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甲午戰爭和威海衛的詩句

關於甲午戰爭和威海衛的詩句

1.有關“甲午戰爭”的詩句有哪些

有關“甲午戰爭”的詩句有:

1. 海怒濤狂卷①,盧溝碧血橫流。神州積弱恥蒙羞。

2. 國恨家仇知否? 碎骨粉身殉節②,揮刀斬賊擒酋。

3. 百年奮戰 捍金甌。勝利凱歌高奏。

4. 註:① 指甲午海戰。

5. ② 北洋水師“誌遠號”軍艦官兵以艦撞敵,獻身殉國。

6. 甲午詩詞 作者:秋瑾

7. 萬裏乘雲去復來,只身東海挾春雷。

8. 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9.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

10.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2.有關甲午海戰的詩詞

《贈梁任公同年》黃遵憲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

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哀旅順》黃遵憲

海水壹泓煙九點,壯哉此地實天險!

炮臺屹立如虎闞,紅衣大將威望儼。

下有窪池列鉅艦,晴天雷轟夜電閃。

最高峰頭縱遠覽,龍旗百丈迎風飐。

長城萬裏此為塹,鯨鵬相摩圖壹啖。

昂頭側睨何眈眈,伸手欲攫終不敢。

謂海可填山易撼,萬鬼聚謀無此膽。

壹朝瓦解成劫灰,聞道敵軍蹈背來。

《往事》丘逢甲

往事何堪說? 征衫血淚斑。

龍歸天外雨, 鰲沒海中山。

銀燭鏖詩罷, 牙旗校獵還。

不知成異域, 夜夜夢臺灣。

《春愁》丘逢甲

春愁難遣強看山, 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壹哭, 去年今日割臺灣。

《有感》譚嗣同

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昊壹哭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更多詩詞可參考以下鏈接

