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怎樣看出蘇軾的詩句具有理趣呢,舉壹首試分析壹下

怎樣看出蘇軾的詩句具有理趣呢,舉壹首試分析壹下

這首詞寫初夏時節發生於壹墻之隔的壹次極為平常的遭遇,在略表惆悵與嘲諷之余,卻引出妙理,發人深省。  上片為時令背景。盡管柳綿將盡,春事無多。然而燕子低昂,綠水環繞,芳草從生,透露出夏日初臨的大自然的生機。  下片是在如此明麗的環境中壹個多情卻被無情惱的小小插曲。墻裏墻外的 兩種人本不相涉。但壹方無情,壹方多情,導致了壹場感情風波。《詩人玉屑》卷二壹引《古今詞話》說此詞寫行人蘇軾的蝶戀花

多情與佳人無情,極有理趣。因為蘇軾借此表達了某種人生哲理,行人與佳人的遭遇固屬偶然。多情卻被無情惱卻有普遍性與必然性,在人與物、主觀與客觀的兩者關系中是經常發生的。人們或許有過多次類似經驗,由於不了解物自無情而人自多情,許多煩惱由是而起。然而無情是物的本性,多情是人的本性。它們始終是難以統壹的。蘇軾說自已作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能出。這固然因為他天份高,同時也由於他學養湛深,所以能隨處觸發,皆成妙諦。這首詞寫景、記事、說理均極 自然,佳人行人的插曲全如信手拈來,但壹經慧光所照,寓莊於諧,就頓成妙解,發掘出其間的哲理內涵。這真是蘇軾作詩詞的壹大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