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白居易
曉日提竹籃,家僮買春蔬。
青青芹蕨下,疊臥雙白魚。
無聲但呀呀,以氣相喣濡。
傾籃寫地上,撥剌長尺餘。
豈唯刀機憂,坐見螻蟻圖。
脫泉雖已久,得水猶可蘇。
放之小池中,且用救幹枯。
水小池窄狹,動尾觸四隅。
壹時幸茍活,久遠將何如。
憐其不得所,移放於南湖。
南湖連西江,好去勿踟躕。
施恩即望報,吾非斯人徒。
不須泥沙底,辛苦覓明珠。
註釋
①這首詩作於元和十壹年(816)。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白居易元和十年貶為江州司馬。
②呀呀:開口貌。
③煦濡:吐沫以相濟。《莊子·天運》:“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④寫:通瀉,倒。
⑤撥剌:魚跳躍時發出的聲音。
⑥《老子》:“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假人。”此避唐高祖李淵諱改淵為泉。
⑦南湖:指鄱陽湖。鄱陽湖分南湖、北湖。
⑧西江:唐人稱長江出峽至揚州壹段。
⑨隋侯見大蛇傷斷,以藥傅之。後蛇於江中銜大珠以報,因稱隋侯之珠,又曰明月珠。見《搜神記》卷二。
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後人稱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後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是唐代的傑出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對白居易稱“詩魔”、“詩王”、“詩豪”、“詩史”等,日本學界則稱白居易為“詩神” 。其實,在唐代對白居易的稱呼是“詩仙”之稱,請看唐宣宗的詩:“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壹度思卿壹愴然。”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進士,由校書郎累官至左拾遺。在此期間,他關心朝政,屢屢上書言事,並寫了不少諷諭詩,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權貴忌恨,被貶為江州司馬。此後他歷任忠州、杭州、蘇州等地刺史。官終刑部尚書。更多古詩欣賞文章敬請關註“習古堂國學網”的白居易的詩全集欄目。
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他與元稹壹起,倡導旨在揭露時弊的“新樂府運動”,寫了《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等,對當時社會的黑暗現實作了深刻批判。在藝術上,白居易詩以平易曉暢著稱,在當時就流布很廣。有《白氏長慶集》,存詩近三千首,數量之多,為唐人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