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字退之,唐代傑出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世尊稱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又與歐陽修、蘇軾四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可見其名譽甚廣,對後世影響極深。
韓愈出生於官宦世家,其祖輩皆在朝為官或是擔任地方官,韓愈的父親韓仲卿,官拜秘書郎,在韓愈三歲時早逝,留韓愈壹人,孤苦無依,由其兄長韓會撫養成人。韓愈自幼懂事,勤勉刻苦,無需他人嘉許勉勵,七歲便言出成文,十三歲時便能寫作極具風采的文章。
未及韓愈成年,其兄長韓會便離世,韓愈隨同寡嫂鄭氏為躲避宣城戰亂,離鄉背井,顛沛流離。十九歲定居於京師長安,韓愈文風受到大家影響,慢慢趨於主流。唐代文人好推崇古風,效仿楊雄、董仲舒等人的著述風格,以文義深奧著稱的孤獨及、梁肅的文章極受世人推崇。韓愈遂與孤獨及、梁肅交往,悉心鉆研其文筆,獲悉文中思路,望自己能突破其文章影響,在這壹代文人中嶄露頭角。
《舊廣東通誌》中稱韓愈為“廣東古八賢”之壹,他所提出的“文道合壹”、“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有極大的指導意義。其代表作品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韓愈的詩歌成就和影響遠不及他的散文,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壹,他在散文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他的詩,無論數量和質量,都不能和他的散文相比。但是,他卻是唐代詩歌史上的重要詩人,因為他確立了中唐詩歌的壹種風格流派。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
韓愈對文章的要求是“辭必己出”“陳言務去”,反對模擬抄襲,這本來是很好的,但是走到極端,就不免會有“詰屈聱牙”“怪怪奇奇”的毛病。他的散文氣勢磅礴、汪洋恣肆,想象空間十分豐富。這些特色,對韓愈的詩歌理論和創作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韓愈的詩歌,當然有如他的散文所要求的“文從字順”壹類的作品,如傳誦很廣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之壹: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壹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但這不是韓詩的主要風格。他的主要風格,壹是主張不平則鳴,即詩歌要有指斥興寄,要能抒情達意。二是主張意境和語言的尚新求奇,形成壹種奇崛怪誕、橫空盤硬語的風格。這種風格與元、白所主張的平實淺易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但是都是在盛唐詩風中求變的壹種比較成功的嘗試。韓愈的《南山》《山石》《謁衡嶽廟》等詩就是這種風格的代表。
韓愈作為唐代聲勢活躍的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勵誌於革除當時文風浮華,只追求辭藻華麗和對仗工整講究音律的弊端。韓愈壹直主張,文學創作應當恢復秦漢時期的表意,就是以表達內容為主要目的,概括出來就是“明道”。在這麽壹個主張和準則下,韓愈創作出了許多極具文學價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