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風輕,
展盡黃金縷。
誰把鈿箏移玉柱
滿恨遊絲兼落絮。
紅杏開時,
壹霎清明雨。
濃睡覺來鶯亂語。
驚殘好夢無尋處。
鵲踏枝(六曲闌幹偎碧樹)
--------------------------------------------------------------------------------
年代:唐五代
作者:馮延巳
作品:鵲踏枝
內容:
六曲闌幹偎碧樹,
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
誰把鈿箏移玉柱,
穿簾海燕驚飛去。
滿眼遊絲兼落絮,
紅杏開時,壹霎清明雨。
濃睡覺來慵不語,
驚殘好夢無尋處。
簡析
對於現實生活中無法相會的戀人來講,壹場哪怕是十分短暫的好夢,也能聊慰其相思的饑渴。但夢畢竟是只是夢,何況夢醒之後的失落滋味就越加難受。其心緒之紊亂,更可想而知!故無論是明媚亮麗的春色,還是落花粘絮的雨景,全都成了激惹她陣陣愁緒的觸媒。
作者簡介
馮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廣陵(今揚州)人。宋初《釣磯立談》評其“學問淵博,文章穎發,辯說縱橫”。作為詞人,他雖受花間詞影響,多寫男女離別相思之情但詞風不像花間詞那樣濃艷雕琢而以清麗多彩和委婉情深為其特色,有時感傷氣息較濃,形成壹種哀傷美。其詞集名《陽春集》。
南唐開國時,因為多才藝,先主李昪任命他為秘書郎,讓他與太子李璟交遊。後來李璟為元帥,馮延巳在元帥府掌書記。李璟登基的第二年,即保大二年(944),就任命馮延巳為翰林學士承旨。到保大四年(946),馮延巳終於登上了宰相的寶座。第二年,陳覺、馮延魯舉兵進攻福州,結果死亡數萬人,損失慘重。李璟大怒,準備將陳覺、馮延魯軍法處死。馮延巳為救兩人性命,引咎辭職,改任太子太傅。保大六年(948),出任撫州節度使。在撫州呆了幾年,也沒有做出什麽政績。到了保大十年(952),他再次榮登相位。
延巳當政期間,先是進攻湖南,大敗而歸。後是淮南被後周攻陷,馮延魯兵敗被俘,另壹宰相孫晟出使後周被殺。958年,馮延巳被迫再次罷相。當時朝廷裏黨爭激烈,朝士分為兩黨,宋齊丘、陳覺、李征古、馮延巳等為壹黨,孫晟、常夢錫、韓熙載等人為壹黨。幾次兵敗,使得李璟痛下決心,鏟除黨爭。於958年下詔,歷數宋齊丘、陳覺、李征古之罪。宋齊丘放歸九華山,不久就餓死在家中,陳覺、李征古被逼自殺。至此,宋黨覆沒。而馮延巳屬於宋黨,居然安然無恙,表明李璟對馮延巳始終信任不疑,也可能是馮延巳作惡不多。罷相兩年後,即公元960年,馮延巳因病去世,終年五十八歲。也就是這壹年,趙匡胤奪取天下,建立起北宋王朝。再過壹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即位。
馮延巳的人品,頗受非議,常常被政敵指責為“奸佞險詐”(文瑩《玉壺清話》卷十),“諂媚險詐”(陸遊《南唐書·馮延巳傳》)。他與魏岑、陳覺、查文徽、馮延魯五人被稱為“五鬼”。政敵的攻擊,難免言過其實,但馮延巳壹再被人指責,似乎也不是毫無根據。馮延巳的政治見解和政治才幹確屬平庸。比如他曾說:“先主李昪喪師數千人,就吃不下飯,嘆息十天半月,壹個地道的田舍翁,怎能成就天下的大事。當今主上(李璟),數萬軍隊在外打仗,也不放在心上,照樣不停地宴樂擊鞠,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據馬令《南唐書·馮延巳傳》)這番話,足見馮延巳政治上的平庸荒唐。
