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武夷巖茶制作工藝的詩句

關於武夷巖茶制作工藝的詩句

1.武夷山 茶的詩句

芙蓉綠雪

悟蓮心

輕霧凝珠露寒晨,幻若蓮心初見魂

閑塘壹方水荷香,郁郁淤泥養其芳

經宿十晝窨花芽,露水芙蓉悟香茶

質本潔來心易凈,不負容顏負霜花

入世那堪泥淖染,出世結緣入禪茶

釋和心

路畔小荷淚痕深,青衣頓首初見人

閑塘半畝波瀲灩,波面新出葉田田

采擷鮮葉入茶芽,荷茶兩味雙生花

辛苦最憐人世樂,壹夕成環夕夕玦

釋然和合脫苦海,勘破放下皆無礙

至善心

壹塘煙雨鎖紅萼,熙怡內把蓮心握

清水芙蕖除旖旎,纖纖素手語依依

撥開紅萼茶壹撮,經宿荷香浸茶多

手撚香茶憶蓮須,慢解細繩散輕花

上善若水香馥長,不枝不蔓無哀殤

2.武夷山巖茶制作詳細工藝

武夷巖茶 - 制作工藝

武夷巖茶 - 制作過程武夷巖茶品種多樣,但有其規律: 最上等的是名巖名樅,原來有五個品種: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半天腰,後來,半天腰這個品種逐漸被人忽略了,所以就有四大名樅的說法。 除了名樅,下來就是壹系列有名有姓的品種茶了,肉桂、奇蘭、黃觀音等等。 再往下,很多說不清楚的茶葉統統稱為奇種,也就是當地的“菜茶”(普通得跟種菜壹樣隨便可以在房前屋後種植的茶)。 名樅、品種、奇種雖然歷史上已經排列了名次,但並不意味著茶葉的等級就這麽隨便就排列清楚了,因為茶葉品質除了品種以外,還要看制作水平,最終才能體現茶葉的品質高低。 武夷巖茶 武夷山的古老茶品種應該是水仙茶,在武夷山脈壹帶甚至整個福建境內,水仙茶的種植面積最大。 水仙茶葉大(比佛手小)、厚、適應面廣。所制成品茶滋味醇厚、花香悠遠、回甘通透。 由於歷史久遠,水仙茶很多老樅還在產茶。原生態狀態下生長的老樅水仙茶更是制茶、喝茶人的鐘愛,人們往往把被蟲咬過還帶著蟲眼的茶青當做原生態和野生的標誌之壹。津津樂道。 武夷巖茶的制作工藝屬烏龍茶制作,區別於臺灣烏龍茶追求鮮爽的輕發酵輕焙火、安溪烏龍茶追求花香的深發酵低焙火,采用深發酵重焙火做法。 壹些講究的制作也用手工制作,具體體現在做青上。 讓茶葉的苦水走失,達到突出香氣、滋味的目的,通常人們把這個過程叫萎雕或者做青。 萎雕是洋氣壹點的說法,老百姓愛用做青的說法,因為青是做出來的,壹泡茶的好壞,往往是靠人工控制的結果。意思是把鮮葉的青做掉,使茶葉呈現剛剛好的狀態。 做青過程中有走水、搖青、等青、發酵等工序交替進行,多次繁復。 搖青的目的是促進葉邊緣摩擦,可以讓水分走失更快,但是走失太快,達不到保留有益成分的目的,所以要走走停停地做。 等青的目的是讓水分走失的過程中,在溫度和濕度的作用下起發酵作用,促進茶的酚類物質轉化,達到氣香味醇的目的。 這些“做”的過程非常仔細,是實現好茶的制作關鍵環節。 做青的訣竅就是“看青做青” 要根據茶青的轉化因素來決定搖次數,搖速度,搖多久,等多久等等,還要根據天氣、濕度原因決定怎麽搖。 大部分人采用機械搖青的做法,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大量生產茶葉,缺陷是茶葉在機械運動中比較難控制,尤其對茶葉大小發酵的均勻程度容易失控。盡管機械已經有了很大改良,速度的快慢,次數都可以控制,但總難避免茶青的磨損不均現象。 做青好了以後,武夷山人把茶葉堆放在壹起,這樣做的目的可以進壹步讓茶葉的滋味醇和,這個時間比較短暫。 茶廠采用薪炭加溫的辦法,比現在很多人采用的油燃和氣燃方法不同,我過去把手放在煙處熏了壹會兒,發現,煙是香的,這種透著香的煙恐怕也是不壹樣的木材才能達到的效果。 武夷山茶的制作方法大同小異,這小異也許就是區別與他人的秘方。 炒鍋裏透出陣陣芳香,誘人垂涎。 乘熱揉碾,看似做型,其實揉碾過程讓剩余茶汁擠壓出來,在茶葉表面形成“霜”,也是聞幹茶香的主要味覺來源。 烘幹茶葉在茶廠仍然用柴火,香味也是很好。 烘幹技術看似簡單,其實用多少溫度把茶葉焙到幾成幹燥,是有講究的。 武夷巖茶通常都用復焙方式使茶葉更具耐力,掛杯香、杯底香、湯底香通透,這些都是復火焙茶的功效,所以在初焙時用多少火功是比較講究的。

