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雙流歷史

雙流歷史

雙流歷史上的大事件

雙流縣始建於公元前316年,時稱廣都,與古蜀國的成都、新都並稱“三都”。

至隋朝,為避諱煬帝楊廣改稱雙流,迄今2300余年歷史。所以新都的大事也就屬於雙流大事吧。

姑且這麽認為。

。制度沿革也算大事了吧公元前376年,開明王朝傳位到十二世,秦國惠文王滅了開明蜀國。

秦滅蜀後30年,實行郡縣制,置蜀郡於成都,新都作為壹個縣歸蜀郡管轄。從新都建縣至今已有2280年的歷史。

新都建縣以來,幾經變化。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平定巴蜀。

壹年後新置廣漢郡(郡治在今三臺縣境),新都由蜀郡劃入廣漢郡。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分全國為13州刺史,蜀郡改為益州刺史部,新都屬益州廣漢郡。

公元9-23年,王莽時期,改益州為庸部,改廣漢郡為就都,新都屬就都。公元25年,東漢光武帝時期,公孫述據蜀,改廣漢郡為子同郡,新都屬子同郡。

公孫述敗亡,東漢恢復西漢舊制,新都屬益州廣漢郡,後經劉焉父子據蜀和三國時期的蜀漢,直到曹魏滅蜀,隸屬關系不變。 西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分益州地置梁州於漢中,分廣漢郡置新都郡,新都郡屬梁州,統領雒縣(今廣漢市)、什邡、綿竹、新都4縣。

276年,晉武帝封皇子司馬該為新都王,改新都郡為新都國,仍轄4縣。司馬該死後無子,新都國被廢除,復為新都郡。

後又廢郡,新都仍以縣屬廣漢郡。301年,李特起義。

4年後,李特之子李雄據蜀稱帝,國號大成,繼稱漢,新都仍屬梁州廣漢郡。後桓溫伐蜀,滅李雄政權,蜀地歸東晉。

又經範賁、苻堅、譙縱等先後據蜀,直到東晉滅亡,新都均屬梁州廣漢郡。420年,劉裕代晉,改國號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

廣漢郡由梁州改屬益州,新都也改屬益州廣漢郡。直到479年南齊高帝蕭道成取代劉宋,國號齊,新都隸屬關系未變。

581年,隋文帝統壹全國,全國諸郡以州直接統區,新都從廣漢郡改屬益州。7年後,改新都為興樂縣,始將縣城由軍屯鄉遷至今新都鎮。

607年,隋煬帝時期,撤銷興樂縣,並入成都縣。619年,唐高祖時期,恢復興樂縣,隨即仍改為新都縣,隸屬益州。

742年-757年,唐肅宗改蜀郡為成都府,新都歸成都府,直到唐末和五代時期不變。 965年,宋太祖設置西川路,新都屬西川路成都府。

後西川路改為川峽路,成都府改為益州,新都屬川峽路益州。1001年,分川峽路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總稱四川路。

新都屬益州路成都府。1061年,改成都府為劍南西川節度,新都均以縣屬,直到南宋末。

1276年,元世祖改革政區,在大都(今北京)設中書省,全國各地設行中書省。新都屬四川行中書省成都路直轄的隸事司,直到元末未變。

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民國 *** 建立後,將四川劃為七道,新都屬川西道,壹年後改為西川道。

此後,軍閥割據,實行防區制,新都屬28防區。1935年 *** 政權統壹川政,改組四川省 *** ,劃全省為18個行政督察區,新都屬第壹行政督察區。

雙流歷史上的大事件

12月10日:“小開關”鬧出“大事件”

起火開關所在的110千伏民航變電站線路及變電站,屬於雙流國際機場自行建設及運行維護。

記者了解到,機場以兩個線路變壓器組的方式供10千伏兩段母線,分別以主備方式為機場各部門供電。為防止其中壹個變電器出現故障導致斷電,機場通過聯絡開關將兩個10千伏供電網絡連接在壹起。此次事故,恰恰是聯絡開關著火導致兩個供電網絡同時癱瘓。

