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思求助編輯百科名片 《靜夜思》詩意畫《靜夜思》是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表達的是思鄉之情。這首詩雖然只有區區二十個字,但就流傳的廣泛程度來說,還沒有壹篇作品可以與之比肩,它幾乎是全世界華人耳熟能詳的壹首名篇。我國流傳的《靜夜思》是明朝版本,與宋朝版本有個別字有出入。此外,《靜夜思》還是兩首現代歌曲的題目。另有當代音樂專輯名為《靜夜思》。 目錄 作品信息 作品內容 作品註解 版本說明 創作背景 作品鑒賞 作者簡介 編輯本段作品信息 標題 《靜夜思》[1]體裁詩歌 作者李白 作品年代 唐代 編輯本段作品內容 明代 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舉 頭 望 明 月,低 頭 思 故 鄉。[2] 宋代 床 前 看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舉 頭 望 山 月,低 頭 思 故 鄉。[3] 編輯本段作品註解 註釋 (1)題目:靜靜的夜裏,產生的思緒 。 (2)床:五種說法。⑴指井臺。已經有學者撰文考證過。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程實將考證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刊物上,還和好友創作了《詩意圖》。⑵指井欄。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墻,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系,其關系的發生則是由於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古代井欄專門有壹個字來指稱,即“韓”字。《說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墻之意。⑶“床”即“窗”的通假字。⑷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幹》有“載寐之牀”,《易·剝牀·王犢註》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臥具。⑸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壹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馬紮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現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紮, 壹種坐具)。[4] (3)疑:好像。 (4)舉頭:擡頭。 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壹層霜。我禁不住擡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壹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沈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韻譯 皎潔月光灑滿床,恰似朦朧壹片霜。 仰首只見月壹輪,低頭教人倍思鄉。 床的意思 本詩中的‘床’字,是爭論和異議的焦點。我們可以做壹下基本推理。本詩的寫作背景是在壹個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圓前後,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鄉之情。 既然作者擡頭看到了明月,那麽作者不可能身處室內,在室內隨便壹擡頭,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們斷定,‘床’是室外的壹件物什,至於具體是什麽,很難考證。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 編輯本段版本說明 明代版本: 這是目前流傳比較廣泛的版本。該版本雖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個別字詞後世或有所修改,但是流傳度很高,並被收錄於各版本的語文教科書中。 宋代版本: 這壹版本與人們常說的“床前明月光”明顯不壹致,其實並非是錯誤,而是流傳版本不同。壹般認為,這壹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學者認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洪邁所編《萬首唐人絕句》中,《靜夜思》的第壹句均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舉頭望山月”。元蕭士赟《分類補註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詩品匯》,也是如此。宋人壹直推崇唐詩,其收錄編輯甚有規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誤傳差錯相對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靜夜思》應該是可靠準確的;在清朝玄燁皇帝親自欽定的權威刊本《全唐詩》中,也並沒有受到前面同時代不同刊本的影響而對此詩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靜夜思》已傳入日本(日本靜嘉堂文庫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冊),因日本人對唐詩崇尚,在後世流傳過程中並未對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國情況就不壹樣了,到了明代趙宦光、黃習遠對宋人洪邁的《唐人萬首絕句》進行了整理與刪補,《靜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舉頭望明月”,但是第壹句“床前看月光”沒有變化。清朝康熙年間沈德潛編選的《唐詩別裁》,《靜夜思》詩的第壹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卻是“舉頭望山月”。直到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裏,吸納了明刊《唐人萬首絕句》與清康熙年《唐詩別裁》對《靜夜思》的兩處改動,從此《靜夜思》才成為在中國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是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壹版本,就在《唐詩三百首》問世前58年的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欽定的《全唐詩》中的《靜夜思》就是與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後來中華書局出版的《全唐詩》也沿用著這壹表述。[5] 這壹表述是明朝以後為普及詩詞而改寫的。經過“改動”了的《靜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床前明月光”版比“床前看月光”版在中國民間更受歡迎的原因。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新疆師範大學教授薛天緯先生在《漫說》(《文史知識》1984年第4期)壹文中專門對兩個版本的差異發表了如下看法:仔細體味,第壹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間嵌進壹個動詞,語氣稍顯滯重;再說,“月光”是無形的東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會錯當成“霜”了。而說“明月光”,則似不經意間月光映入眼簾,下句逗出“疑”字,便覺得很自然;何況,“明”字還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較之“望山月”不但擺脫了地理環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說法不免帶點文人氣——文人詩中,往往將月亮區分為“山月”“海月”等,“明月”則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所謂“篡改說”、“山寨說”實在是言過其實。有學者認為,“《靜夜思》四句詩,至少有50種不同版本,並且妳很難知道哪壹種抄本更接近‘原本’。我們現在熟知的‘舉頭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確定下來的”。莫礪鋒在《百家講壇》進行唐詩普及時,選取的也是大家熟知的版本,“所謂的‘篡改’不是壹個人任意妄為的,而是長久以來的集體選擇。古詩流傳的歷史,也是讀者參與創造的過程,大家覺得這樣更美,更朗朗上口,是千萬百讀者***同選擇了這個版本。”今人讀到的《靜夜思》已經不僅僅是壹首“唐”詩,它其實凝結了1300多年來壹代又壹代人的審美創造,後人應該抱以尊重的態度。近年來有關版本爭議源於對李白詩歌版本眾多這壹常識普及不夠。因此,有學者表示,國人對文史知識的缺失應引起深思,要意識到普及文史知識的必要,對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華文明存有敬畏之心。[6] 編輯本段創作背景 李白《靜夜思》壹詩的寫作時間是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歷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寫作地點在當時揚州旅舍。其《秋夕旅懷》詩當為《靜夜思》的續篇,亦同時同地所作。李白在壹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擡望天空壹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7] 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靜夜思》李白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壹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壹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壹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壹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沈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壹山壹水、壹草壹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壹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餘》)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壹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壹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裏,用“空裏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壹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壹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麽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壹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壹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壹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擡頭壹看,壹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壹切,想到家裏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沈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壹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裏,讀者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8]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李白像 李白[9]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現甘肅省秦安縣隴城),701年正月十六[2月28日]生於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另壹種說法是其父從中原被貶中亞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所生,4歲再遷回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尊稱為“詩仙”,其詩內容大多以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情感為主。他與杜甫並稱為“李杜”。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但他的壹生,絕大部分卻在漫遊中度過,遊歷遍跡了大半個中國。 二十歲時只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他到處遊歷,希望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壹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壹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 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李白不願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壹直未得人賞識。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壹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但未得回復。 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 ,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壹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從少年時起,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後來,他與壹位號為東巖子的隱者隱居於岷山,潛心學習,多年不進城市。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裏,飼養了許多奇禽異鳥,做了動物飼養員。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由於飼養慣了,定時飛來求食,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壹聲呼喚,便從四處飛落階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裏啄食谷粒,壹點都不害怕。這件事被遠近傳作奇聞,最後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認定他們有道術,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絕了。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趙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於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長短經》十卷。那時李白才十六歲。趙蕤這部博考六經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治亂之道的縱橫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他以後壹心要建功立業,喜談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 參考資料 1 概述圖片來源
2 《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249頁 3 宋代版本來源 /history/1/jishi/200901/0130_2663_986942.shtml 4 床的多種解釋來源 /f?kz=308639812 5 版本差異資料來源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