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2、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3、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
5、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壹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以上供參考。
2.可以用孟子的詩句什麽表達對母親的感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首先糾正壹下,孟子是哲學家,也可以說是文學家,但是他的作品是散文,不是詩。妳可能把孟郊的詩和他弄混了。
2、原詩:
遊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3、譯文: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壹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4、作者簡介: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遊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3.可以用孟子的詩句什麽表達對母親的感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首先糾正壹下,孟子是哲學家,也可以說是文學家,但是他的作品是散文,不是詩。妳可能把孟郊的詩和他弄混了。
2、原詩:遊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3、譯文: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
臨行前壹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4、作者簡介:孟郊,(751~814),唐代詩人。
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
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遊子吟》。
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
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4.誇孟子母親的語句有哪些昔孟母,擇鄰處.茍不教,性乃遷.《三字經》
解釋:以前孟子的母親 選擇對孟子生活的環境有益而居住。“茍不教,性乃遷”的意思是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就將隨環境改變壞。
鐘化民在《祭孟母文》壹文中誇贊孟母:子之聖即母之聖、人生教子,誌在青紫。夫人教子,誌在孔子。古今以來,壹人而已。
後人把她與“精忠報國”嶽飛的母親、三國時期徐庶的母親壹並列為母親的典範,號稱中國“賢良三母”,並且位居“賢良三母”之首。
關於孟母的故事:孟母戒子,孟母三遷,斷機教子
孟母戒子
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喧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其母引刀裂其織,以此戒之。自是之後,孟子不復喧矣。
譯文:孟子小時候,在他背誦的時候,他的母親正在織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繼續背誦下去。孟子的母親知道他因為分心而遺忘了書中的內容,於是把他叫來問道:“為什麽中斷背書?”孟子回答說:“有所遺忘,(後來)又想起來了。”(這時)孟子的母親拿起刀割斷了布,以這件事作為警告。從那件事以後,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遺忘書中的內容了。
孟母三遷
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壹人炫賣之事。其母曰:“此又非所以處吾子也。”復徒居學宮旁。孟子乃嬉為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
譯文:孟子年少時,家住在墳墓的附近。孟子經常喜歡在墳墓之間嬉遊玩耍。孟母見此情景,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安頓兒子。”於是就帶著孟子搬遷到市場附近居住下來。可是,孟子又玩鬧著學商人買賣的事情。孟母又說:“此處也不適合安頓我的兒子"。於是又搬遷到書院旁邊住下來。孟子以進退朝堂的規矩作為自己的遊戲。此時,孟母說:“這正是適合安頓我兒子的地方。”於是就定居下來了。等到孟子長大了,學成了六藝(禮、樂、射、禦、書、數),最終成為了聖賢。
斷機教子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何以異於織績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於修德,不為盜竊則為虜役矣!”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
譯文:孟子小的時候,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絲,(見他回來,)問道:“學習怎麽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說:“跟過去壹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用剪刀剪斷織好的布。孟子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這樣做的原因。孟母說:“妳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絲壹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安寧,做起事來就可以避免於禍害。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憑什麽跟織布為生不壹樣?(意思是還不如織布為生)!我半途而廢,難道可以讓妳長期有衣服穿有糧食吃?女人如果荒廢了生產家裏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放松了自己的修養和德行,那麽壹家人不做強盜小偷就只能做奴隸勞役了!”孟子嚇了壹跳,自此,孟子從早到晚勤奮學習不休息,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大學問之人。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