3.武夷山巖茶制作詳細工藝

茶葉的加工制作直接決定了其產品的類型(即茶類)。

武夷巖茶的加工制作工藝分初制工藝和精制工藝兩大部分。初制工藝主要包括采摘、萎雕、做青、殺青、揉撚、烘幹等六道工藝。

壹:采摘工藝 茶青質量是決定茶葉品質的重要因素,茶青質量包括茶青內在品質和外觀質量兩部分,茶青內在品質主要由茶樹品種、茶園立地環境和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構成,外觀質量主要由茶青采摘的標準、時間、氣候、儲運等因素構成。1:茶青標準:武夷巖茶要求茶青采摘標準為新梢芽葉生育較完熟(采開面三、四葉),無葉面水、無破損、新鮮、均勻壹致。

茶樹新稍伸育至最後壹葉開張形成駐芽後即稱開面;當新梢頂部第壹葉與第二葉的比例小於三分之壹時即稱小開面,介於三分之壹至三分之二時稱中開面,達三分之二以上時稱大開面。茶樹新梢伸育兩葉即開面者稱對夾葉。

武夷巖茶要求的最佳采摘標準為開面三葉。不同的品種略有差異如肉桂以中小開面最佳,水仙以中大開面最佳等等。

每個品種的最佳適采期都較短,在同樣的山場位置和栽培管理措施下適采期約為3-4天,同壹品種在適采期加工不完時則掌握在茶園內茶青有壹半以上開始小開面時開采,到大部分中開面,小部分大開面時全部采摘結束,采摘標準控制在壹芽四葉至中大開面三葉,采摘期可延長到6-8天。2、采摘時間:茶葉開采期主要由茶樹品種、當年氣候、山場位置和茶園管理措施等因素決定,武夷山現有主栽品種的春茶采摘期約為4月中旬至5月中旬,特早芽種在4月上旬,特遲芽種在5月下旬,以後每季(即夏秋茶)間隔時間約為50天左右(采後有修剪會延長下壹季的時間)。

采摘當天的氣候對品質影響較大,晴至多雲天露水幹後采摘的茶青較好,雨天和露水未幹時采摘的茶青最差。壹天當中以上午9-11時,下午2-5時的茶青質量最好,露水青最次。

因此春茶加工期宜選擇晴至多雲的天氣采制,陰雨天不采或少采制,則極有利於提高茶葉的品質。3、采摘方式:有人工和機械兩種方式。

人工采摘需人員多,成本高,管理難度大。應加強帶山人員的管理來控制茶青標準、采摘凈度和青葉外觀質量,在武夷山茶園分散,地形復雜,茶樹長勢不壹處較為適用。

機械采摘省勞工、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適宜大面積標準化管理的茶園使用。初次使用機采時茶青質量較差,含有大量的老梗、老葉,長短不壹,因此使用機采前應先用修剪機定剪若幹次,使樹冠形成整齊的采摘面,以提高茶青質量。

機采連續使用2-3年後則茶青質量比人工采摘的更好,是未來大生產的主要方式。但長期連續采用機采會使茶樹芽梢多而瘦小,幹茶外形變細而欠肥壯,影響茶青外觀質量,可用人工采摘和機械采摘交替使用來防止該項缺陷。

