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說明道理的詩句最多四首

關於說明道理的詩句最多四首

1.誰有4首說明道理的詩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講的是看事物的角度問題,自己發揮

惠崇春江晚景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這首詩講的是自然現象蘊涵著規律的問題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詩講的是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問題,戰爭讓人鬧心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2.4句含有深刻道理的詩句

哲理詩句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陸遊《遊山西村》)

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3、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4、沈舟側畔千帆過,並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等飛來峰》)

10、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11、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12、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1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3.說明道理的古詩有哪些

《觀書有感》

本文選自《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本)。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現在屬江西省)人,南宋著名理學家。

半畝方塘壹鑒開,

天光雲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是壹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壹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壹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註入,因此像明鏡壹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壹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壹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註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壹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4.有哪些說明道理的詩句,告訴了我們什麽道理

1.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

2.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早秋苦熱堆案相仍》

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伶仃洋》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5.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隱《無題》

6.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唐?杜甫

7.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誌》

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論語》

9.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元朝?王冕《墨梅》

10.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於謙《 石灰吟》

11.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樂府詩集·長歌行》

12.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七步詩》

13.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孔子家語》

14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15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5.寫出哲理詩2首,哲理詩句4句

哲理詩句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陸遊《遊山西村》)

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3、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4、沈舟側畔千帆過,並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等飛來峰》)

10、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11、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12、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1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生活情趣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2、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3、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孟浩然《過故人莊》)

4、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5、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劉禹錫《陋室銘》)

6、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7、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

8、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唐朝詩人汪遵在《西河》中寫到:“花貌年年溺水濱,俗傳河伯娶生人。自從明宰投巫後,直到如今鬼不神。”

“梅雪爭春末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這是宋代詩人盧梅坡的《雪梅》,這是壹首絕妙的哲理詩。

6.說道理的古詩

1題目題西林壁(蘇軾)

詩詞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2題目觀祈雨(唐 李約)

詩詞原文 桑條無葉土生煙,蕭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3濰縣署中畫竹(清 鄭燮)

詩詞原文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壹枝壹葉總關情。

哲理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但是人們對同壹客觀事物進行思考,卻往往會形成不同的認識和結論。從人的主觀因素來說,主要是由於人們的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知識構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詩中描述的祈雨場面就非常鮮明的告訴我們,在階級社會中,由於人們分屬於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階級立場,因而,他們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徑庭。我們要正確地認識事物,首先必須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去看問題。

4題目琴詩(宋 蘇軾)

詩詞原文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壹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幹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壹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麽,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壹不可。

5題目戲為六絕句(之壹) (唐 杜甫)

詩詞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

哲理(1)從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看,任何事物都是壹個前後相繼的發展過程,離開了對歷史聯系的分析,我們不僅無法正確認識昨天的歷史,也無法正確認識今天的是未。割斷歷史、否認聯系,盲目的嗤笑傳統、否定前人,必然導致民族虛無主義。

(2)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就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壹個變化發展的過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斷歷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對前人要采取歷史主義的態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標準去看待和衡量過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的觀點看問題,壹方面,要正確分析和區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與非、功與過、精華與糟粕等;另壹方面,還要進壹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