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初中畢業以後,去福建上杭山村插隊。1972年底回城當工人。這首詩發表於1979年7月,據說成詩卻早在1976年4月24日,寫於“四五運動”發生後不久。這首詩有著沈重的歷史感,表達了壹種希冀光明的痛苦。
二?內容大意
全詩***四節。第壹節,詩人以深沈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筆觸,回溯了祖國數百年來貧困、落後的歷史。詩人用“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等密集的意象,概括出祖國長期處於貧窮和落後的狀態。第二節,寫出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祖國和人民沒有因“貧困”而喪失希望,只是長期以來希望太渺茫,像“飛天”袖間的花朵,美麗誘人,未落地面。第三節,連用壹組意象,描繪出處於歷史轉折時期的祖國形象。新生的祖國已站在“雪白的起跑線上”。第四節,再次強調“我”與祖國唇齒相依、不可分割的關系。“迷惘”“沈思”過的詩人沸騰了,她以發自肺腑的語言傾吐了獻身祖國的熱望。
三 鑒賞要點
1?意象的新穎
詩人從不為常人註意的平凡事物中發現美。如“老水車”“礦燈”“路基”“駁船”,這些精心選擇、新穎獨創的意象,幾乎難以在此前贊頌祖國的詩中找出。全詩***有四個意象群,通過它們的遞進組合,不僅表達了祖國從苦難到新生的發展歷程,而且表達了有著從迷惘到深思到沸騰的特殊情感歷程的青年壹代的***同心聲。
2?體現了朦朧詩的壹些特點
70年代後期,壹批年輕的詩人以新穎獨特的表達方式引起了詩壇的矚目。他們大膽開拓詩歌的藝術領域,用非傳統的新的審美觀念和表現手法來抒發感情。他們強調詩人主觀的感覺世界,大量采用虛寫法,使詩由具體變得抽象,追求詩的內在旋律;他們的壹些詩作選擇奇特的形象,打破時空秩序,捕捉瞬間感受,運用跳躍性的結構,用象征和隱喻的手法,使人們讀起來不再像過去那樣明晰易懂。這種詩被稱為“朦朧詩”,並在詩歌界引起爭論。朦朧詩的產生,是當代中國社會文化背景的產物,也是外來詩歌影響的結果。
舒婷的這首詩和其他詩作(附在下面)相比,雖算不上有多少朦朧,但具有這類詩的基本特征,如重視詩人自我的內心表達,運用通感、意象、象征、隱喻等奇特的寫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