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問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選入高中語文第四冊戲劇單元,教材所選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師傅蘇昆生遊南京的蹤跡為線索,由遠而近,從城郊寫到孝陵,從故宮寫到秦淮,從板橋寫到舊院,描寫南明滅亡後南京各處的淒涼景象,展現了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在景物描寫中蘊含了懷念故國的無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而第四支曲子折桂令,寫蘇昆生重訪秦淮的所見所感,突出南京荒涼殘敗的景象,表達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2詩詞鑒賞編輯
折桂令壹曲寫蘇昆生重訪秦淮。秦淮河橫貫南京市,河兩岸為景勝、繁華之地,但現在蘇昆生見到的是壹片殘敗。
“破紙迎風,壞檻當潮”兩句,以聲音襯寂寥。窗戶上,破紙迎風瑟瑟作響,朽門外,潮水拍打空城陣陣傳來,這風聲,潮聲反襯了人聲寂寂,壹片蕭條冷落。接著,作者將人物和節日情況作今昔對比,突出今日秦淮河無人無樂無節日佳慶的空寂。過去,這裏遊人如織,佳麗雲集,舞榭歌臺,笙簫徹夜。河中,彩楫畫肪鬧端陽,岸上,酒旗聳立慶重九。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簫”、“燈船”、“酒旗”,寫盡了昔日秦淮河畔繁華竟逐的景象。而現在,歌女逃散,絲竹不聞,秦淮河無有當年的遺風余韻了。即使適逢節日,也是“端陽不鬧”,“重九無聊”。“端陽”、“重九”代麥了南方的重大節日,“不鬧”、“無聊”突出了壹片冷落淒清。“不鬧”從環境氣氛說,雖是佳節,卻無熱烈歡悅的氛圍。“無聊”從情緒說,寫出人們沒有興致,無心無緒的委頓精神狀態。節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作者把人民的亡國哀痛心理,挖掘得多麽深,表達得多麽活啊!秦淮河舞歇歌罷,亦大有與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臺相對照的意味,在對比中,加深人們的興亡感觸。今昔對比後,“白鳥飄飄”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寫,進壹步開拓意境。小鳥在白雲端自由飛翔,秦淮河綠水滔滔,河岸紅葉似火,黃花初綻,蝴蝶飛逐。好壹派萬物爭自由的勃然生機。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與蕭條沒落的秦淮社會形成了強烈對照,在藝術的對照中,深化了主題的表達。
其他
(1)“當年粉黛,何處笙簫?”用了什麽修辭手法?(2分)
答案借代,反問
解題指導“粉黛”借指歌伎,“笙簫”代指簫聲,均屬借代;“何處笙簫?”自然是反問。“粉黛”在課文中有註釋“借指歌伎”,即使沒看課文註釋也應該知道屬借代,因為在所學過的文言課文中出現類似的情況還不在少數,與“粉黛”類似的有《柳毅傳》“娥眉不舒”中的“娥眉”,課文也有註釋,代指漂亮女子,其它有“紅顏、傾國”等都是代美女。與“笙簫”類似的有“絲竹、胡琴、羌笛”大詩句中常代音樂。
(2)“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描寫了什麽樣的景色?表達了什麽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4分)
答案通過“白鳥”“綠水”“嫩黃花”“新紅葉”等描繪了初秋景色。又通過“飄飄”“滔滔”“有些蝶飛”“無個人瞧”等表達了因昔盛今衰引發的冷寂落寞之情。
第壹問:“黃花”指菊花,“紅葉”是樹葉經秋霜染成,再看有“嫩、新”的暗示,所以應該是寫的初秋景象。
第二問:“飄飄”“滔滔”“有些蝶飛”“無個人瞧”寫出了江山依舊,人事不存,黃花、紅葉無人賞的冷清寂寞。既然是重訪,對比以前燈紅酒綠、遊人如織的秦淮河,歌唱者自然會心生昔盛今衰的感慨。
備考意見詩歌鑒賞材料像今年這樣直接出自高中語文教材的情況,可以說是絕無僅有,雖然如此,但得分不壹定就讓人滿意,特別是第二個小題。反過來看,今年詩歌鑒賞所設的問題,與第三冊詩歌單元教學內容關聯度極大,這說明重視文本教學的重要性,比如“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壹句,問表達了什麽樣的感情,想壹想,這與學過的姜夔《揚州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是多麽相似。這正驗證了“考題出於課外,知識來源課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