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註詩歌題目,邁好鑒賞第壹步
人常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詩歌亦然.然而,在日常的教學中很多師生並不關註詩歌的題目,他們往往例行公事般掃壹眼題目,便投入到詩歌的解讀中.那麽,詩歌的題目到底在鑒賞中起多大的作用呢?還是先讓我們看看下面這兩首詩吧.
先來看朱熹的壹首詩: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僅從詩句來看,估計初見該詩的讀者壹定會以為這首詩刻畫了壹個清澈、平靜、美麗的池塘,表達了作者對他的深深的喜愛之情.但是,詩歌的題目是《觀書有感》.想必看到題目後讀者才悟到,作者是想用池塘因為有活水才清澈來比喻寫作必須來源於生活.
再看唐朝朱慶餘的壹首詩: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粗心的讀者壹定會以為本詩描寫了新婚女子早晨拜見公婆前忐忑不安心理.本詩極富生活氣息,但遺憾的是本詩的題目是《近試上張水部》.原來這是壹首幹謁詩,使人想借新婚女子的疑問來向張水部詢問自己的詩文能否使主考官滿意.
由此可見,詩歌的題目對鑒賞詩歌的重要意義.我們必須從題目入手,邁好鑒賞詩歌的第壹步,事實上詩歌的題目可以傳達很多信息.
壹、\x09詩歌題目能夠顯示詩歌類別.
古典詩歌中那些風花雪月、艷科宮詞等消極的東西不適宜中學生讀.除此之外,從內容上詩歌可以大致分為:思想類、詠人類、慰己類、懷國類、傷事類、名理類等.閱讀詩歌時我們如果能夠判斷該詩的類別,詩歌的內容以及表達感情的方向我們基本能夠把握,避免出現南轅北轍的情況.
例如:李白的《越中覽古》,題目告訴我們本詩屬於傷事類.傷事類的詩歌大致分為三類:表達懷古傷時的感嘆;表達昔盛今衰的感慨;表達借古諷今的情懷.明白了這些,我們可以猜測本詩可能是詩人遊覽越國故址,抒發上述感情之壹.事實上,本詩恰恰通過故址的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盛衰無償的感慨.
再如,王昌齡的《從軍行》.詩歌的題目已經告訴我們本詩屬於懷國類,屬於邊塞詩的壹種.由題目可以預測,本詩可能表達憂國、報國、愛國、衛國的某壹種或某些情感.
二、詩歌題目能夠反映內容的主體.
有的學生會產生這樣的疑惑:確定詩歌的類別可以保證我們的前進的方向沒有錯誤,但是古典詩歌由於距離我們比較遙遠,語言比較簡練,內容的理解很困難.其實,有的詩歌的題目已經交待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弄了詩歌的題目,內容已經掌握大半.
例如:陸遊的《書憤》.由題目可以知道本詩的主要內容是書寫詩人胸中的憤怒之情.詩人因何而怒?詩中有哪些詩句表現表達憤怒之情?帶著這些問題閱讀詩歌,文章的主旨輕而易舉的獲得.在如王維的《山居秋暝》,題目告訴我們本詩屬於思鄉中的寄情山水田園的壹種.“山”是描寫的主體,“秋”表明了季節,“暝”寫出了時間.由此可知,本詩主要是寫秋天山野傍晚的景色,本詩的基本內容已然確定.
三、\x09題能夠反映詩歌的寫法.
《考試說明》中明確指出,中學生要能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許多學生感覺技巧的鑒賞很困難.事實上,有經驗的讀者已經從詩歌的題目上揣測出詩歌的寫法.如陸遊的《蔔算子 詠梅》、黃巢《菊》、杜甫《孤雁》、李商隱的《流鶯》,這些詩歌以某種事物為題,往往是借助該事物傳達出詩人的理想與誌,詩中的菊、雁已經成為自己或他人的象征.因此,這些詩歌往往采用托物言誌、象征的寫法.
再如:賀知章的《詠柳》、柳宗元的《江雪》、韋應物的《滁州西澗》、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這類詩歌是景物作為描寫對象,往往借助景物抒發感情,因此詩歌的寫法不外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005年高考試題(天津卷)中詩歌鑒賞的題目是《聽蜀僧彈琴》,敏感的讀者壹定註意到了詩題中的“聽”和“琴”字.因為是表現琴聲,面對抽象的事物作者壹般會用到比喻的修辭;因為是“聽”,作者也極易采用“側面描寫”.明白了這些,題目就變得輕而易舉.
四、\x09詩題直接點名詩人的感情基調.