跟李璟、李煜壹樣,馮延巳也多才多藝,這也是李璟信任他的重要原因。他的才藝文章,連政敵也很佩服。《釣磯立談》記載孫晟曾經當面指責馮延巳:“君常輕我,我知之矣。文章不如君也,技藝不如君也,詼諧不如君也。”陸遊《南唐書·馮延巳傳》記載孫晟的話是:“鴻筆藻麗,十生不及君;詼諧歌酒,百生不及君;諂媚險詐,累劫不及君。”兩處記載,文字雖不壹樣,但意思相同。看來馮延巳為人確實多才藝,善文章,詼諧幽默。又據《釣磯立談》記載,馮延巳特別能言善辯。他“辯說縱橫,如傾懸河暴雨,聽之不覺膝席而屢前,使人忘寢與食”。他又工書法,《佩文齋書畫譜》列舉南唐十九位書法家的名字,其中就有馮延巳的大名。他的詩也寫得工致,但流傳下來的僅有壹首。不過馮延巳最著名最有成就的,還是詞。
馮延巳詞的特點,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因循出新。所謂“因循”,是說他的詞繼承花間詞的傳統,創作目的還是“娛賓遣興”,題材內容上也沒有超越“花間詞”的相思恨別、男歡女愛、傷春悲秋的範圍。所謂“出新”,是說他的詞在繼承花間詞傳統的基礎上,又有突破和創新。
如馮延巳在表現愛情相思苦悶的同時,還滲透著壹種時間意識和生命憂患意識。他在詞中時常感嘆人生短暫、生命有限、時光易逝。表現人生短暫的生命憂患意識,成為詩歌中常見的主題。但在詞中,是馮延巳第壹次在詞中表現這種生命的憂患。人生本來就短暫,因此希望在有限的人生中充分享受愛情的幸福,在短暫的青春期及時享受愛情的歡樂,可偏偏“別離多,歡會少”。愛情失落的苦悶中又包含著壹層生命短暫的憂患,這既強化了愛情失落的苦悶,也表現出了人生的悲劇,從而豐富了詞作的思想內涵,提升了詞的思想境界。
馮詞寫愁的最大特點,是憂愁的不確定性和朦朧性。他詞中的憂愁,具有壹種超越時空和具體情事的特質,寫來迷茫朦朧,含而不露。馮詞中的憂愁“閑情”,常常很難確指是什麽性質的憂愁,是因為什麽原因而苦悶。比如前面例舉過的《鵲踏枝》中的“閑情”,就很難說清是壹種什麽樣的情,壹種什麽樣的愁。他只是把這種閑情閑愁表現得深沈而持久,想拋擲也拋擲不了,掙紮也掙紮不脫,像孫悟空的緊箍咒,始終纏繞在心頭。他的幾首《采桑子》詞,這個特點最為突出。作者所要表現的就是人生中常有的壹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憂愁苦悶,抑郁不歡;壹種可能已經存在又似乎是即將來臨的人生憂患。馮詞憂患苦悶的內涵性質,是無法確指的,無法界定的,從而留給讀者更大的自由創造聯想的空間,有著更大的藝術張力。讀馮詞,也會被感動,但需要聯想,需要深層的思考。
在藝術上,馮延巳詞也有特色。壹是空間境界比較闊大,常以大境寫柔情,如“將遠恨,上高樓。寒江天外流”(《更漏子》);“樓上春寒山四面”(《鵲踏枝》)等。闊大無限的空間境界,表現出愁思的深重。二是善於用層層遞進的抒情手法,把苦悶相思表現得壹層深似壹層。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層深”之法,最典型的是“淚眼問花花不語。隔墻飛過秋千去”。其他詞作也屢用此法。三是在情景的配置上,善於用逆向配置法。詞中寫情,最常見的是情與景交融互寫,但情與景交融配置的方式有同向配置和逆向配置兩種。所渭同向配置,是客觀景物蘊含的情感指向與主觀情感的性質相同,逆向配置是客觀景物的情感指向與主觀情感性質正好相反。馮延巳詞中,常常喜歡用明媚燦爛的春景來寫悲哀的情緒。情景的逆向配置,加倍寫出了主人公的愁情。面對歡樂之景,尚且苦悶,如果是悲哀之景,其憂愁苦悶更可想而知。
馮延巳的詞集名《陽春錄》,有的題作《陽春集》,北宋時就有傳本,但宋代的本子早就失傳。現存最早的本子,是明人吳訥的《唐宋名賢百家詞》抄本,清代抄刻本也有不少。但各本收詞不盡相同,有的收有偽作。中華書局1999年出版的曾昭岷、曹濟平、王兆鵬和劉尊明編著的《全唐五代詞》,收錄馮延巳詞112首。(選自《南唐二主馮延巳詞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