成都電業局協助現場搶險的壹位負責人認為,像雙流國際機場這樣用電安全要求較高的單位,應當建立兩個變電站,實現兩個獨立電源,確保供電安全。

成都電業局協助現場搶險的壹位負責人認為,像雙流國際機場這樣用電安全要求較高的單位,應當建立兩個變電站,實現兩個獨立電源,確保供電安全。

據分析,機場供電網絡的壹個變電站與兩個變壓器,依靠增設聯絡開關來增加安全系數,沒有考慮到聯絡開關突現故障,導致兩個供電網絡同時出現問題,而新增壹個變電站才是確保機場供電安全的根本解決辦法。

成都有多少年的歷史

成都歷史悠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壹。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壹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壹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

公元前316年,秦國大軍入蜀,蜀國滅亡。為加強中央集權制,秦國在蜀地設置蜀郡,秦大將司馬錯重築成都城,作為蜀郡首府。

漢代,成都的織錦業發達,成為朝廷重要貢賦來源,朝廷遂設置錦管理,並在城西南築“錦官城”,後世因此把錦官城作為成都的別稱,簡稱“錦城”,漢代的成都,經濟已相當繁榮,晉人左思在所著《蜀都賦》中稱“既麗且崇,實號成都”,是西漢時期著名五都會之壹。唐代,成都的手工業和商業進壹步發展,與長安、揚州、敦煌並列為全國四大名都會。

就其商業的繁榮程度而言,它僅次於揚州,時有“揚壹益二”(唐代的成都是益州的首府)之說。五代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墻上遍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裏為錦秀”,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

元代設四川行中書省,成都壹直是省會所在地,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都在中國歷史上創造了兩個奇跡:壹是它的名字,兩千多年來從未變更過,這在中國地名史上實屬罕見;二是兩千多年來,成都壹直是四川地區的郡、州、府、道、省等行政區劃的首府所在地(包括幾個獨立王朝的都城),從未變更過,可以算得上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省會城市之壹。

出生於現今雙流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四川成都雙流,活躍著壹批文化名人

作為四川成都雙流人,對家鄉還是很熱愛的,雙流作為連續14年榮膺四川十強縣榜首、奮力躋身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第27強的縣,雙流縣壹度以經濟強縣的身份示人。但外界很多人卻不知道,在這塊投資熱土上,除了老板穿梭其間,還活躍著壹批在國內外和省內外有影響的文化名人。雙流古稱廣都,與成都、新都並稱為三都,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悠久歷史,自古人文鼎盛,名人輩出。李白、杜甫、陸遊、司馬相如、郭沫若等都曾在雙流吟詩作賦。

最近幾年,雙流縣在經濟獲得大發展的同時,致力於打造文化大縣、文化強縣,壹批文化名人也湧現出來。目前,全縣已聚集了30余位在國內外享有壹定聲譽的文化名人。除已故國畫大師李文信和梅蘭大師鄧奐彰。現在,活躍在國內書畫界的楊允澄、方壹帆、程紹榮、程紹君等壹批書畫家,此外,在雙流出生的中國當代著名武林禪畫家、現代禪畫藝術創始人吳勇等壹批文化名人更是雙流人的驕傲。剪紙民間藝人甚至還憑著壹把剪刀走出了國門。太平清音、黃龍溪火龍、天府鑼鼓、川劇坐唱等民間藝術活動更是令人叫絕。幾個朋友聊天時候,談到目前僅就繪畫實力與畫家數量而言,雙流在四川省區縣位列前茅。

剛才接到消息,老家雙流最近兩天將有文人聚會,被人譽為文壇的畢加索,在國內文壇小有名氣、曾經站在北大講臺上 *** 演講的鎮長毛國聰;19歲出版自己第壹本詩集、並受到詩評家謝冕和作家賈平凹的肯定軍人出身的鄒開華還有其他的不少文化名人都將去參加這次聚會。

毛國聰去年在人民日報上還發表了兩篇散文,做品被湖北省用作考題。兩年內因為壹部長篇奇幻小說《生命之門》和壹部雜文集《與上帝對話》的相繼面世,時任雙流縣永安鎮鎮長的他文藝創作達到了顛峰狀態。

