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草木的意象代表了什麽

草木的意象代表了什麽

壹、草木類

1.柳

⊙惜別,留戀,祝願。

古代詩歌中離情常常與柳相關合,以折柳表惜別,其原因首先是由於二者之間具有壹種“同構”的關系,柔弱的柳枝那搖擺不定的形體,能夠傳達出親友離

別時那種“依依不舍”之情;由於“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更由於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別人對離人的美好祝願。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該詩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詞·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的是今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鄉的感情呢?”

例2: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蛾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折柳贈別的習俗在唐時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後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

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自灞橋折柳的故事產生以後,柳和離別已似乎有了某種必然的聯系。

例3: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周邦彥《蘭陵王·柳》:“柳陰直,煙裏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

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例5:《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柳這壹特殊意象的形成,是歷史文化積澱的產物,受到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的規定與制約,具有壹定的約定俗成性。

★像“柳”這樣的意象,中國古典詩歌中還有許多。這些事物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文化賦予了某種特定內涵的事物。如歲寒三友中的“松”,中國文化賦予它“堅韌挺拔”的性格,“竹”則賦予“剛正有節”的節操,“梅”則賦予它“傲霜鬥雪”的風骨,“水仙”則是“冰清玉潔”的象征,“杜鵑”則代表壹種悲劇氛圍。鑒賞古代詩歌需要了解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內涵。眾所周知,詩歌的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誌。這裏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誌”,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詩人的聰明往往就在於他能創造壹個或壹群新奇的“意象”,來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情感。 反之,讀者只有在領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領會詩歌的主旨,進入詩歌的意境,感知詩人的情感。所以,詩歌的閱讀鑒賞,必須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以熟知詩歌意象為突破點。

附:“楊柳”:傷別情懷 堤柳堆煙:能觸發往事如煙,常被用來抒發興亡之感。(冷清清的落照,剩壹樹柳彎腰。)

2.梅花

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壹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到了唐宋時期,梅花已成為壹種高潔人格的象征。歷覽前代詩詞,“梅花”意象中所表達之意主要有:

(1)引領眾芳,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例1:宋人陳亮《梅花》:“壹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

例2:《蔔算子 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2)淩寒不屈的頑強

例1:盧梅坡《雪梅》:“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可見,梅之傲骨,同時它還擔當了春的使者。

例2:張謂《早梅》詩雲:“壹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春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許渾《早梅》亦雲:“素艷雪凝樹。”寒梅花發,似玉如雪,“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例3:李商隱《十壹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匝路亭亭艷,非時裊裊香。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縱然青女要下霜來摧折梅花,但過早開放的梅花依然是亭亭玉立,花容清麗,足見其傲骨。

例4:楊億《少年遊》的上片“江南節物,水昏雲淡,飛雪滿前村。千尋翠嶺,壹枝芳艷,迢遞寄歸人。”在雪裏尋梅,從梅花處得到春的訊息。詩人以廣闊的江南為背景,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開放在雪中的梅花,不僅色白如雪,清峻高雅,還是春的使者,傳遞溫情的驛使!

(3)高潔脫俗的風骨、不同流合汙的心誌

魯迅先生曾精辟地用梅花作比:“中國真同梅樹壹樣,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壹個樣子,壹忽兒挺生壹兩條新梢,又回復到繁花密綴,綠葉蔥蘢的景象了。”他還請人為他篆刻“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發自己的高潔情操。可見,梅花在中國文人眼中是不同於其它花卉的,它的高潔更是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