4、茶青儲運 :茶青采下後應及時運達加工廠進入下道萎雕工藝。儲運期間應盡量縮短時間,並註意通風散熱,避陽薄攤,減少搬動次數,防止青葉堆放過厚、過緊、過久而造成機械損傷和堆沃燒傷。

儲運時間過久均會使茶青質量下降。二:萎雕工藝 萎雕是指茶青失水變軟的過程。

1、萎雕標準:感觀標準為青葉頂端彎曲,第二葉明顯下垂且葉面大部分失去光澤,失水率約為10-16%。大部分青葉達此標準即可。

青葉原料(茶樹品種、茶青老嫩度等)不同其標準也不同,如葉張厚的大葉種萎雕宜重、茶青偏嫩時萎雕宜重,反之宜輕。2、萎雕方式:有日光萎雕、加溫萎雕和室內自然萎雕三種方式。

生產上主要采用前兩種方式。加溫萎雕又分綜合做青機和萎雕槽萎雕兩種方式,日光萎雕歷時短(約幾十分鐘),節省能源,萎雕效果最佳;加溫萎雕歷時長(約2-4小時不等),不均勻,茶青損傷嚴重,萎雕質量較差,特別是雨水青的萎雕,有待於進壹步研究改進其萎雕工藝。

3、操作方法:日光萎雕要求將茶青至於谷席、布墊或水篩等萎調用具上進行,特別是中午強光照時不可直接置於水泥坪上萎雕,極易燙傷青葉。攤葉厚度約為2-4斤/㎡,萎雕全過程應翻拌2-3次,總歷時約為30-60分鐘,以達到萎雕標準為止。

綜合做青機萎雕用90型長機慢檔萎雕比用120型大機萎雕的效果更好,熱風溫度在30-32度為宜(手感為手觸機心熱而不燙)過高會燒傷青葉,過低萎雕時間會加長。每隔10-15分鐘翻動幾轉,總歷時無水青為1.5-2.5小時,雨水青為3-4小時左右。

萎雕槽熱風溫度為28-30度,每隔30分鐘左右翻動壹次,攤葉厚度為10-15㎝左右,越厚越慢越不均勻。三、做青工藝:做青工藝是形成烏龍茶特有的綠葉紅鑲邊和品質風格的關鍵工藝。

全過程由搖青和靜置發酵交替進行組成。1、做青原理:在適宜的溫濕度等環境下,通過多次搖青使茶青葉片不斷受到碰撞和互相磨檫,使葉片邊緣逐漸受損,並均勻地加深,經發酵氧化後產生綠底紅鑲邊,而在靜置發酵過程中,茶青內含物逐漸進行氧化和轉變,散發出自然的花果香型,形成烏龍茶特有高花香和兼有紅、綠茶的風味優點。

2、做青方式:生產上主要有綜合做青機和手工做青兩種方式,在條件較差時也有將兩者結合起來的半手工做青方式和最簡單的“地瓜畦”做青方式。市場上的“手工茶”即指采用手工做青方式生產的茶葉,其特點是占用生產場地大,耗工大,人均。

4.跪求武夷巖茶的制作工序

“大紅袍”茶樹現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采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已大紅袍能批量生產。

“大紅袍”茶的采制技術與其他巖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制成。

“大紅袍”的品質特征是: 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巖韻”明顯。

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巖茶之顛的韻味。

大紅袍的來歷:傳說古時,有壹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壹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壹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壹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

老方丈說,去年妳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采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

狀元聽了要求采制壹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鐘,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

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采下芽葉,精工制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後肚疼鼓脹,臥床不起。

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後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壹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

壹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壹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

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

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沖泡7-8次,尚不失原茶真味和桂花香。

飲後體會:滋味醇和,有桂花香味。

5.武夷巖茶的粗加工工藝

茶葉的加工制作直接決定了其產品的類型(即茶類)。

武夷巖茶的加工制作工藝分初制工藝和精制工藝兩大部分。初制工藝主要包括采摘、萎雕、做青、殺青、揉撚、烘幹等六道工藝。

壹:采摘工藝 茶青質量是決定茶葉品質的重要因素,茶青質量包括茶青內在品質和外觀質量兩部分,茶青內在品質主要由茶樹品種、茶園立地環境和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構成,外觀質量主要由茶青采摘的標準、時間、氣候、儲運等因素構成。 1:茶青標準:武夷巖茶要求茶青采摘標準為新梢芽葉生育較完熟(采開面三、四葉),無葉面水、無破損、新鮮、均勻壹致。

