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熙寧六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貶逐杭州通判,但也不因此而自暴自棄,反而來到美麗的西湖遊玩,把樂觀曠達精神和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寄情於湖光山色之中,寫下了《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晴天的西湖水光瀲灩,雨天的西湖山色空濛,無論晴雨,西湖都美不勝收,像絕世佳人西施壹樣,無論淡妝還是濃妝都美麗絕倫。西湖之美和蘇軾因貶逐杭州通判形成了對比,體現出蘇軾曠達精神境界,他十分樂觀,笑面人生。
2、蘇軾因為“烏臺詩案”差點送命後被貶黃州,壹次出行遇雨,壹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狽,唯有蘇軾發出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感慨,這絕對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經歷無數人生挫折與磨難後的感悟,是壹種對人生超然的樂觀。
3、遭到壹貶再貶的蘇軾,直到將老才從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際,他回首這壹路的貶謫生涯,吟出了兩句人生感悟“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貶到惠州(今廣東)已經是大陸的盡頭了,新黨還未死心,再將其貶到儋州(今海南),而蘇軾對那樣壹個蠻荒瘴癧之地的生活的總體評價是“茲遊奇絕”,這真是壹種大胸懷、大樂觀。
4、蘇軾生平第壹次被貶,初到貶地黃州,他寫下了“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的詩句,表達自己的感受。換作常人,初到貶所,壹定是愁眉不展,壹定感覺到寂寞無助,但蘇軾不然,無論到哪裏,無論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樂觀地面對,他都能隨遇而安。蘇軾在黃州安然而居,並寫下了傳誦千古的“三赤”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
5、蘇軾在做翰林院學士時,有壹天去拜見當朝宰相王安石。相府仆人把他領進王安石的書房,說是宰相大人外出辦事,馬上回來,請蘇學士用茶稍候。等了壹會,主人還不回來,蘇軾便信步走到書桌旁,見桌上攤著壹首詠菊詩。這首詩沒有寫完,只寫了兩句:“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軾看了,心裏不由暗暗好笑起來:“西風”明明是秋風,“黃花”就是菊花,而菊花從來就敢於頂風傲霜,最能耐寒耐凍,說西風“吹落黃花滿地金”,豈不是大錯特錯了?想到這裏,蘇軾詩興大發,不能克制,就提筆蘸墨,信手續寫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蘇軾擱下毛筆,又待了壹會,見主人還不回來,便起身告辭了。再說王安石回家後,到書房見了蘇軾的那兩句話,只是搖了搖頭,並不與蘇東坡計較。
後來蘇軾被降到黃州去當團練副使,在黃州住了將近壹年。到了九九重陽天氣,連連刮了幾日大風。壹天,風停歇後,蘇軾邀請了幾個好友到郊外賞菊。只見菊園中落英繽紛,滿地鋪金,壹派西風蕭瑟的景象。這時,蘇軾猛然想起了給王安石續詩的事情來,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說不出話來。他恍然悔悟到自己過去鬧了笑話,連忙提筆給王安石寫信認錯。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壹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壹;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