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形容“敖包”的詩句有哪些?

形容“敖包”的詩句有哪些?

1.壹川草色青裊裊,繞屋水聲如在家。悵望美人不攜手,墻東又發數枝花。

——曹鄴《寄劉駕》

2、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壹沙鷗!

——杜甫《旅夜抒懷》

3、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躲雕。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雪嫖姚。

——王維《出塞作》

4、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遊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

——歐陽修《豐樂亭遊春》

5、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張軾《立春偶成》

6、西風應時筋角堅,承露牧馬水草冷。可憐黃河九曲盡,氈館牢落胡無影。

——鮑溶《塞上行》

7、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壹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韓愈《初春小雨》

8、草色青青柳色濃,玉壺傾酒滿金鐘。笙歌嘹亮隨風去,知盡關山第幾重。

——高駢《邊方春興》

9、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王維《送別》

10、極目青天日漸高,玉龍盤曲自妖嬈。無邊綠翠憑羊牧,壹馬飛歌醉碧宵。

——《草原詩》

11、黃毯悄然換綠坪,古原無語釋秋聲。馬蹄踏得夕陽碎,臥唱敖包待月明。

——《草原詩》

12、斜陽無睹看斜陽,山包林蔭俱染黃。莫道老牛歸去飽,牧人爐下正生香。

——《草原詩》

13、羽色深深何眾嫌?真言諍語反誣讒!相依福禍隨君往,無妄災殃任客冤。鴉噪樹低無絕唱,烏啼月落有余篇。俗清風雅本難定,大智如愚乃巨賢。

——七律《烏鴉和塞北草》

14、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烏衣巷》

15、北山輸綠漲橫池,直塹回塘灩灩時。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王安石《北山》

16、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南北民歌《敕勒歌》

17、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韋應物《滁州西澗》

什麽是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意即"堆子" ,也有譯成"腦包"、"鄂博"的,意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頭堆"、"土堆"或"木塊堆"。舊時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頭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樹枝壘成的,今數量已大減。

原來是在遼闊的草原上人們用石頭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標誌,後來逐步演變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禱豐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

作用:

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載體。在古代,蒙古人把壹切萬物都看作神靈來崇拜,從而也崇拜山川及大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管這些部分的神靈。這種聖地可以分成***同的和個別的兩類。個別的聖地就是敖包。這種聖地也是各家族在自己的領地建起來的假山。蒙古族祭祀敖包並崇拜有加,大概緣於古代的祭聖山。祭聖山又與成吉思汗時代不無關系。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在早期被蔑爾乞特人追趕時,藏在不罕山裏蔑爾乞特人繞山三圈沒有抓住成吉思汗。蔑爾乞特人遠去,成吉思

汗下山後說:不罕山掩護了我,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將每天祭祀,每日祝禱,讓我的子孫都知道這件事。說完,即"掛其帶於頸,懸其冠於腕,以手椎膺,對日九拜,酒奠而禱。"元代,忽必烈曾制典,封建皇帝與蒙古諸王,每年必須致祭名山大川。由於有的地方沒有山或離山較遠,群眾就"壘石像山,視之為神"(見《蒙古風記》)。這種山只是"像山",不是自然的山,是人用石頭或土堆起來,所以蒙古語稱"敖包"。

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世襲傳頌。"敖包"有用石塊壘起的,也有用土堆起來的。外圍12個小堆,圍繞中間,1個堆構成的大"敖包"最多,多築於山頂丘陵之上,壹般呈圓形,頂端插有柳條等,形似烽火臺。最初都以部落為單位築"敖包"。人們每逢外出遠行,凡路經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馬向"敖包"參拜,祈禱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上幾塊石頭或幾捧土,然後跨馬上路。隨著喇嘛教在蒙古社會傳播,到了清朝時期,有了以部落為單位,每年舉行壹次"祭敖包會"的習俗。祭祀壹般都在舊歷五月中旬舉行。

敖包也叫"腦包"、"鄂博",是蒙古語的音譯,漢意是"石堆"或"鼓包",意思是"堆子"。像大海壹樣的茫茫草原,沒有可以指路的標識,行政區劃、遊牧分界更無以識別,人們就壘石成堆或壘土成堆,作為路標和界標,這就是敖包的最初來歷。

後來,有鑒於中原民族以山為天之象征,祭山祈年,離山較遠的草原上的人們,便"壘石為山,視之為神",以進?

敖包行各種祭祀活動於是敖包又成為天和神的象征。

內蒙古大草原的各地都有敖包,敖包壹般位於高坡或丘陵之上,形狀多為圓錐體,高達數丈。從遠處看,真好像壹座座尖塔,傲視蒼穹。每個敖包還多有自己的名稱,通常以所在地名等命名。過去,各盟、旗有公用的大敖包,富裕的人家還有自己的"家敖包"。敖包的數目不盡相等,有的是單獨壹個,有的是7個或13個敖包組成的敖包群。人們出門遠行,凡路過敖包,都要下馬參拜,祈禱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幾塊石頭或幾捧土,以求吉祥。

參考資料

中國最美古詩文網.中國最美古詩文網[引用時間201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