知見之於《笑府》還是《笑林廣記》記不起來了。
不過,據說現在還真有壹道菜叫「琵琶羹」的,是雞頭米、西米和椰奶的「三合壹」,取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意。 枇杷和琵琶是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 前者是常綠小喬木,原產我國,長江以南栽培較多。
後者為撥弦樂器之壹,體半梨形,曲頸,四弦。戴假指甲彈奏,音域寬廣,常用於獨奏、合奏和伴奏。
這樣兩種名同音而實大異的東西何以常被牽扯在壹起,甚至連頗有名頭的文人也會出錯,其故安在?其實說來簡單,蓋我國古代「枇杷」與「琵琶」可以通用。 請看《雅謔》中的壹段記載: 「莫廷韓過袁履善先生,適村人獻枇杷果,帖書『琵琶』兩字。
相與大笑。某令君續至,兩人笑容尚在面,令君以為問,袁道其故。
令君曰:『琵琶不是這枇杷,只為當年識字差。』莫即雲:『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
』令君賞譽再三,遂定交。」這首七絕詼諧俚俗,近乎打油,然而平仄聲韻,中規中矩,剝去它挖苦嘲諷的「外殼」,實在是壹首好詩。
「令君賞譽再三」,我亦雲然。 同樣的「雅謔」還見於明代蘇州大畫家沈周(石田)的故事。
有壹次,別人送枇杷給沈石田,來信中也將「枇杷」寫成「琵琶」,沈即作書答道:「承惠琵琶,開奩駭甚!聽之無聲,食之有味。乃知古來司馬淚於潯陽,明妃怨於塞上,皆為壹啖之需耳!今後覓之,當於楊柳曉風、梧桐秋雨之際也。
」沈石田老先生的短劄典麗清雅,不失有明壹代小品宗風,且連用兩典(白居易潯陽江頭夜聽琵琶與王昭君出塞途中怨彈琵琶),大概此公原想「幽」人壹「默」,哪知反而授人笑柄,這是沈公所始料不及的。 上述兩則「雅謔」中的士大夫和大畫家沈石田都肯定不能把「枇杷」寫成「琵琶」,不免苛求過甚,說得重壹點是只知其壹,不知其二。
因為枇杷的得名是由於「其葉形似琵琶,故名」。而「琵琶」這樂器,專家考證乃昉自漢代,秦漢以前既無「枇杷」之名,亦無「琵琶」之器。
後來,琵琶廣泛流行,並成了妓女的必備之物,因而,「琵琶」、「枇杷」與妓女便結上了不解之緣。沈石田所說的白居易「司馬淚於潯陽」的《琵琶行》固然傳誦至今,而同時代的元稹亦留下了「萬裏橋邊女校書,琵琶花下閉門居」的詩句,因此,後來人們稱妓女居所為「枇杷門巷」,可「枇杷門巷」未必真的有可啖的枇杷,但肯定有「半遮面」的琵琶。
還有,婦女改嫁,舊時稱為「琵琶別抱」,可見「枇杷」與「琵琶」自古以來便難舍難分,把「枇杷」寫成「琵琶」在古時是可通的。現代人當然不會把兩者混用了。
3.描寫枇杷,差不多壹段話吧我的家鄉在福清,我愛家鄉的枇杷。
秋末冬初,枇杷樹開出了壹朵朵淡黃色的小花。枇杷花在臘月開得最盛,有"負雪揚花"的美名。
枇杷花很小,雖然沒有玫瑰、牡丹的嬌艷,但在萬物雕零之際散發出淡淡的清香,讓人陶醉。 冬去春來,枇杷樹上結滿了青青的果子,像壹個個害羞的小姑娘躲在"琵琶"形的綠葉之間,遠遠望去,碧綠壹片,像是用翡翠裝點起來。
到了四、五月份的時候,碧綠的枇杷樹上掛滿了枇杷,它們猶如壹盞盞金燦燦的小燈籠,夾雜在綠葉中,真像是金果壓枝,燦若群星。 枇杷的品種很多,有酸甜可口的"早鐘6號",有橢圓形的"長虹",有又大又紅的"解放鐘",有扁扁圓圓的"橘子紅"……它們品種不同,"長相"也不同,香味也各異,但無論是哪種,壹吃便會讓妳口水直流。
枇杷大多像雞蛋壹樣大小。枇杷先是青色的,隨後才變成黃色。
沒有成熟的枇杷酸溜溜的,成熟了就甜津津的。有時候吃太多的枇杷,酸得牙齒都快掉了。
妳知道嗎,枇杷雖然成熟了,但還是有點兒酸味。我迫不及待地剝開它那又黃又薄的"外衣",裏面的果肉晶瑩剔透,咬壹口,汁水橫溢,香味便溢滿了嘴,有種軟軟甜甜的滋味,令人回味無窮。
枇杷又名"甜蜜",是果中之王。枇杷的全身都是寶,樹梗可以用來做中藥;樹葉可清熱、治胃病;果肉的營養很高,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B、C,常吃對兒童發育很有幫助,而且可以止咳、潤肺、清熱、利尿。
我愛妳,家鄉的枇杷。
4.與水果有關的好句要簡單好句:關於水果的精彩語句
瓜園遠看壹片綠汪汪的,那西瓜壹個個又大又圓,穿著綠條紋外衣,靜靜地躺在瓜地裏。
煙臺梨,個大皮黃,就像壹個大肚子葫蘆,咬壹口,甜滋滋的梨水流在舌頭上,滲入嗓子,就像吃了蜜壹樣。
那鴨梨又甜又香,咬壹口脆生生的,甜水順著下巴直流。
鴨梨的皮非常薄,薄得有時壹碰就破;個大,大得叫妳吃驚;汁多,咬壹口像喝了壹碗用甘泉沖出來的甜水。