我和毛國聰還是比較熟悉的,前幾天在雙流舉行的動漫節我們還見了面,簡單寒暄了幾句,他告訴我他已從永安鎮長調到文聯了,發生了壹次角色轉變,對他來說也許是好事情,可以放下日常政務事務,寫壹些好的作品,希望如他所願。

雙流縣全縣在民政部門註冊登記的有各種文學藝術家協會達21個,協會會員接近2000人。這些協會包括:作協、音協、美協、書協、舞協和戲劇協會、攝影協會、曲藝協會、收藏協會、書畫院、體育舞蹈協會以及川劇玩友協等,聚集了眾多文化名人,在國內外擁有壹定影響力和知名度。隨著雙流縣委提出打造以運動、文化、生態、怡居和航都為特征的空港現代田園大城市的城市發展定位,近年來,包括著名雕塑師葉毓山、城市發展戰略策劃師王誌綱等在內的文化名人紛紛落戶雙流。

近年來,雙流縣相關部門和本土文人出版了大量較有影響的文藝書籍,包括,《海棠詩選》、《雙流十年文學作品選》、《歷代詩人吟雙流》、《相聚棠湖攝影作品選》、《雙流影憶》、《生命之門》、《與上帝對話》,《天空不空》、《省報調查》、《成長》等文學作品。此外,由該縣作者向欣澄與人合作的劇本《卓文君和司馬相如》還被拍成電影,深受好評。由詩人徐文中創作的歌曲拍成MTV《雙流,和諧的家園》,在電視臺播放。現在雙流文藝創作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近年來,雙流人參加國內各級文藝活動大賽並獲得大獎,更不在少數。

近年來,雙流縣加大了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壹大批文化、體育場館成為壹道靚麗的景觀。同時,壹些文藝團體和協會紛紛辦起了各類文藝報刊雜誌,如:《雙流作家報》、《雙流攝影家報》、《楹聯詩社報》,每年發表文藝作品千余件,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的文藝作品200余件。

引用:://fast.daqi/26065635.

希望對妳有幫助

雙流區的歷史沿革

雙流歷史悠久,古稱廣都。

古蜀國王蠶叢、杜宇、開明氏等曾先後以廣都瞿上、樊鄉為國都,與成都、新都並稱“蜀地三都”。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滅蜀。

周赧王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壹年,公元前314年),封子通為蜀侯,以陳壯為相,以張若為蜀國守。雙流地屬蜀郡。

西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廣都縣,屬蜀郡。王莽時(9年),廣都縣更名為就都亭,置就都大尹。

東漢建武十壹年(35年),岑彭討公孫述,拔武陽(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使精騎馳擊廣都。次年,漢光武帝命吳漢直取廣都,與述戰於廣都、成都之間,八戰八克,遂攻克成都。

東漢永平元年(58年)復名廣都縣。蜀漢時期,廣都縣隸屬關系不變。

晉朝,廣都縣遷徙縣治於今址。東晉永和八年(352年),以蜀之流人置寧蜀郡(僑郡),廣都縣改屬寧蜀郡。

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廢寧蜀郡,廣都縣仍屬蜀郡。隋仁壽元年(601年),避煬帝楊廣諱,借左思《蜀都賦》中“帶二江之雙流”語,改稱雙流,屬蜀郡。

唐龍朔三年(663年),析雙流復置廣都,同屬成都府。龍紀初年(889年),王建敗眉州刺史山行章等於廣都。

北宋時期,雙流、廣都仍屬成都府。熙寧五年(1072年),廢陵州,以貴平、籍縣為鎮,劃入廣都。

南宋時期,隸屬關系不變。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元年(1260年),廢廣都入雙流。

至元十二年(1275年),雙流屬成都路錄事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隸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為四川布政使司。

洪武十年(1377年),撤銷雙流建制並入華陽。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隸屬關系不變。

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雙流曾壹度屬“大西”。清康熙六年(1667年),雙流並入新津(曾壹度用名“新雙縣”)。

雍正八年(1730年),復置雙流,屬成都府。民國三年(1914年),屬西川道。

民國壹十八年(1929年)直屬四川省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四川省第壹行政督察區,直至解放。