詩歌是抒情的藝術.鑒賞詩歌的主要目的之壹是把握詩人所寄予的感情.有些詩歌的題目就能直接點出詩人的感情基調.
例如沈如筠的《閨怨》,壹個“怨”字已經表明本詩的感情基調.閨中的婦人會埋怨什麽?為什麽會產生埋怨?是誰造成的這種局面?沿著這個思路讀詩,我們將會很快地把握詩人的感情.
像杜甫的《恨別》的“恨”字;張籍《秋思》中的“思”字;王維《田園樂》的“樂”字,這些都是打開使人心扉的金鑰匙.類似的還有“哀”“喜”“別”“贈”,這些字眼都是點睛之筆.
五、\x09詩題能夠反映詩歌的表達方式.
含蓄是詩歌的典型特征.究其原因,詩歌是通過意象來表達詩人的觀點和情感.人、物、景都是入詩的意象.因此,在詩歌中往往會有主人公所做的事,有自然景物的描寫,有主人公的直抒胸臆或者借景抒情.聰明的鑒賞者會從表達方式的角度分析詩歌.
例如,閱讀杜甫《登高》.登高懷遠是古詩中經常存在的意向,詩人借登高抒發感情.“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李白秋登臨謝北樓,抒發對古人的懷想;“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登上柳州城來表達對遠方的友人的思念.那麽,杜甫在什麽時候登高?登高時會見到什麽?抒發了怎樣的感情?沿著這條思路解讀詩歌,我們將會發現:詩人看不到遠方的親人,見到的知識無邊的落木,想想自己漂泊壹生的經歷,想想自己年老孤獨,詩人悲涼的心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
因此,拿到壹首詩分析本詩敘述了什麽事,寫了哪些景物,抒發作者怎樣的感情,同樣壹條很好的解讀角度.
既然這樣,如果我們能夠從詩題中把握本詩的表達方式,並由此深入思考,是不是也能很好的理解詩歌呢?讓我們看看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同時“送別詩”,這些詩歌壹定記敘和描寫了分別時的情景.通過分析我們發現:他們分別的地點依次是黃鶴樓、芙蓉樓、渭城;到達的地點依次是:廣陵、洛陽、西安;見到的景物依次是:“煙花三月”的揚州、“寒宇連江”的吳地、“青青柳色”的客舍;表達的感情依次是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向洛陽友人表達心誌,擔心友人別後的生活.有我們緊緊把握詩題透露的表達方式,我們很容易理解了詩歌的內涵.
再如,杜甫的《望嶽》、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這些詩中壹定會有對景物的描寫.鑒賞者可以緊扣詩中如何描寫客觀景物來研究詩歌.
《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已經傳達出詩人的感情,研究該詩的抒情方式可以很好的鑒賞本詩.
學會鑒賞詩歌不僅是高考的需要,提高個人修養的需要,也是傳承祖國文化的需要.鑒賞詩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見仁見智的.提醒讀者關註詩歌的題目,因為它是鑒賞詩歌的金鑰匙.
2、
詩歌的題目有兩種來源,壹種是詩人本身已經擬好,壹種是後人代擬.值得註意的是,不論是那種呈現方式,題目都是詩歌的眼睛、靈魂,是富有生命力的東西.因而關註詩歌的題目對於確定詩歌的主旨,品味詩歌的語言以及判斷詩歌的表達技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麽,詩歌的題目和詩歌的內容之間究竟有那些關系呢?
第壹、明確了詩歌地點、時令.如:《上牛頭寺》《山中》《山行》《山居秋瞑》《山中送客》《出塞》《出關》《石豪吏》《憶揚州》等都很鮮明地提出了該詩所作地地點、方位,有助於我們更好的把握詩歌的寫作背景以及詩歌的主題內容.再如:《十五夜望月》《秋思》、《秋懷》《夏日》《秋徑》《柳絮》《落花二首》《春日等樓懷婦》《春夜洛陽城聞笛》《春夜洛城聞笛》也都從不同角度點明了時令、季節,確定了詩歌的大致內容.解答這類題目首先就要明確詩歌所描繪的具體地點、具體時令,然後再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明確大致時間的所蘊涵的不同內涵、不同主題.如:以“山”為地點的,大多表達那種對田園生活、歸隱生活的熱愛,抒寫自己的堅定誌向以及表達那種追慕賢哲的執著等等;以“十五”為時間,大多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對時光易逝的感慨等等.例如: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2004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壹考試山東山西 河南 河北 安徽 江西)
秋 思 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表達了他什麽樣的情感?