3.關於甲午戰爭的古體詩

方偉(濯纓軒主人):原韻奉答香港林峰先生《甲午風雲》二首壹國恥長銘甲午年,憑高目註海東邊。

閑雲猶在波心蕩,戰艦誰知水底眠。清祚命懸慈禧掌,楚王屍欠伍員鞭。

何當衛霍生今世,好使中華夢再圓。二香江傳語意徘徊,話到前仇事可哀。

薊下已無遺老淚,幽州空有古時臺。淒涼血恨冰全釋,友好邦交花正開。

壹旦戰雲生海上,吾今而後乃風培。賀新郎·甲午此恨無人說!望東洋,風濤猶是,無窮瓜葛。

百二年來雲水冷,血海深仇誰雪?有幾個,沖冠怒髪?此日將軍能開唱,似優伶,塗抹成風月。更彈起,琴和瑟。

今時可與前時別?悵年年,腆顏東向,水交雲合。敵國軍營漂木柹,我自笙歌銷骨。

更莫使,辛陳愁絕。料想魚龍經過處,尚驚心,海底堆堆鐵。

船應被,浪摧裂!賀新郎·用稼軒韻和東海客往事從頭說。想當年,列強卷起,無窮糾葛。

奇恥算來豈甲午?多少深仇難雪!心頭恨,隱而未發。史冊漫翻常下淚,對長空,壹片傷心月。

更何忍,聽琴瑟!今來古往何分別?嘆而今,金甌還是,久分難合。更有鯨鯊翻巨浪,攪得海風刺骨。

漫引得,魯連愁絕。寧蹈東洋而死耳,有腰間,三尺錚錚鐵。

強弓射,扶桑裂!東海客:賀新郎·馬關條約臺灣淪陷,距今110周年。賦此贈友。

仍用辛棄疾“把酒長亭說”原韻慷慨樽前說。看風雲、五洲變局,霸權瓜葛。

眾友羞談甲午事,奇恥今生未雪。卻兩鬢、斑斑白發。

報國當年曾熱血,但常常、悲嘯村邊月。君讀史,恨聽瑟。

祖先昔日傷心別。有誰知、子孫何意?百年難合。

總理詠詩驚四座,磊落中華風骨。望海峽、春愁如絕。

最悔漁陽彭寵夢,為稱王、借重匈奴鐵;風浪起,身名裂。吳彥:賀新郎·用辛棄疾韻和東海、濯纓寫馬關條約110周年之作堪與何人說?向滄溟、余懷恰似,壹坡藤葛。

已報彈冠誇先富,忍見寒廬霜雪。官***賈、東窗頻發。

安得長天清如洗,破層雲萬裏生明月?天不語,放悲瑟。知兵總使心無別。

望烽煙、戈矛雖利,散沙難合。但有拜金如命者,便有柔顏媚骨。

看霧晦,何年消絕?水擊三千江河湧,駕艨艟要借民心鐵。聽鼓角,撼山裂。

楊逸明:甲午書感百廿年前戰壹場,重溫飲恨細思量。太多權貴汪精衛,幾個將軍鄧世昌?淩弱總能頻肆暴,禦兇偏未自圖強。

教狼刮目相看法,只有從今不做羊!無以為名:甲午東海寄托(十首)時維甲午憤填胸,罪孽輕饒未警鐘。楚劍雖能爭斬鱷,倭刀也敢試屠龍。

相持壹峽輸於怯,自縛三邊拙在庸。袒臂投鞭催踏白,滄浪為我洗煙烽。

我武惟揚廣辟疆,江山偌大載滄桑。紅羊劫禍消猶在,白虎軍機決未央。

城破那堪塗炭苦,水渾何忍釣竿忙。天教壯氣留三寸,敢引鏵弓射日岡。

濁浪淘空證惡鄰,揮戈反日警前因。島基如璧本歸趙,倭種是夷非屬秦。

鬭蟻連營謀潰壩,劫羊潛廟臥傳薪。大風歌處雲飛檄,北府猶能護要津。

不甘雌伏每狂顛,走卒居然得手先。狐試叩關威假虎,鷹籌伐國力援蟬。

磨針定海銅為柱,趕石歸山水作鞭。還我缺壺容唾血,嘯歌東進太平船。

宵小公然啟釁多,舞戈瀛海弄風波。乍窺龍蛻徒呼蟹,略嗅龜膏妄化鼉。

雖遠必誅如犯我,以蠻相埒怎容他。耘除癬疥東隅凈,異域頻傳擊壤歌。

日下扶桑未式微,暗流洶湧佩柔韋。壹隅孤憤淹還抑,萬頃深仇蘸又揮。

橫臂笑螳蠻用力,捋須欺虎病揚威。扣舷長嘯蜺雲裂,尺八聲中跋扈歸。

弩射腥潮海未平,煙氛近逼鐵笳鳴。捐嫌已養癰成患,負恥才嘗膽結晶。

恩赦犬牙仍反噬,罪逃鰲足竟橫行。櫻花謝處徒妖艷,只欠東風去廓清。

島似枯魚待宰鮮,揚眉擂鼓上樓船。沙雖渙散能填海,石竟優柔不補天。

佯斥隔墻倭影吠,忍聽鄰榻鬼鼾眠。沖冠壹怒中流聚,請劍心橫折檻前。

碣石封疆拭戰痕,東巡戟指舊轅門。沙填口角牙城險,火灼眉端眼界昏。

山窘茍延青壹脈,海腥空返碧三魂。沈舟側畔龍文劍,不忿雞窗舞曉暾。

折戟沈沙不復雄,摩挲髀肉嘆杯弓。烏衣巷口六朝雨,赤壁灘頭三國風。

既已鯨吞歸島北,何曾虎視伏波東。八千子弟今安在,補我金甌壹缺中。

蔣世鴻:甲午戰爭百廿周年祭百廿年間恨豈微?滄桑依舊被包圍。馬關過後爭平等,龍首昂時鑒是非。

酩酊常談倭寇黠,翩翾屢見海鷗飛。只今釣島猶零落,未解蒼茫何日歸。

滿江紅·甲午杞憂百廿春秋,匆匆過、風交雨雜。東向看、壹群倭寇,叫囂兇狎。

海戰硝煙因日起,扶桑氣焰連濤壓。痛那時、大廈競傾頹,余蕭颯。

念民族,遭踐踏。將國土,當回答。

甚懷柔換取,兩相融洽?夢且貪眠酣不醒,禍來趁夜頻還沓。問兵戎、他日若重來,還容納?水龍吟·甲午戰爭百廿周年寄懷海天東望蒼茫,怒濤千丈摶風暴。

扶桑戾氣,清廷羸態,釀成兇兆。倭寇瘋狂,北洋沈溺,輸贏分曉。

恨當時腐敗,官荒國是,賠民淚,緣無道。百廿年間遺笑。

問兒孫、幾番憑吊?尋常事體,萬千龍種,歸尊堂廟。浩浩神州,悠悠歲月,及吾之老。

喚春秋夢醒,江山就列,樹乾坤纛。

4.請給我介紹壹下甲午戰爭的威海衛戰役

中日甲午戰爭之威海衛之戰 又稱山東半島之戰。

甲午戰爭時期中日海軍和陸軍在山東威海衛進行的戰役。 清光緒二十年(1894)底,日軍在遼東戰役中取得重大勝利後,為配合對東北地區的軍事攻勢,給清政府以更沈重的打擊,日本政府拒絕了清廷的和談要求,決定實施擴大對華侵略的作戰方案――山東半島作戰計劃,將在中國遼東的侵華第二軍第二師團和在國內的第六師團合編為山東作戰軍,由陸軍大將大山巖指揮,準備從海路登上山東半島,進攻北洋水師海軍基地威海衛(威海市)。

清政府鑒於山東半島是京畿左輔,戰略地位重要,很早就開始布防。威海衛軍港依據天然屏障修築工事,易守難攻。

中日戰爭爆發後,威海又添新兵、築炮臺,加強海上防禦。旅順失陷前,北洋艦隊全部駛入威海。

至二十年底,山東半島清兵總數已達60營,約3萬多人,分別由北洋大臣李鴻章和山東巡撫李秉衡統轄。李鴻章被日軍在朝鮮和遼東的強大攻勢所震懾,對山東布防更加消極被動,命令北洋艦隊以“保船”為主,不許出海與日軍作戰;加之山東半島海岸線綿長、地面遼闊,清兵防守部署分散,李秉衡又不諳戰事等因素,故清軍在山東半島的防務漏洞很多,難以阻擋日軍的銳利攻勢。

