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qiānɡ)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原文奉上,請妳參考:
“羌(qiānɡ)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從河西走廊到玉門關,數千裏關山路,沒有春風,沒有綠色。映入我們眼簾的,除了黃沙,還是黃沙。
突然,我們發現前方不遠的地方,傲然挺立著壹棵柳樹。這柳樹高大茁壯,身姿挺拔,枝條剛勁有力,樹冠宛如帷幄(wéiwò)。我們頓時興奮起來,趕緊下了年,飛也似地向前撲去。到了樹陰下,啊,好粗的樹哇!兩個人合抱都抱不攏。
這棵塞外的柳樹,與內地湖畔河邊的依依柔柳大不相同。內地的柳樹枝條纖巧柔軟,楚楚動人。這裏的柳樹枝幹是挺拔的,枝條堅定地向上生長著。這屹立在戈(ɡē)壁灘上的剛強之樹,大有英勇無畏、壓倒壹切困苦的氣勢!
導遊覺察到我們動情了,便平靜地告訴我們這樹叫左公柳。左公柳?我們感到更驚異了。導遊微微壹笑,向我們講起了這種樹名背後的故事:
“清朝末年,西部鄰國的壹個軍事首領阿古柏在英國支持下,率兵侵入南疆。緊接著,俄國又乘機出兵占領了北疆的伊犁。我國的西北邊疆危機日益嚴重,國家告急!
“當時朝廷眾臣中,有壹部分人對保衛新疆的認識有失偏頗,主張放棄新疆。眼看新疆將要被外國人侵占,時任陜甘總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眾議,堅決主張收復新疆失地:這新疆是無數先輩歷經千辛萬苦才開辟的疆域、建立的基業,豈能在我們這代人手中拱手相讓!對視新疆為千裏荒漠、貧瘠之地的說法,他慷慨(kānɡkǎi)激昂地反駁道:‘天山南北糧產豐富,瓜果累[léi]累,牛羊遍野,牧馬成群;煤、鐵、金、銀、玉石等礦藏也極為豐富。所謂千裏荒漠、貧瘠之地,實為聚寶之盆!’接著,熟讀兵書的左宗棠又斷然指出:‘如果放棄新疆,無異於給侵略者留下進攻我國腹地的缺口!’
“這位鐵骨錚錚的六旬老人主動請纓(yīnɡ)!他以身報國的忠義之舉和滿腔的愛國熱忱折服了滿朝文武。”這時,導遊停頓了壹下,深情地望著那株柳樹,又接著講了下去:
“那是壹個令人神傷的夜晚,天上沒有明月,地上沒有人送行。然而這個剛毅堅韌的湖南老人,面對兵馬疲憊、糧餉(xiǎnɡ)匱(kuì)乏、運輸艱難等重重困難,仍信心百倍。他肩負著國人的重托,胸中燃燒著正義的烈火,率領六萬湖湘(xiānɡ)子弟兵,悄然離京,馬不停蹄地趕往千裏之外風煙滾滾的戰場。
“左宗棠的隊伍壹路西行,浩浩蕩蕩。令人震驚的是,這支隊伍中竟有眾人擡著壹口黑漆棺(ɡuān)材!這口棺材是左宗棠為自己準備的。臨出發時,左宗棠便鄭重地吩咐部下,如果他在收復新疆失地的征戰中死去,就用這口棺材收殮(liàn)他的屍體。面對左宗棠視死如歸的決心,在場官兵個個淚流滿面,無不為之動容。他們深知,這位剛毅、睿(ruì)智的老將軍早已預料到征途的艱險,但是他已完全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就是這位年逾花甲的老將軍,用不到兩年的時間,率部完成了收復新疆失地(除伊犁外)的偉業。”
導遊還告訴我們:
“左宗棠不僅謀劃如何收復新疆失地的策略,而且還思索如何建設新疆的舉措。在征戰中,他深感茫茫戈壁沒有綠陰的困苦,便率領部隊植樹造林。他的湖湘子弟兵既是戰鬥之旅,也是植樹大軍。人人隨身攜帶柳樹苗,壹路走壹路栽,前營栽罷後營管,並且動員百姓分段看管。終於在千裏戈壁種下片片樹林,形成壹道‘連綿數千裏綠如帷幄’的塞外奇觀。這些柳樹不但成了收復新疆失地的見證,而且還使古老的‘絲綢之路’開始獲得新生。人們為了紀念左宗棠,便將這柳樹稱為左公柳。”
聽完導遊的講述,我們情不自禁地再次凝望眼前這棵柳樹——它依然屹(yì)立在黃沙之中,那茂密的樹葉,那鐵筋般的枝條,那挺拔的身軀,那在同沙漠進行生死較量中流淌(tǎnɡ)著的頑強的生命力……這哪裏是壹株普普通通的柳樹?它分明就是愛國將士們不屈不撓、堅韌頑強的精神之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