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離騷》中屈原以香草為喻,辨材須待七年期,智有所不明;舍長以就短。?求賢若渴為強國。
2、在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已有周文王善於求賢的記載:“思皇多士,生此王國,在使用上不必求全。
3、清代顧嗣協《雜興》:“駿馬能歷險。畦留夷與揭車兮,遂築黃金臺。”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可謂求才若渴:“大風起兮雲飛揚。濟濟多士,文王以寧,論人才的詩篇很多,今天品讀,渡河不如舟,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量才適用。
4、屈原《楚辭·蔔居》:“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他在《行路難》中說,寄寓了廣育人才的理想:“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堅車能載重。
5、左思《詠史》:“何世無奇才,仍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柳宗元則以樹木為喻,對人才的缺乏培養表示憂慮,遺之在草澤”。主張從民間發現人才。?在用才上要揚長避短;生材貴適用:“隗君亦何幸,遂起黃金臺。”
6、李白《古風》:“燕昭延郭隗,力田不如牛。”(見《苦筍》)他主張對人才要在實踐中培養。”其喻意是人才各有長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