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95年1月19日),日本山東作戰軍在聯合艦隊護送下分乘50多艘運兵船從大連灣出發,次日在山東半島榮成灣登陸,占領灘頭陣地。守岸清軍兵少力單,被迫後撤,日軍乘勢進占榮城。

二十八日,日軍3.4萬余人登陸完畢,三十日,分兩路進犯威海。日本海軍也從海上正面進攻,企圖全殲北洋艦隊。

是日下午,日本陸軍行至白馬河,遭到福字軍和嵩武軍總兵孫萬林率領的1000多清軍的英勇阻擊,激戰2小時,日軍死傷10余人,狼狽後撤。二十壹年正月初四(1月29日),兩路日軍對威海港南岸炮臺形成包圍,次日發起總攻。

駐守摩天嶺、楊楓嶺等炮臺的清軍奮力抵抗,日軍少將大寺安純被擊斃。但清軍寡不敵眾,付出重大犧牲,炮臺陷落。

不久,百尺崖、龍廟嘴、鹿角嘴等海岸炮臺亦相繼失守。為避免日軍利用海岸炮臺轟擊威海港內的北洋艦隊,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下令將皂埠嘴炮臺炸毀,威海港南岸炮臺於是全部失守。

初七,日軍開始進攻威海衛和北岸炮臺。炮臺守將戴宗騫(1842―1895)貪婪譎詐,致使士兵潰散,炮臺無人把守。

次日,丁汝昌只得下令將北岸炮臺炸毀。這樣,“威海之防盡墮”,威海衛城陷落,北洋海軍被封鎖在港內,形勢萬分危急。

此時,丁汝昌和廣大清軍水陸官兵表現出可貴的愛國精神和無畏的高尚品質。丁汝昌斷然拒絕日軍的誘降,決心血戰到底。

初九,日本海軍大舉出動,猛烈進攻威海港前沿天然門戶劉公島和日島。日本陸軍也將原南岸炮臺的7門大炮修復,從海岸射擊北洋水師,形成“炮資敵,我殺我”的慘痛局面。

北洋官兵及守島陸軍奮起發炮還擊,擊中築紫、葛城等日艦。次日深夜,日軍魚雷艇進港偷襲,北洋旗艦定遠被擊傷擱淺。

十二日,日軍故伎重演,北洋海軍來遠、威遠、寶筏三艦又被魚雷擊沈,實力大損。十三日,日軍發動總攻,清軍士兵奮勇迎戰。

雙方炮火互射,硝煙蔽海,戰鬥甚為激烈。松島、橋立、千代田、秋津洲、浪速、扶桑等日艦均被擊中,士兵死傷眾多。

清軍日島炮臺彈藥庫也被敵炮擊中爆炸,守軍被迫撤至劉公島。正當戰鬥激烈進行時,北洋魚雷艇管帶王平貪生怕死,率10余艘魚雷艇和2艘汽船乘機逃跑,被日艦追及,大部分魚雷艇被擊沈,北洋海軍損失慘重。

十四日夜,日艦又破壞了封鎖威海港東口的鐵鏈,打開了港口門戶。清軍極其盼望援軍趕來,但希望渺茫,士氣開始低落。

這時,在北洋艦隊服務的外國船員英人泰萊、克爾克(kirk)、德人瑞乃爾等散布失敗情緒,威逼丁汝昌向日軍投降,遭到丁嚴辭拒絕。為避免戰艦落入敵手,丁汝昌下令炸沈各 船。

十六日,管帶劉步蟾在定遠被炸沈後自殺殉國,其余各艦將領害怕以徒手降敵“取怒倭人”,竟拒絕執行命令。十七日,北洋守軍彈藥將盡,勢不能支。

當夜,丁汝昌召集部下,提出冒險突圍,多數將領表示反對,紛紛散去。丁汝昌見大勢已去,決心以身殉國,與劉公島北洋護軍統領張文宣(?―1895)、鎮遠管帶楊用霖(1854―1895)先後自殺。

第二天,外國洋員浩威勾結威海衛水陸營務處候選道牛昶?等人投降。二十日,牛昶曬代表清軍在投降條約上簽字,劉公島淪陷。

二十三日上午10時30分,日本聯合艦隊擺出征服者的架式,占領了威海港,舉行捕獲儀式。北洋海軍鎮遠、濟遠、平遠、廣丙、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鎮中、鎮邊等10艘艦船全部作為日軍戰利品,被插上日本國旗。

北洋練習艦康濟號被解除武裝,交還中國。下午4時,康濟載運著丁汝昌、劉步蟾、楊用霖、張文宣等人的靈柩,在瀟瀟細雨中淒然離港,駛向煙臺,汽笛哀鳴,威海衛戰役至此結束,清政府苦心經營多年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威海衛和山東半島的失陷,使京畿地區門戶洞開,清廷危急萬分,以慈禧為首的統治集團更加快了向日本乞和投降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