解放初,四川省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區並設行署。雙流屬川西行署區溫江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2年撤銷行署,恢復省制,設專員公署,雙流屬四川省溫江專區專員公署。1959年雙流曾壹度與華陽合署辦公。

同年7月,撤銷雙流建制並入溫江。1962年復置,隸屬關系不變。

1965年,撤銷華陽建制,華陽管轄的石羊鄉等並入成都市區,其它地區並入雙流。(註:在1928年成都市正式建置時,華陽、成都的城區部分被合並為成都市)。

1976年,仁壽縣籍田鄉劃入雙流。同年,雙流由溫江地區劃歸成都市管轄,形成今雙流行政區域。

雙流名勝古跡有哪些

雙流名勝古跡:

黃龍溪古鎮

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民間藝術——火龍之鄉、國家AAAA級旅遊區。2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漢代古墓群留下了前輩的足跡;蜀漢政權在此萌芽催生;諸葛亮南征在此屯兵牧馬;唐宋時期日見繁榮,黃金水道成了南方絲綢之路的集散地;明清時代的木板民舍、青石小徑流傳著歷史的故事;老街南、北、中錯落的古龍寺、鎮江寺、潮音寺形成街中有廟、廟中有街的奇特景觀;已有三百余年歷史的全木結構古戲臺保存完好,

洛帶古鎮

位於成都市東郊,龍泉驛區北部,有中國西部客家第壹古鎮之稱,也被世人稱為“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 洛帶古鎮歷史悠久,相傳漢代即成街,名“萬景街”。全鎮85%以上都是客家移民的後裔,主要來自廣東、江西、湖北、湖南等省的客家聚居地。上千年的悠久歷史和多種文化相互交融,留下眾多民間傳說、歷史遺留、古老建築、客家會館。保存完好的有千年老街、明清民居、客家會館建築群和金龍寺等眾多歷史古跡,壹年壹度的“水龍節”、“火龍節”更是幾百年來客家人傳承下來的特色民俗活動。

九倒拐崖墓群

九倒拐崖墓群位於勝利鄉白塔村的西麓,隔河與黃水鎮相望。山下壹馬平川,與楊柳河古渡口陶家渡、白雲渡緊臨,古代為交通要沖,漢蜀守任安曾於此築宜城。此壹帶崖墓交集中,有76處,遠望如蜂房。形制大小不壹,有正方形、長方形、單雙門楣、弧形,年修殿三重,壁上不少彩畫,而‘三絕已無。”六十年代,應天寺壁畫同全寺佛像壹起被砸毀,無壹幸存。其它寺廟壁畫的命運也大多如此。太平鎮鎖龍村村民裴家貴住宅有三幅壁畫(兩側配對聯),壹幅橫式為山水,兩幅豎式為梅花、盆景,-民國癸亥(1923)江源畫巔鄭松濤作。現存完好。

古佛堰

古佛堰始建於乾隆25年,由彭山縣令張風翥築堰引水灌華陽、仁壽、彭山三邑田。堰首有人工鑿石渠1200米,其中600米加蓋後建成現古佛洞場鎮街坊,又穿壹300米隧洞繞山嘴向南,直至彭山縣江口。

雙流縣,成都市下轄縣,位於成都平原腹地中心,成都市區西南部,縣人民 *** 駐東升街道,距成都市區10公裏,屬岷江流域,縣境內有金馬河、府河、江安河、楊柳河、清水河、白河和鹿溪河。

雙流白河橋的歷史文化

古稱廣都,始建於公元前316年,與古蜀國成都、新都並稱“三都”。至隋朝避煬帝(楊廣)諱,改稱雙流(以江安河與府河匯流於二江口而得名)。《太平寰宇記》載:“雙流,本漢廣都縣,至隋,避煬帝諱,改為雙流,以縣在二江之間,故以名縣。”明天啟《成都府誌》說:“取《蜀都賦》‘帶二江之雙流’為名。”《蜀都賦》中所說的二江,雖未經雙流縣境,據《輿地廣記》說:“特取蜀中事而名之耳。”又江安河與府河相匯於縣內的二江口,也有“二江雙流”的情況

