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垂釣
唐代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xiǎo
ér
chuí
diào
táng
dài
hú
lìng
néng
péng tóu zhì zǐ xué chuí lún,
cè
zuò
méi
tái
cǎo
yìng
shēn。
lù
rén
jiè
wèn
yáo
zhāo
shǒu,
pà
dé
yú
jīng
bù
yìng
rén。
譯文:
壹個頭發蓬亂的小孩子正在學垂釣,
側身坐在青苔上綠草映襯著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問路,他老遠就招著小手,
因為不敢大聲應答,唯恐魚兒被嚇跑。
賞析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此詩分垂釣和問路兩層,第壹、二句重在寫形:垂釣,第三、四句重在傳神:問路。小兒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小兒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小兒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小兒在“招手”以後,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
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詩中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壹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壹些專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