茶樹新稍伸育至最後壹葉開張形成駐芽後即稱開面;當新梢頂部第壹葉與第二葉的比例小於三分之壹時即稱小開面,介於三分之壹至三分之二時稱中開面,達三分之二以上時稱大開面。茶樹新梢伸育兩葉即開面者稱對夾葉。

武夷巖茶要求的最佳采摘標準為開面三葉。不同的品種略有差異如肉桂以中小開面最佳,水仙以中大開面最佳等等。

每個品種的最佳適采期都較短,在同樣的山場位置和栽培管理措施下適采期約為3-4天,同壹品種在適采期加工不完時則掌握在茶園內茶青有壹半以上開始小開面時開采,到大部分中開面,小部分大開面時全部采摘結束,采摘標準控制在壹芽四葉至中大開面三葉,采摘期可延長到6-8天。 2、采摘時間:茶葉開采期主要由茶樹品種、當年氣候、山場位置和茶園管理措施等因素決定,武夷山現有主栽品種的春茶采摘期約為4月中旬至5月中旬,特早芽種在4月上旬,特遲芽種在5月下旬,以後每季(即夏秋茶)間隔時間約為50天左右(采後有修剪會延長下壹季的時間)。

采摘當天的氣候對品質影響較大,晴至多雲天露水幹後采摘的茶青較好,雨天和露水未幹時采摘的茶青最差。壹天當中以上午9-11時,下午2-5時的茶青質量最好,露水青最次。

因此春茶加工期宜選擇晴至多雲的天氣采制,陰雨天不采或少采制,則極有利於提高茶葉的品質。 3、采摘方式:有人工和機械兩種方式。

人工采摘需人員多,成本高,管理難度大。應加強帶山人員的管理來控制茶青標準、采摘凈度和青葉外觀質量,在武夷山茶園分散,地形復雜,茶樹長勢不壹處較為適用。

機械采摘省勞工、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適宜大面積標準化管理的茶園使用。初次使用機采時茶青質量較差,含有大量的老梗、老葉,長短不壹,因此使用機采前應先用修剪機定剪若幹次,使樹冠形成整齊的采摘面,以提高茶青質量。

機采連續使用2-3年後則茶青質量比人工采摘的更好,是未來大生產的主要方式。但長期連續采用機采會使茶樹芽梢多而瘦小,幹茶外形變細而欠肥壯,影響茶青外觀質量,可用人工采摘和機械采摘交替使用來防止該項缺陷。

4、茶青儲運 :茶青采下後應及時運達加工廠進入下道萎雕工藝。儲運期間應盡量縮短時間,並註意通風散熱,避陽薄攤,減少搬動次數,防止青葉堆放過厚、過緊、過久而造成機械損傷和堆沃燒傷。

儲運時間過久均會使茶青質量下降。 二:萎雕工藝 萎雕是指茶青失水變軟的過程。

1、萎雕標準:感觀標準為青葉頂端彎曲,第二葉明顯下垂且葉面大部分失去光澤,失水率約為10-16%。大部分青葉達此標準即可。

青葉原料(茶樹品種、茶青老嫩度等)不同其標準也不同,如葉張厚的大葉種萎雕宜重、茶青偏嫩時萎雕宜重,反之宜輕。 2、萎雕方式:有日光萎雕、加溫萎雕和室內自然萎雕三種方式。

生產上主要采用前兩種方式。加溫萎雕又分綜合做青機和萎雕槽萎雕兩種方式,日光萎雕歷時短(約幾十分鐘),節省能源,萎雕效果最佳;加溫萎雕歷時長(約2-4小時不等),不均勻,茶青損傷嚴重,萎雕質量較差,特別是雨水青的萎雕,有待於進壹步研究改進其萎雕工藝。

