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方式如下:
從各學科課程標準來看,核心素養在表述上是基本壹致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
從以上表述來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包括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四個方面,而在這四個方面中,“文化自信”的地位更高,對其他三個方面起統領和指引作用。
讀《木蘭詩》,我們從詩歌中讀到的是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在“從此替爺征”前,我們看到木蘭“願為市鞍馬”行動決定的果敢。因為在“木蘭當戶織”時,我們聽到的只是木蘭“唧唧復唧唧”的嘆息聲。
為什麽會“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呢?因為這裏存有壹個巨大的矛盾沖突——軍帖中“卷卷有爺名”,而“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為了替父分憂解難,木蘭下定決心,“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木蘭“替爺征”的過程中,兩次“不聞爺娘喚女聲”,而是“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表明木蘭當初下決定時是為了爺、為了家,而此時就不單是為了爺和家,更是為了國,以國為重。出征歸來,面對天子賞賜,木蘭直接提出“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裏足,送兒還故鄉”。
在這裏,我們看到木蘭替父從軍不是為了“勛”,不是為了“賞”,而是為了家和國。讀樂府經典《木蘭詩》,我們就要讀出經典的深邃主旨,讀出詩歌中的家國情懷,讀出木蘭身上的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