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如何讀懂壹首詩

如何讀懂壹首詩

(壹)古典詩歌用文言文寫成,而古代往往壹字就是壹詞,並且常常壹詞多義,還有許多的古今異義詞,所以,我們應該有很好的古文功底。例如《孔雀東南飛》,“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之“可憐”,不可解作“憐憫、同情”;《迢迢牽牛星》“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之“章”,不是文章;《琵琶行》“弦弦掩抑聲聲思”之“思”,乃“悲傷”之意;“低眉信手續續彈”之“信”乃“隨意”之意;《孔雀東南飛》“自可斷來信”之“信”乃“信使”之意。這些多義詞必須從文言文的學習中積累下來,否則理解詩歌就是壹句空話。 再有詩歌的語言講究含蓄、凝練,往往含有許多的聯想意義、隱含意義,需要結合生活經驗,展開聯想,才能準確地理解。如同是“空”字,在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中是表現雨後青山的空寂、曠遠,突出其靜;杜甫《蜀相》“隔葉黃鸝空好音”,陸遊《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 都有“徒然、白白地”之意;《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 則是“空虛,不包含任何東西或沒有結果的”意思。它們在句子中的意義就不相同。再如元稹《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暗風吹雨如寒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但寒煙衰草凝綠”兩例中的“寒”字雖都有“寒冷”之意,但僅僅如此理解還不完整,“窗”和“煙”怎會“寒冷”呢?這裏詩人把自己此情此景中的感受移於事物身上,讓事物也具有了人的觸覺和感受,更好地表達了詩人的悲涼之感。

(二)了解詩句中的壹些特殊語法現象,即所謂的“詩家語”。由於格律詩受到平仄、韻律的限制,詩人在寫詩時,常常采用壹些倒裝句式。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當是“應笑我多情”;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當為“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還有句間倒置的,例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裏白沙堤”,其實是詩人壹路走來,先看到“綠楊蔭裏白沙堤”,然後才有了“最愛湖東行不足”的感慨。甚至還有將整個時空順序倒置的,類似我們今天的倒敘手法。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應該是詩人半夜坐船返鄉,因為聽到寒山寺的鐘聲才將船靠岸的;又由於落地,心緒不寧,難以成眠,才在百無聊賴中去觀看艙外在月色中模模糊糊的“江楓漁火”,不知不覺中“月落烏啼”拂曉來臨了。可是詩歌的順序卻恰恰相反。在閱讀欣賞時就必須要了解這種時空倒置的敘事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了解古詩中壹些不常用的修辭方式,比如互文。比喻、比擬、誇張等等修辭方式我們都能夠辨識,但是壹些不常用,或者說是古詩中特有的修辭方式就必須了解。例如: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就不可理解為月是秦朝的關是漢朝的;《木蘭辭》“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也絕不是雌雄異樣,否則“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就無從說起;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如果理解為主人下了馬,客人上了船,就無法解釋“舉酒欲飲無管弦”和“江州司馬青衫濕”了。

(四)古人在創作詩歌時,有壹些約定俗成的意象,它們在詩詞中的寓意幾乎是不變化的。例如折柳、楊柳曲、灞橋、陽關、長亭、煙波等常常表達送別離愁;夕陽、西風、寒蟬、歸雁、子規、浮雲等常常表達羈旅愁緒;登高、憑欄、搗衣、寒砧、鴛鴦、鷓鴣等表達相思情懷的;烽火、金戈、戰馬、玉關、大漠、塞外、黑河等表達戰亂戍邊的。了解了這些常用意象的寓意,就能夠十分快捷地掌握詩詞的情感、主旨。例如2004年全國卷三,試題是晏幾道的《鷓鴣天》,

十裏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 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麽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最後兩句是什麽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如果知道杜鵑這壹意象在古典詩詞中常用來表達思鄉情感的,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表達思鄉、思親、思友情感的還有明月。例如李白的《靜夜思》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五)了解、記憶壹些有關詩人、詞人的文學常識,文化常識,以及壹些歷史史實。例如讀李白的詩就要聯想到李白的性格、經歷和他的詩歌風格。讀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如果還記得他的仕途坎坷,就會理解蘇軾在此詞中表現出來的豁達和超然的態度。壹些懷古詩詞中常常以金陵為題材,那就需要了解有關金陵的壹些歷史知識。金陵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在雨花臺下築城史稱 “越城” 。這是南京建有城堡的最早記載,至今已有 2470 年歷史。公元229年,三國東吳遷都於此,始創建業城,而後,東晉、宋、齊、梁、陳、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先後在此定都。1700年來,南京曾是十朝都會, 六朝金粉之地。吳宮花草、晉代衣冠、明祖殿堂、天國烽火留下了歷朝歷代的眾多遺跡。 “ 南京”名稱始於明代。歷史上先後稱為金陵、秣陵、石頭城等。公元212年,三國時期的吳主孫權在金陵邑故址,利用西麓的天然石壁做基礎修築了石頭城。石頭城臨江控淮,恃要憑險,可以貯藏兵械和糧餉。因此,它是東吳水軍江防要塞和城防據點。 東晉及被稱為“南朝” 的宋、齊、梁、陳是年代相繼的5個王朝(317-589年),她們的都城是在吳建業的基礎上擴大而成的,改名叫建康。連同在此之前的東吳,常被人們稱作 “六朝”,所以南京又有六朝古都” 之稱。 六朝時期,建康城內外寺宇比比皆是。晚唐詩人杜牧對此作了生動的描述:“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當年建康城郊,帝王的離宮園囿,大族的府第別墅,與佛寺和陵墓錯落其間,形成所謂“六代豪華” 的表面繁榮局面。 經歷了300余年的“六代豪華”以後,到隋唐時期金陵便步入了低潮,這是由於隋唐的統治者懼怕在金陵再出現割據政權。唐代的金陵已降為壹般的州縣,六朝的城闕宮殿,在隋兵滅陳時即被平毀,六朝的歷史遺跡,僅為文人學士、詩人詞客的憑吊對象,故唐詩中有關金陵懷古的詩篇甚多。了解了這些歷史,就能準確地把握劉禹錫《石頭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的主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