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歌鑒賞表達技巧

詩歌鑒賞表達技巧

要鑒賞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要評價詩詞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首先要做到從整體上把握詩意。詩詞鑒賞題大多設兩道題,從不同的側面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要對問題作出準確的評價,就要從整體上把握詩詞,作到整體理解和局部理解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結合。

例如,陸遊的《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壹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鑒賞之初切忌受“苦”、“愁”、“寂寞”等局部字眼的幹擾,影響對全局理解,以為是慨嘆梅之不幸,抒寫憐惜之情。應當先整體把握作者是用先抑後揚和反襯手法來贊美梅花高格勁節的美好品質。

關註題目、作者、註釋、細節等

題目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了解作者,就能做到知人論詩,學習中要註意積累古詩詞的背景知識。這方面主要包括詩人的生平經歷﹑思想感情﹑藝術風格等,掌握這些內容,我們在鑒賞詩詞時就能對詩歌進行居高臨下的分析了

譬如,杜甫憂國憂民的人生,沈郁頓挫的風格;李白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飄逸的風格;辛棄疾抗金復宋的大業,在氣勢雄壯的主調之外,也不乏婉轉悱惻。其他的詩人如王維﹑杜牧﹑李商隱﹑蘇軾﹑陸遊等,都需要在平時的復習中作研究性的總結概括。

看註釋,可以了解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有時壹個細小的細節,卻是詩詞主旨的集中體現。

抓住詩眼體會主旨

“詩眼”是揭示主旨和藝術內蘊的警策之語。詩眼是詩中最凝煉、最傳神、最準確地傳達主旨的詞句,是理清詩歌脈絡的筋節,是掌握詩歌各部分相互聯系的關鍵。文有文眼,詩有詩眼。有全集之眼、壹篇之眼、數句之眼;有以壹句為眼者,有以壹字為眼者。它能提挈全詩,統領整篇。 例如,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首詩的詩眼是“心遠”因為“心遠”所以“無車馬喧”“地自偏”,“真意”“忘言”雖比“心遠”深壹層,但也是從“心遠”中生發出來的。將“心遠”與各組合的意象印證,本詩主旨“退隱後超脫塵世的心境”就非常明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