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古代描繪愛情的優美詩句

古代描繪愛情的優美詩句

古代描繪愛情的優美詩句

 引言: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接下來我給大家分享壹些古代用來描繪愛情的優美詩句,歡迎大家閱讀。

 1、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蘇武《留別妻》

 2、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宋之問《七夕》

 3、貞女貴徇夫,舍生亦如此。——孟郊《列女操》

 4、君歌楊叛兒,妾勸新豐酒。——李白《楊叛兒》

 5、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李白《折荷有贈》

 6、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班婕妤《怨歌行》

 7、願得壹心人,白頭不相離。——卓文君《白頭吟》

 8、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常建《春詞二首》

 9、壹語不入意,從君萬曲梁塵飛。——李白《夜坐吟》

 10、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蘇武《結發為夫妻》

 11、瘦影自憐秋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馮小青《怨》

 12、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司馬光《西江月》

 13、十二樓中盡曉妝,望仙樓上望君王。——薛逢《宮詞》

 14、今夕何夕,見此良人。——佚名《詩經·唐風·綢繆》

 15、相思似海深,舊事如天遠。——樂婉《蔔算子·答施》

 16、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晏殊《鵲踏枝》

 17、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18、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張籍《節婦吟》

 19、對菱花、與說相思,看誰瘦損。——陸叡《瑞鶴仙·梅》

 20、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錦瑟》

 21、無情不似多情苦,壹寸還成千萬縷。——晏殊《玉樓春》

 22、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辛棄疾《摸魚兒》

 23、靡蕪盈手泣斜暉,聞道鄰家夫婿歸。——魚玄機《閨怨》

 24、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歐陽修《玉樓春》

 25、君在陰兮影不見,君依光兮妾所願。——傅玄《車遙遙篇》

 26、尋思難值有情人。——晏幾道《浣溪沙·閑弄箏弦懶系裙》

 28、閨中紅日奈何長。——馮延巳《浣溪沙·春到青門柳色黃》

 29、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陸遊《金錯刀行》

 30、車遙遙兮馬洋洋,追思君兮不可忘。——傅玄《車遙遙篇》

 31、美人圖子阿誰留。——元好問《虞美人·槐陰別院宜清晝》

 32、長江巨浪征人淚,壹夜西風***白頭。——宋琬《江上阻風》

 33、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李白《三五七言》

 34、寂寞深閨,柔腸壹寸愁千縷。——李清照《點絳唇·閨思》

 35、君安遊兮西入秦,願為影兮隨君身。——傅玄《車遙遙篇》

 36、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辛棄疾《鷓鴣天》

 37、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白居易《長恨歌》

 38、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裏出西施。-黃増《集杭州俗語詩》

 39、秾艷壹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蘇軾《賀新郎·夏景》

 40、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王昌齡《西宮秋怨》

 41、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歐陽修《訴衷情·眉意》

 42、恐斷紅、尚有相思字,何由見得。——周邦彥《六醜·落花》

 43、是前生未有緣,待重結、來生願。——樂婉《蔔算子·答施》

 44、紅燭背,繡簾垂,夢長君不知。——溫庭筠《更漏子·柳絲長》

 45、天與短因緣,聚散常容易。——晏幾道《生查子·狂花頃刻香》

 46、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宋祁《玉樓春·春景》

 47、秋色到空閨,夜掃梧桐葉。——夏完淳《蔔算子·秋色到空閨》

 48、若是前生未有緣,待重結、來生願。——樂婉《蔔算子·答施》

 49、花自飄零水自流,壹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壹剪梅》

 50、春心莫***花爭發,壹寸相思壹寸灰。——李商隱《無題六首其六》

 51、休言半紙無多重,萬斛離愁盡耐擔。——陳蓬姐《寄外二首其二》

 52、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納蘭性德《虞美人》

 53、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擊鼓》

 54、春閨月,紅袖不須啼。——元好問《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時作》

 55、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納蘭性德《虞美人》

 56、誠知此恨人人有,貧寒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二》

 57、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黃景仁《綺懷詩二首其壹》

 58、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韋莊《女冠子·四月十七》

 59、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張籍《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60、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三》

 61、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

 62、白頭空負雪邊春,著意問春春不語。——劉鎮《玉樓春·東山探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