中秋時節,蜜桃成熟了,努著紅撲撲的嘴巴,再配上壹身小絨毛,顯得那麽好看,那麽可愛,像含羞的姑娘壹樣,低垂著頭,漲紅了臉。
那株碗口粗的桃樹,長得枝繁葉茂,壹個個的小毛桃,活像算盤珠子。
石榴的外表像壹個球狀的小口花瓶,它的皮是黃褐色的,剝開皮壹看,壹粒粒晶瑩透明的果實排得整整齊齊,壹層接著壹層。
生長在劍葉心中的菠蘿,從院子裏的綠葉叢中好奇地探著頭,張望著,窺探著來往的旅客。
這紅鮮鮮、圓鼓鼓的荔枝,瓤肉飽滿、晶瑩,雪白如糯米湯圓。
滿樹結的荔枝密密麻麻的,像是夜晚天空中數不清的星星。
壹串串葡萄長長的,綠綠的,晶瑩透明,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來似的。
他采下了壹大串紫水晶球似的葡萄,壹顆顆飽滿得甜汁都快流溢出來了。
這葡萄別說吃了,看壹眼也舒服半天,要是吃它壹串,準要甜幾天哩!
5.寫夏秋冬的古詩夏
客中初夏 司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晴。
初夏睡起 楊萬裏
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初夏 朱淑真
竹搖清影罩幽窗,兩兩時禽噪夕陽。
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
初夏遊張園 戴敏
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晴陰。
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壹樹金。
秋
天凈沙 秋 無名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
壹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天凈沙 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秋詞 劉禹錫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長安秋望 杜牧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壹毫。
南天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秋風引 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秋夜寄丘員外 韋應物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秋日 耿瑋
返照入閭巷,憂來誰***語?
古道少人行,秋風動禾黍。
冬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裏逢冬至,
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著遠行人。
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 李商隱
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
桐花萬裏關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冬夜 譚嗣同
班馬肅清霜,嚴城暮色涼。
鐙青壹電瞬,劍碧兩龍長。
調角急如語,寒星動有芒。
遙憐諸將士,雪夜戍氐羌。
6.形容樹上結滿果子的詩句1、重臺該草初離土,百葉湘梅已滿枝。
《小園春思》宋·陸遊譯文:重臺該草初離土,百葉湘梅已滿枝。2、窗間梅熟落蒂,墻下筍成出林。
《喜晴》宋·範成大譯文:窗戶之間的梅子熟了之後落了下來,墻下的竹筍長成了竹林。3、庭前八月梨棗熟,壹日上樹能千回。
《百憂集行》唐·杜甫譯文:當梨棗成熟之時,少年杜甫頻頻上樹摘取,壹日至少千回。4、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
《天平山中》楊基·明譯文:細雨濛濛打濕了楝花,在南風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樹的果實都慢慢變熟了。5、引猿秋果熟,藏鶴曉雲深。
《送徐道人東遊》尚顏·唐譯文:猿秋果熟率,藏鶴曉雲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