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年代出處及作者
唐·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文學家,詞人,詩人,哲學家,洛陽人。畢生從政,曾官至監察禦史,後貶官為多處刺史,雖其時其宦途不順,然這段時間的經歷,卻為他後來的文字,打下了廣博的基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劉禹錫返回洛陽,宦途始告平穩。晚年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加檢校禮部尚書。有《劉夢得文集》四十卷。本文選自《全唐文》.
禹錫自幼好學,攻讀經典之外,於九流百氏,乃至書法、天文、醫學,亦廣泛涉獵。其文學創作,以詩歌最著,白居易說他“文之神妙,莫先於詩”(《劉白唱和集解》)。在古文運動中,他占有重要地位,當時李翺、韓愈主盟文壇,引之以為倫輩。劉說自己“長在論”,他的論文條理清晰,論證周密,文采沛然。散文則思路清晰,簡潔曉暢(此節引自於劉禹錫小傳)。
劉禹錫生活在唐代中後期,由於安史之亂,唐朝形成了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朋黨之爭的社會局面。他對於這樣的社會現實頗為不滿,曾參與了王叔文領導的改革運動,但遭遇失敗,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貶。但是,他沒有屈服於權貴,而是以文明誌,表現了他剛直不阿的品格和對達官顯貴的蔑視態度。本文可以說是作者對當時世風的辛辣嘲諷與心態的自明。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為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編輯本段內容及註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1)。水不在深,有龍則靈(2)。斯是(3)陋室,惟(4)吾德馨(5)。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6),往來無白丁(7)。可以調素琴(8),閱金經(9)。無絲竹(10)之亂耳(11),無案牘之勞形(12)。南陽(13)諸葛廬,西蜀子雲(14)亭。孔子雲:何陋之有?(15)
註釋:(1)
(1)名:出名,聞名
(2)靈:成為靈異的水
(3)斯、是:均為指示代詞斯,這。陋室:陳設簡單而狹小的房屋。
(4)惟,同介詞“以”,起強調作用。
(5)馨:散播得很遠的香氣,這裏指品德高尚。吾,我。
(6)鴻儒:這裏泛指博學之士。鴻,大.儒,舊指讀書人,這裏指知識淵博的人. 有學問的人。
(7)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這裏借指沒有學問之人。
(8)素琴:不加雕繪裝飾的琴。素:不加裝飾的
(9)金經:即《金剛經》(《金剛般若經》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略稱),唐代《金剛經》流傳甚廣。這裏泛指佛經。
(10)絲竹:弦樂、管樂,這裏指的是奏樂的聲音。此處泛指樂器。亂耳,使聽力紊亂。
(11)亂耳:亂,使……擾亂。
(12)案牘,勞形:官府人員日常處理的文件。勞形,使身體勞累.形,形體、身體;勞,使……勞累。
(13)南陽:地名,今湖北省襄陽縣西。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廬中隱居躬耕。
(14)子雲:漢代的揚子雲(也作“楊子雲”“揚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稱“揚子宅”,據傳他在揚子宅中寫成《太玄經》,故又稱“草玄堂”。文中子雲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紀念他的子雲山、子雲城。
(15)何陋之有:之,表賓語提前。全句意為“有何陋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裏,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壹詞多義
(1)“之”的用法:
①無絲竹之亂耳:助詞,起舒緩語氣的作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②何陋之有: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2)亂
①無絲竹之亂耳(擾亂)
②避秦時亂(戰亂)
全文翻譯:
山不在於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壹定要深,有龍(居住)就有靈氣了。這是間簡陋的房子,只是因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罷了。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裏。與我談笑的都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閱讀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雙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雲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麽簡陋的呢?
比喻意義:
“龍”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編輯本段作品主題、立意以及主題思想
從主題看,《陋室銘》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銘》壹文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
從立意看,《陋室銘》以襯托手法托物言誌。並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寫陋室"不陋"的壹面,而"不陋"是因為"德馨",從而自然地達到了抒懷的目的。
本文通過簡要而生動地描述“陋室”內外的情景和分析證明“陋室不陋”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
全文91字,可說是字字寫陋,又字字透著不陋。開篇16字,為全文寫不陋奠定了基調。“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從表面看來,“仙”與“龍”是為山、水增色彩,實則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卻那般富有充實:“鴻儒”、“金經”、“素琴”,不單從交往、學習、愉悅幾方面描寫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鴻、金、素”三字內涵之豐富,也是與陋無緣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氣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祿(無案牘之勞形),也不是榮華富貴(無絲竹之亂耳),而是心之潔,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將其陋室比作“諸葛廬”、“子雲亭”,我們說這不但不過分,更突出了陋室主人“安貧樂道”之心,所以說“何陋之有”。
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寫陋室的詞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也讓人體會不到壹點“陋”意,給人更多的則是郁郁蔥蔥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滿了勃勃生機。真是陋室不陋。
編輯本段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於“陋室不陋”
“德馨”統領全篇
從表達方式看,《陋室銘》聚描寫、抒情、議論於壹體。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致的環境和主人高雅的風度來表述自己高潔隱逸的情懷。
《陋室銘》的寫作技法運用繁雜,在區區八十壹字內運用了對比,白描,隱寓,用典,借代類比等手法,而且壓韻,韻律感極強,讀來金石擲地又自然流暢,壹曲既終,猶余音繞梁,讓人回味無窮。
從句式看,《陋室銘》以駢句為主,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音韻和諧,給人壹種視覺上的齊整之美。但《陋室銘》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銘》是駢散結合,使文章節奏明快、語言錯落有致,讀來抑揚頓挫,和諧悅耳,在聽覺上給人音樂的美感。同時,文章又重在五言,間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參差,文章壹韻到底。