賞析:該題的第壹個問題很簡單,只要對詩歌的內容大致概括壹下就可以得出結論: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第二個問題涉及到詩歌的情感,看似復雜,其實很簡單.首先,我們通過題目——《秋思》二字就知道該詩應該是壹首懷念或幽思之作,再通過文中的“家書”二字就很明顯地得出標準答案:對家鄉親人無限的深切思念.
第二、確定了詩歌抒寫的對象.這類詩歌壹般詩采用具有特殊含義的意象來體現詩人的寫作意圖,手法上也大多采用借景抒情或托物言誌等間接的傳情達意的方式.如:《嘆花》《詠梅》《未展芭蕉》《早梅》《早雁》《牡丹》《牡丹花》《詠柳》《春雨》《春雪》《草》等等.在領悟這類詩歌的時候,我們就應該首先把握古典詩歌中的常見意象的象征意義.如菊象征著隱逸、高潔、脫俗,梅象征了堅強、不屈不撓逆境,蘭象征著高潔,牡丹象征著富貴、美好,花開象征著希望、青春、人生的燦爛,花落象征著雕零、失意、人生、事業的挫折、惜春、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草象征著生命力強、生生不息、希望、荒涼、偏僻、離恨、身份、地位的卑微,松柏象征著堅挺、傲岸、堅強、生命力,竹象征著氣節、積極向上,梧桐象征著淒苦,柳象征著送別、留戀、傷感,子規象征著悲慘、淒惻,鴻鵠象征著理想、追求, (孤)雁象征著孤獨、思鄉、思親、音信、消息等等.例如: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2002全國高考卷)
春夜洛陽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麽?妳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麽? 賞析:這道題的得分率很低,主要是因為很多考生不懂得“折柳”在古代是壹種意象,象征著惜別懷遠.其實,關鍵還在於沒有看好題目.題目是《 春夜洛陽城聞笛》,點明了時間是春夜,“又是壹年芳草綠”睹物思人,是很自然的現象;地點是洛陽,證明詩人是異鄉之客,難免懷鄉;對象是 “笛音”,作者遠在他鄉為何要對笛音進行描寫呢?通過“何人不起故園情“壹句就能夠得出結論,原來“折柳”是壹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出答案: “折柳”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的“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第三、直接表明詩歌的主旨.這類詩歌的主題在題目裏已經體現,考生只要將詩歌的具體內容和題目結合起來就很容易得出答案.這樣的題目很多,如:《月夜憶舍弟》《江上思婦》《送別離》《旅夜書懷》《憫農》《留別王維》《惜花》《落日悵望》《遊子吟》《贈汪倫》等等.例如: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2005年全國卷二)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註]冬至:二十四節氣之壹,唐朝時是壹個重要節日.
簡析"抱膝燈前影伴身"壹句,並說出作者當時懷有壹種什麽樣的心情.
賞析:寫出這首詩的情感並不難,因為題目《邯鄲冬至夜思家》中已經有清晰的體現,所以,該題的答案只要將"抱膝燈前影伴身"壹句略作分析,就可以擬定.(參考答案:“抱膝”二字生動地勾畫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態,用“燈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將“影”和“身”聯系起來,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顯得形影相吊.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時的壹種孤寂心情.)
第四、奠定了詩歌的感情基調 .有些詩歌在內容上看起來很深奧,但是題目很淺顯,尤其是那些後人補擬的題目,更是明白如畫,如:《白頭吟》《長恨歌》《長門怨》《玉階怨》《古怨》《傷田家》《江陵愁望寄子安》《哀江頭》《哀王孫》等等,其中“怨”“恨”“樂”“傷”“愁”“哀”便奠定了整首詩歌的感情基調,考生就可以以此為契機對詩歌進行深層次分析,擬寫答案.例如:
閱讀下面壹首唐代的邊塞詩,然後回答問題.
傷田家
聶夷中
二月賣新絲, 五月糶新谷. 醫得眼前瘡, 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 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 只照逃亡屋.
該詩從哪幾個方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賞析:這首詩寫的是唐末廣大農村破產,農民遭受的剝削慘重,至於顛沛流離,無以生存.通過題目中的壹個“傷”字,我們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對田家的基本感情:同情.那麽,作者為什麽對田家產生同情呢?“二月賣新絲, 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 剜卻心頭肉.”暗示了農村生活的困苦和不幸,壹個“願”字又在另壹個維度體現了詩人對朝廷的不滿和痛恨.如此,此題便迎刃而解.
總之,詩歌的題目是解答詩歌鑒賞題的重要壹環,同學們在閱讀詩歌的時候壹定要做到先讀題,再讀文,然後做題,而不要腳踩西瓜皮,成了無頭蒼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