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言詩。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壹首四言詩。這首詩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托誌,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全詩如下: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白話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麽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誌向。
擴展資料
四言體盛行於西周。春秋時期,戰國時期,除楚辭外,其他詩作出現不多。西漢時期四言詩不少,如《易林》壹書,雖為爻辭,但富有詩意,幾與《詩經》並為四言詩矩。明代楊慎大加稱譽,嘆為“古雅玄妙”。西漢壹朝雖也有五言體興起於民間歌謠,但文士之作,大體還是用四言體。
韋孟的《諷諫詩》可為代表。劉勰曾譽之為“繼軌周人”之作。但東漢之後,五言詩很快取代了四言詩的地位。
這以後,傳世的四言體確實不多,佳作更少。比較能繼承《詩經》遺風,稱得上四言正體的,是曹操《步出夏門行》、《短歌行》與陶淵明《停雲》諸作。
此外,嵇康的《幽憤詩》,以至韓愈的《元和聖德詩》、柳宗元的《平淮夷雅》,也有壹定成就,曾被認為“詞嚴氣偉,非後人所及”(《文章辯體序說》)。宋代胡壹桂亦工四言詩,但比起《詩經》中的珍品,詩味大不相同,而且篇幅較長,又不分章,所以有稱之為四言變體的。
百度百科—— 觀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