3、操作方法:日光萎雕要求將茶青至於谷席、布墊或水篩等萎調用具上進行,特別是中午強光照時不可直接置於水泥坪上萎雕,極易燙傷青葉。攤葉厚度約為2-4斤/㎡,萎雕全過程應翻拌2-3次,總歷時約為30-60分鐘,以達到萎雕標準為止。

綜合做青機萎雕用90型長機慢檔萎雕比用120型大機萎雕的效果更好,熱風溫度在30-32度為宜(手感為手觸機心熱而不燙)過高會燒傷青葉,過低萎雕時間會加長。每隔10-15分鐘翻動幾轉,總歷時無水青為1.5-2.5小時,雨水青為3-4小時左右。

萎雕槽熱風溫度為28-30度,每隔30分鐘左右翻動壹次,攤葉厚度為10-15㎝左右,越厚越慢越不均勻。 三、做青工藝: 做青工藝是形成烏龍茶特有的綠葉紅鑲邊和品質風格的關鍵工藝。

全過程由搖青和靜置發酵交替進行組成。 1、做青原理:在適宜的溫濕度等環境下,通過多次搖青使茶青葉片不斷受到碰撞和互相磨檫,使葉片邊緣逐漸受損,並均勻地加深,經發酵氧化後產生綠底紅鑲邊,而在靜置發酵過程中,茶青內含物逐漸進行氧化和轉變,散發出自然的花果香型,形成烏龍茶特有高花香和兼有紅、綠茶的風味優點。

6.武夷山巖茶制作詳細工藝

茶葉的加工制作直接決定了其產品的類型(即茶類)。

武夷巖茶的加工制作工藝分初制工藝和精制工藝兩大部分。初制工藝主要包括采摘、萎雕、做青、殺青、揉撚、烘幹等六道工藝。

壹:采摘工藝 茶青質量是決定茶葉品質的重要因素,茶青質量包括茶青內在品質和外觀質量兩部分,茶青內在品質主要由茶樹品種、茶園立地環境和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構成,外觀質量主要由茶青采摘的標準、時間、氣候、儲運等因素構成。 1:茶青標準:武夷巖茶要求茶青采摘標準為新梢芽葉生育較完熟(采開面三、四葉),無葉面水、無破損、新鮮、均勻壹致。

茶樹新稍伸育至最後壹葉開張形成駐芽後即稱開面;當新梢頂部第壹葉與第二葉的比例小於三分之壹時即稱小開面,介於三分之壹至三分之二時稱中開面,達三分之二以上時稱大開面。茶樹新梢伸育兩葉即開面者稱對夾葉。

武夷巖茶要求的最佳采摘標準為開面三葉。不同的品種略有差異如肉桂以中小開面最佳,水仙以中大開面最佳等等。

每個品種的最佳適采期都較短,在同樣的山場位置和栽培管理措施下適采期約為3-4天,同壹品種在適采期加工不完時則掌握在茶園內茶青有壹半以上開始小開面時開采,到大部分中開面,小部分大開面時全部采摘結束,采摘標準控制在壹芽四葉至中大開面三葉,采摘期可延長到6-8天。 2、采摘時間:茶葉開采期主要由茶樹品種、當年氣候、山場位置和茶園管理措施等因素決定,武夷山現有主栽品種的春茶采摘期約為4月中旬至5月中旬,特早芽種在4月上旬,特遲芽種在5月下旬,以後每季(即夏秋茶)間隔時間約為50天左右(采後有修剪會延長下壹季的時間)。

采摘當天的氣候對品質影響較大,晴至多雲天露水幹後采摘的茶青較好,雨天和露水未幹時采摘的茶青最差。壹天當中以上午9-11時,下午2-5時的茶青質量最好,露水青最次。

因此春茶加工期宜選擇晴至多雲的天氣采制,陰雨天不采或少采制,則極有利於提高茶葉的品質。 3、采摘方式:有人工和機械兩種方式。

人工采摘需人員多,成本高,管理難度大。應加強帶山人員的管理來控制茶青標準、采摘凈度和青葉外觀質量,在武夷山茶園分散,地形復雜,茶樹長勢不壹處較為適用。

機械采摘省勞工、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適宜大面積標準化管理的茶園使用。初次使用機采時茶青質量較差,含有大量的老梗、老葉,長短不壹,因此使用機采前應先用修剪機定剪若幹次,使樹冠形成整齊的采摘面,以提高茶青質量。