雙流縣原名廣都縣,建置歷史已有兩千多年,為四川省的古縣之壹。

廣都之名,始見於《山海經?海內西經》:“後稷之葬,山水環之,在氐國西。”《山海經?海內經》又雲:“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後稷葬焉。”《後漢書?張衡傳》校註作“廣都之野,後稷葬焉”。明楊慎《山海經補註》雲:“黑水廣都,今之成都也。”清郝懿行《山海經箋疏》在《海內西經》條下註“在廣都之野”,並加按語:“廣都,《海內經》作都廣是。”據此,可知《山海經》中所提到的“都廣”就是“廣都”。今人童恩正著《古代巴蜀》、袁珂著《山海經校譯》均同此說,認為“或作都廣,或作廣都,其實壹也”。

廣都是古蜀王蠶叢、杜宇的故治。《尚書?禹貢》記載,禹分天下為九州。廣都屬梁州域,歷夏商周為蜀國。晉常璩著《華陽國誌》雲:“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後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壹號杜主。……移治郫邑,或治瞿上。”《路史前紀》卷四雲:“蠶叢縱目,王瞿上。”宋人羅蘋註:“瞿上城在今雙流縣南十八裏,縣北有瞿上鄉。”清《四川通誌》卷四十九雲:“瞿上城在雙流縣南十八裏。”《讀史方輿紀要》及《雙流縣誌》諸版本均有同樣記載。民國時期縣人李澄波實地考查後認為:“瞿上城在今新津縣與雙流縣交界之牧馬山蠶叢祠九倒拐壹帶。”蠶叢祠內蠶叢塑像雄偉,其目縱。鄉人至今尤稱蠶叢為“蠶叢太子”。又《寰宇記》卷七十二引《蜀王本紀》雲:“蜀王(開明)據有巴蜀之地,本治廣都樊鄉,徙居成都。”今人蒲孝榮著《四川政區沿革與治地今釋》第壹章“廣都縣”條:“廣都樊鄉(今雙流縣境東)昔為蜀國都。”童恩正著《古代巴蜀》雲:“開明氏建國初期,原來定居在廣都樊鄉(今雙流)。大約在戰國前期,遷到成都。”上述記載表明:古蜀王蠶叢、杜宇、開明氏等曾先後以廣都瞿上、樊鄉為治所。

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周赧王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壹年,公元前314年),封子通為蜀侯,以陳壯為相,以張若為蜀國守。廣都地屬蜀郡。

西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廣都縣,屬蜀郡。元封五年(前106年),置益州刺史部(簡稱益州),廣都縣屬益州蜀郡。王莽時(9年),廣都縣更名為就都亭。東漢永平元年(58年)復名廣都縣。

蜀漢時期,廣都縣隸屬關系不變。

西晉泰始二年(266年),分益州置梁州,廣都縣仍屬益州蜀郡。

成漢時期隸屬關系不變。

東晉永和八年(352年),以蜀之流人置寧蜀郡(僑郡),廣都縣改屬寧蜀郡。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廢寧蜀郡,廣都縣仍屬益州蜀郡。

隋仁壽元年(601年),改廣都縣名為“雙流縣”,屬蜀郡。

唐龍朔三年(663年),析雙流縣復置廣都縣,同屬劍南道成都府。

五代前後蜀時期,雙流縣、廣都縣仍屬益州成都府。

北宋時期,雙流縣、廣都縣屬成都府路成都府。熙寧五年(1072年),廢陵州,以貴平、籍縣為鎮,劃入廣都縣。南宋時期,隸屬關系不變。

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元年(1260年),廢廣都縣入雙流縣。至元十二年(1275年),雙流縣屬成都路錄事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隸四川等處行中書省。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為四川布政使司。洪武十年(1377年),撤銷雙流縣建制並入華陽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隸屬關系不變。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雙流縣曾壹度屬“大西”。

清康熙六年(1667年),雙流縣並入新津縣(曾壹度用名“新雙縣”)。雍正八年(1730年),復置雙流縣,屬四川省成都府。嘉慶時屬成都府成綿龍茂道。光緒時改為川西道,雙流隸屬川西道。

民國3年(1914),改川西道為西川道。民國18年(1929)廢西川道,雙流縣直屬四川省轄。民國24年(1935)屬四川省第壹行政督察區,直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