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森林資源分布不均勻,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南。森林質量不高,林齡結構以幼齡林、中齡林和人工林為主。
截至1993年,中國有林業用地面積39.43億畝,森林面積20.06億畝,森林覆蓋率達13.92%;活立木畜積量117.85億立方米,森林蓄積量101.37億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
到1995年6月,全國森林面積累計達1.34億公頃,其中人工造林保存面積為3300多萬公頃,居世界首位。
1998年3月,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公布的世界森林資源評估報告結果,中國森林面積1.34億公傾,占世界森林總面積的3.9%,居世界第五位,中國人均森林面積僅列第119位。中國森林總蓄積97.8億立方米,占世界森林總蓄積量的2.5%,列世界第8位。世界人均擁有森林蓄積量為71.8立方米,而中國人均森林蓄積量僅為8.6立方米。
2001年3月12日,中國全國綠化委員會發布的第壹份《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目前,中國人工造林保存面積已達4666.7萬公頃,發展速度和規模均居世界第壹位。中國森林面積已達1.5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6.55%。
歷史上的名人和植樹:
為建立蜀國立下汗馬功勞的諸葛亮,在病危時給後主劉禪的遺書上寫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孫衣食,自可足用。”他把自己栽種八百株桑樹作為子女生活費的來源,為子女生活作長久安排。壹代名相,兩袖清風,死後留給子孫唯有自己栽種的桑樹,令人不勝感慨。
董奉與杏林
三國時東吳名醫董奉醫術高明,樂善好施。董奉隱居廬山期間,為貧苦百姓看病,從來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後按病情輕重,在他住所前後種杏樹,重病者栽五株,輕病者栽壹株。幾年光陰,他的房前屋後竟有十萬余株杏樹。每當杏熟,董奉用來換谷米救濟貧民,人們稱這片杏林為“董仙杏林”,後人遂以“譽滿杏林”稱頌醫家。
隋煬帝與楊柳
古代傳奇小說《開河記》記述,隋煬帝登基後,下令開鑿通濟渠,虞世基建議在堤岸種柳,隋煬帝認為這個建議不錯,就下令在新開的大運河兩岸種柳,並親自栽植,禦書賜柳樹姓楊,享受與帝王同姓之殊榮,從此柳樹便有了“楊柳”之美稱。
白居易與花木
唐代詩人白居易愛樹如寶。他被貶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種植花木,並賦詩詠道:“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但有買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詩中又說:“江州司馬日,忠州刺史時。栽松遍後院,種柳蔭前墀。”
王安石與竹桃柳
宋代改革家、詩人王安石對種竹、植桃、栽柳極感興趣,賦有詩句:“乘興吾廬知未厭,故移修竹似延雛”,“舍南舍北皆種桃,東風壹吹數尺高”。“移柳當門何啻王,穿松作徑適成三”。可見他對樹木的熱愛程度。
朱元璋與柿樹
據《燕京時餐記》載,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貧,經常挨餓。有壹天,已經兩天沒飯吃的朱元璋走到壹個村莊,看到壹棵柿樹正熟,就摘下了壹些果子美餐壹頓。後來,他當了皇帝,忘不了柿樹的功勞,還念念不忘植樹造林,於是下令有五畝至十畝地的人,要種柿、核、桃、棗;還下令安徽鳳陽、滁縣等地百姓每戶種兩株柿樹,不種者要罰。從此,安徽等地廣種柿樹。
左宗棠與左公柳
清末名將左宗棠任陜甘總督期間,下令軍隊在河西走廊的六百多裏沿途種柳二十六萬株,人稱“左公柳”,至今仍為西北人民所稱道。清人楊昌溪曾寫詩贊道:“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裏,引得春風度玉關
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壹。據統計,目前我國沙化土地面積達168.9萬平方公裏,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7.6%,涉及近千個縣、旗,而且土地沙化面積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裏的速度擴展,相當於損失壹個中等縣的國土面積 。土地沙化已危及1億多人口的生存和發展。我國壹些地區土地沙化、湖泊幹涸、地下水位下降,植被稀少,沙塵暴等自然災害肆虐,面臨嚴重的生態危機,有的地方已經出現了生態難民。土地沙化不僅嚴重影響了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危及人民的生活與生存,而且嚴重影響其它許多省區、大城市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