從線索看,《陋室銘》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貫穿全文的始終:開頭引出"惟吾德馨",而後又以居室環境、往來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後又以"諸葛廬","子雲亭"的"何陋之有"映襯"惟吾德馨"。這都是作者的主觀感受。
文章借助陋室說理,以抒情的筆調表明作者高潔的品格,事中見理,景中顯情,誠可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這樣就把作者的閑情逸事,居室美景寫得含蓄生動而意韻悠遠。
文章巧於用典。如借“諸葛廬”、“子雲亭”以自況,且引孔子之語——“何陋之有?” 說明陋室“不陋”,從而增強了文章說理的可信性和說服力。
總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標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業律已,表現為壹種對人生失意與仕途坎坷的超然豁達和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惟其如此,我們與其視其為壹篇闡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說這是壹首贊頌陋室以顯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詩。
編輯本段作品賞析
根據文章的內容,我們可以將這篇短文分為三部分:
壹、(1—3句):
《陋室銘》即開篇以山水起興,引入正題,既顯得出手不凡,也為以後的陋室歌頌功德埋下了伏筆。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淺,只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那麽居處雖然簡陋,卻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說陋室因為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出名,聲名遠播,刻金石以記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龍而生靈秀,那麽陋室當然也可借道德品質高尚之士播灑芬芳。此種借力打力之技,實為絕妙,也可謂作者匠心獨具。特別是以仙龍點睛山水,構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龍入題,作者筆鋒壹轉,直接切入了主題,看似有些突兀,但回頭壹看,卻又渾然壹體,因為上面的對比句恰好為這句的引論鋪下了基礎。
在此點看出,作者寫此隨筆是經過反復思考的,絕不是壹時的靈感沖動。絕句可以是靈光乍現,而連接無暇卻是平時的功底積累與反復推敲了。
二、(4—7句):
這幾句寫陋室環境與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完全是作者對於道德品質高尚之士的生活總結。在前面幾句的生花妙筆明了作者的誌趣後,讀者的思緒也進入了佳境,此時明理,讀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他以苔痕上階綠的淡雅之色,隱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馬上以青色入簾青的生機盎然點明恬淡中充滿生機的仙活生活狀態,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交朋識友,皆是同道高潔之士,撫琴研經,生活從容多滋味。遠離嘈雜的音樂,遠離傷神的公務,這種閑暇的生活實在讓人羨慕。這種既像隱士,又存在塵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羨慕的,也是凡夫俗子們向往的。通過這幾句的描寫,我們看到了是壹幅神仙的生活畫卷,表達了陋室主人雅致淡泊的生活情趣。
註:第六句為正面描寫,看出作者從容淡定;第七句為反面描寫,寫出作者對世俗生活的厭棄。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作者借這南陽的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雲的玄亭作類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諸葛亮與揚雄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這二人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們壹樣擁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同時暗示了陋室不陋。實際上劉禹錫這樣寫還有另壹層深意,即諸葛亮是閑居隆中草廬以待明主出山。而揚雄呢?卻是淡薄於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之士,雖官至上品,然他對於官職的起起落落與金錢的淡泊,卻是後世的典範。劉禹錫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達的意思是:處變不驚、處危不屈、堅守節操、榮辱從容的意思。既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又想逢明主壹展抱負,若無明主,也甘於平淡的那種誌向吧。這結合劉禹錫官場的起起落落,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
三、(8—9句):
結句引用“孔子雲: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說明陋室“不陋”。表達了他對當時封建禮教的最高道德品質的追求。用聖人肯定的操守來規範要求自己,也許就是劉禹錫對自己的道德品質的最高要求。這樣的結句,不說其中的內容是何種意思,但結合題意,卻是妙手天成。因為封建禮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標準為最高道德標準的,孔聖人的肯定,也就為他道德品質的論註下了最好的定論,論文當有論據,而引孔聖人言作為論據,無疑在當時是最好的論據,充分而不可辯駁。
可以說,這篇短文表現的主題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歌頌,表達了作者甘於淡泊、不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與權貴同流合汙的高潔清峻的品格。
編輯本段寫作特色
(1)托物言誌的寫法
(2)反向立意的構思
(3)對仗工整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劉禹錫的《陋室銘》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戶曉的“名文”,但其實這篇名文卻是被“氣”出來的。劉禹錫因參加過當時政治革新運動而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壹名小小的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裏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知縣看人下菜碟,見劉禹錫是從上面貶下來的軟柿子,就故意刁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對聯,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裏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壹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觸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閑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壹間只能容下壹床、壹桌、壹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壹次比壹次小,最後僅是鬥室。想想這位勢利眼的狗官,實在欺人太甚,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編輯本段文體介紹
銘本是古代刻於金屬器具和碑文上用以敘述生平事跡的壹些贊頌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於歌功頌德與昭申鑒戒。後來逐漸發展演變為壹種獨立的文體。由於這種文體獨特的歷史淵源,使這種文體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簡約、寓意深刻等特點。 根據古文體的分類, "銘"是應用文。明白了銘的意思,也就明白題意,即對陋室進行歌頌,內接內容,即對陋室內的人的高尚品德進行歌頌。實際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頌道德品質之實,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誌,以此闡明作者的生活態度和人生觀。這壹點與《愛蓮說》頗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