機采連續使用2-3年後則茶青質量比人工采摘的更好,是未來大生產的主要方式。但長期連續采用機采會使茶樹芽梢多而瘦小,幹茶外形變細而欠肥壯,影響茶青外觀質量,可用人工采摘和機械采摘交替使用來防止該項缺陷。

4、茶青儲運 :茶青采下後應及時運達加工廠進入下道萎雕工藝。儲運期間應盡量縮短時間,並註意通風散熱,避陽薄攤,減少搬動次數,防止青葉堆放過厚、過緊、過久而造成機械損傷和堆沃燒傷。

儲運時間過久均會使茶青質量下降。 二:萎雕工藝 萎雕是指茶青失水變軟的過程。

1、萎雕標準:感觀標準為青葉頂端彎曲,第二葉明顯下垂且葉面大部分失去光澤,失水率約為10-16%。大部分青葉達此標準即可。

青葉原料(茶樹品種、茶青老嫩度等)不同其標準也不同,如葉張厚的大葉種萎雕宜重、茶青偏嫩時萎雕宜重,反之宜輕。 2、萎雕方式:有日光萎雕、加溫萎雕和室內自然萎雕三種方式。

生產上主要采用前兩種方式。加溫萎雕又分綜合做青機和萎雕槽萎雕兩種方式,日光萎雕歷時短(約幾十分鐘),節省能源,萎雕效果最佳;加溫萎雕歷時長(約2-4小時不等),不均勻,茶青損傷嚴重,萎雕質量較差,特別是雨水青的萎雕,有待於進壹步研究改進其萎雕工藝。

3、操作方法:日光萎雕要求將茶青至於谷席、布墊或水篩等萎調用具上進行,特別是中午強光照時不可直接置於水泥坪上萎雕,極易燙傷青葉。攤葉厚度約為2-4斤/㎡,萎雕全過程應翻拌2-3次,總歷時約為30-60分鐘,以達到萎雕標準為止。

綜合做青機萎雕用90型長機慢檔萎雕比用120型大機萎雕的效果更好,熱風溫度在30-32度為宜(手感為手觸機心熱而不燙)過高會燒傷青葉,過低萎雕時間會加長。每隔10-15分鐘翻動幾轉,總歷時無水青為1.5-2.5小時,雨水青為3-4小時左右。

萎雕槽熱風溫度為28-30度,每隔30分鐘左右翻動壹次,攤葉厚度為10-15㎝左右,越厚越慢越不均勻。 三、做青工藝: 做青工藝是形成烏龍茶特有的綠葉紅鑲邊和品質風格的關鍵工藝。

全過程由搖青和靜置發酵交替進行組成。 1、做青原理:在適宜的溫濕度等環境下,通過多次搖青使茶青葉片不斷受到碰撞和互相磨檫,使葉片邊緣逐漸受損,並均勻地加深,經發酵氧化後產生綠底紅鑲邊,而在靜置發酵過程中,茶青內含物逐漸進行氧化和轉變,散發出自然的花果香型,形成烏龍茶特有高花香和兼有紅、綠茶的風味優點。

2、做青方式:生產上主要有綜合做青機和手工做青兩種方式,在條件較差時也有將兩者結合起來的半手工做青方式和最簡單的“地瓜畦”做青方式。市場上的“手工茶”即指采用手工做青方式生產的茶葉,其特點是占用生產場地大,耗工。

7.武夷巖茶是怎樣制作的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全國茶文化藝術之鄉,擁有適宜茶葉生長的氣候、土壤和自然環境。

武夷巖茶(大紅袍)為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分布在武夷山市10個鄉鎮,面積達10萬畝,其傳統制作技藝及習俗主要分布在星村、武夷、興田、洋莊、吳屯等鄉鎮。 作為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藝源於明末,成於清初。

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工藝流程***有10道工序,即采摘、萎雕、做青、雙炒雙揉、初焙、揚簸晾索及揀剔、復焙、團包和補火等。武夷巖茶(大紅袍)既有綠茶的清香、紅茶的甘醇,又獨具“巖骨花香”的烏龍茶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