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②講信修睦。③故(16)人不獨(17)親④其親(18),不獨子其子,⒂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⑤皆有所養(19),男有分,⑥女有歸。⑦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⑧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⑨是故謀閉而不興,⑩盜竊亂賊而不作,⑾故外戶⑿而不閉⒀,是謂大同⒁ 。
①選自《禮記·禮運》。《禮記》,儒家經典之壹,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49篇。禮 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②〔選賢與(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選 *** 。與,通“舉”,推舉,選舉。
③〔講信修睦(mù)〕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修:培養。
④〔親〕用如動詞,以……為親,撫養。下文“子其子”中的第壹個“子”也是動詞。
⑤〔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矜,老而無妻的人。矜,通“鰥”。寡,老而無夫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殘疾人。
⑥〔男有分(fèn)〕男子有職務。分,職分,指職業、職守。
⑦〔女有歸〕意思是女子有歸宿。歸,指女子出嫁。
⑧〔貨惡(wù)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意思是,對於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壹定要自己私藏。惡,憎惡。 藏:私藏。
⑨〔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意思是,人們都願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壹定為自己謀私利。
⑩〔謀閉而不興〕奸邪之謀不會發生。興,發生。
⑾〔盜竊亂賊而不作〕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⑿〔外戶〕泛指大門。
⒀〔閉〕用門閂插門。
⒁〔大同〕指理想社會。同,有和,平的意思。
⒂〔不獨子其子〕:把別人的孩子也當做自己的孩子。子,以……為子
(16)故:所以。
(17)獨:單獨。
(18)親:名詞,親人,父母。
(19)養:供養。
2. 文言文《大道之行也》的翻譯壹、“大道”“大同”都屬於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也可以有種種解釋。這壹類字眼是不能翻譯也是譯不好的。 二、有些詞語在壹定語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義,如“歸”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歸”這句話中就有了“及時婚配”的意思;“親”有親近義,但“親其親”跟“子其子”是對文,前壹個“親”就有了“奉養”義,後壹個“親”就專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譯的語句壹概用直譯,但也有壹些地方用了意譯。
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為人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因此人們不僅僅只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僅僅只養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健康成長,(使)老年喪妻的人、老年喪夫的人、幼年喪父的人、老年喪子的人、殘疾的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有職業,女子有歸宿。對於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壹定要自己私藏(享用);人們都願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壹定為自己謀私利。所以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所以(家家戶戶)就不用關閉大門了,這就是理想的社會。
3. 文言文大道之行也的翻譯和原文出處:西漢·戴聖《禮記·禮運篇》
原文: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誌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人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發設制度,以立田裏,以賢勇智,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執(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翻譯:從前,孔於曾加過魯國的蠟祭。祭記結束後,他出來在宗廟 門外的樓臺上遊覽,不覺感慨長嘆。孔子的感嘆,大概是感嘆 魯國的現狀。言偃在他身邊問道“老帥為什麽嘆息?”孔子回答 說:‘大道實行的時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當政的時代, 我孔丘都設有趕上,我對它們心向往之。
“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為天下人所***有。選舉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天下, 人們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所以人們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兒女當作兒女 這樣使老年人能夠安享天年,使社年人有貢獻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無偶、年幼無父、年老無子和殘廢的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各盡自己的職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夫家。人們不願讓財物委棄於無用之地,但不壹定要收藏在自己家裏。人們擔心有力使不上,但不壹定是為了自己。因此,陰謀詭計被抑制而無法實現,劫奪偷盜殺人越貨的壞事不會出現,所以連住宅外的大門也可以不關。這樣的社會就叫做大同世界。
“如今大道已經消逝了,天下成了壹家壹姓的財產。人們各 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把自己的兒女當作兒女,財物和勞力;都 為私人擁有。諸侯天子們的權力變成了世襲的,並成為名正言順的禮制,修建城郭溝池作為堅固的防守。制定禮儀作為綱紀,用 來確定君臣關系,使父子關系淳厚,使兄弟關系和睦,使夫妻關系 和諧,使各種制度得以確立,劃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 的人;為自己建功立業。所以陰謀詭計因此興起,戰爭也由此產 生了。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為 三代中的傑出人物。這六位君子,沒有哪個不謹慎奉行禮制。他 們彰昌禮制的內涵,用它們來考察人們的信用,揭露過錯,樹立 講求禮讓的典範,為百姓昭示禮法的儀軌。如果有越軌的反常行 為.有權勢者也要斥退,百姓也會把它看成禍害。這種社會就叫 做小康。”
4. 小說中天道之類的文言文似的話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余。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謀而遺跡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機迅發,妙識玄通,成謀雖屬乎生知,標格亦資於治訓,未嘗有行不由送,出不由產者亦。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隱,或識契真要,則目牛無全,故動則有成,猶鬼神幽贊,而命世奇傑,時時間出焉。——節自《九陰真經》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5. 古文中的天道有幾種意思①天氣。李文蔚《燕青博魚》第四折:”月黑時光,風高天道。“馬致遠《黃粱夢》第三折:”正揚風攪雪天道。“②與”人道“相對。”道“原指道路。”天道“最初包含有日月星辰等天體運行過程和用來推測吉兇禍福的兩個方面,亦即包含有天文知識和關於上帝、天命等迷信觀念兩種因素,而後者則被利用為殷周神權統治的工具。如《書·湯誥》:”天道福善禍淫,降災於夏。“但宗教迷信的天道觀,至春秋時已經動搖,人們開始懷疑天道主宰人事的觀念,產生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如鄭國子產說:”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左傳·昭公十八年》)天道問題成為當時各派爭論的中心。孔子不喜談”性與天道“,對鬼神表示懷疑,但同時也信仰“天命”。墨子講”天誌“,雖未擺脫傳統的信仰形式,卻側重於”非命“學說。老子第壹個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戰國時,莊子進壹步發展了天道無為而自然的思想。荀子《天論》提出唯物主義天道觀,主張控制自然為人所用。明清之際王夫之比較全面地論述了天道與人道的聯系和區別,認為”人之道,天之道也;天之道,人不可為之道也。“
以上解釋最終解釋權由我大辭海所有。。。看在我打字如此辛苦的份上請及時采納,謝謝~
6. 莊子 天道的原文和翻譯莊子 天道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者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向,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閑遊,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壹也。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齏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壽;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此之謂天樂。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壹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壹心定而萬物服。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余;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能雖窮海內,不自為也。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成。故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垤,隆殺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君先而臣從,父先而子從,兄先而弟從,長先而少從,男先而女從,夫先而婦從。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故聖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萬物化作,萌區有狀,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語道而非其道也,安取道。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貴賤履位,仁賢不肖襲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大平,治之至也。故書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也。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忤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謂辯士,壹曲之人也。禮法數度,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昔者舜問於堯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堯曰:“吾不敖無告,不廢窮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婦人,此吾所以用心也。”舜曰:“美則美矣,而未大也。”堯曰:“然則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寧,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雲行而雨施矣!”堯曰:“膠膠擾擾乎!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而已矣!
7. 莊子 天道的原文和翻譯莊子 天道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
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
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者倫矣。
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
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向,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
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閑遊,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壹也。
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
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齏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壽;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此之謂天樂。
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
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壹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壹心定而萬物服。
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余;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
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
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
上與下同道則不主。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
此不易之道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能雖窮海內,不自為也。
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成。故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
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垤,隆殺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
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君先而臣從,父先而子從,兄先而弟從,長先而少從,男先而女從,夫先而婦從。
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故聖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萬物化作,萌區有狀,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
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
語道而非其道也,安取道。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
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貴賤履位,仁賢不肖襲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謀不用,必歸其天。
此之謂大平,治之至也。故書曰:“有形有名。”
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也。
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忤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
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謂辯士,壹曲之人也。
禮法數度,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昔者舜問於堯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堯曰:“吾不敖無告,不廢窮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婦人,此吾所以用心也。”
舜曰:“美則美矣,而未大也。”堯曰:“然則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寧,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雲行而雨施矣!”堯曰:“膠膠擾擾乎!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