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疏通語言,了解大意
優秀的中國古詩,語言精練,意蘊含蓄,意境深遠,講究平仄,嚴於用韻,格律嚴格,魅力無限。由於閱讀古詩詞存在很大的語言障礙,疏言就更顯必要。
1.字詞生疏處疏通:有些字詞,學生在日常的閱讀中壹般不會接觸到,是學生閱讀詩句、理解詩意的攔路虎,所以首先要讓學生認其形、曉其音、知其義。如:“千門萬戶曈曈日”中的“曈”,“歌聲振林樾”中的“樾”。
2.古今詞語形式、意義、用法的差異疏通:有些古今意思有別或讀音不同的字詞,學生容易望文生義,產生誤解,因此少不了教師的講解。如:“停車坐愛楓林晚”中的“坐”(其意為因為),“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其音為xiàn,意為顯露,等同“現”),“返景入深林”中的“景”(其音為yǐng,意為日光)。
以上列舉的“曈”“樾”“坐”“見”和“景”都是理解詩句意思的關鍵詞語,把它們的意思講清楚了,學生在弄懂詩句字面意思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比較順暢地疏通整首詩的意思。這些地方,當“說”則“說”,不能因為怕扣上“註入式”的帽子而放棄。
值得註意的是古詩詞在語言應用上,省略、跳躍、語序倒置等用法往往超出壹般的文言文,教學時只要讓學生粗通大意即可,不必進行字字落實的翻譯。拘泥於後者,既難以做到,又耗費時間,嚴重者會泯滅學生學習的興趣,倒了學習的胃口。這勢必要求教師采用粗講熟讀的方式組織教學。
二、挖掘空白,感受詩情
中國古詩詞以含蓄見長,與中國書畫壹樣,講究布白,留給欣賞者以足夠的空間想象。
詩的藝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空白的藝術:故事情節的空白、人物描寫的空白、心理活動的空白、思想情感的空白、哲理上的空白等。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克服這些障礙,啟發合理的聯想和想象,去補充詩歌“空白”,接通跳躍的起訖點,從而領略詩歌獨特的藝術形象、鮮明的抒情畫面、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深刻的思想意義。
如古詩《春望》首聯和頜聯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作者在安史之亂中見到國破家散的慘象,內心創傷不可言狀,然而杜甫這首五言律,感情蘊飽,寓情於景,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余地。“破”到什麽程度?“深”到什麽樣子?花香鳥語本是怡悅神心,賞心娛樂之物,為什麽“花濺淚”“鳥驚心”呢?作者是采用擬人之筆,反襯出內心痛苦之至。結聯的“搔更短”“不勝簪”是什麽形象?是詩人老態龍鐘的自畫像。他飽經顛沛流離之苦,倍受戰亂離散之怨,致使頭發疏而皤然,透過形象,探究其內心是什麽感情?詩人憂傷綿綿,愁腸郁結,有力地控訴了安史之亂的罪惡。其中多處的“空白”就得用想象去填補,師生***同把作者那樣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描繪出來。
三、熟讀成誦,化為已用
誦讀是語文教學的第壹法則。許多名特優教師的課堂都非常重視誦讀。有道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能將自己的體會、情感表達出來,在課堂上能營造出教師、學生、詩人彼此間心靈相融、情感相通、協調合拍的良好***鳴體,從而提高學生知識、能力、人格、審美、文化等綜合素養。另外,古詩詞有著獨特的節奏、音律,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要註意詩的節奏、韻腳及合適的音調,使學生沈浸於詩歌獨特音韻之中,進入詩詞曼妙的意境中。
如在教學《泊船瓜洲》詩中,教師說:桃花又開了,小草又綠了,燕子又回來了,然而詩人卻離開了,有道是故土難離,詩人不禁想——生答:“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怎能不問——生答:“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是不得不問——生答:“明月何時照我還”。回憶了家鄉,回憶了親人之後,教師又對比問:團團圓圓壹家親,還能嗎?眼前只見——生答:“京口瓜洲壹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和朋友壹塊飲酒,還能嗎?眼前只見——生答:“京口瓜洲壹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也許他壹去不能回呀,再看壹眼——生答:“京口瓜洲壹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這種鄉思啊,惟有問明月——生答:“明月何時照我還”。
在反復多次的吟誦之後,學生不僅熟讀了詩文,也更深沈地理解了詩人的情感。
優秀古詩詞是語教學的重要資源,優美的詩詞,語言精湛,內涵深刻,意境高遠,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語文教師只有重視古詩詞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取向,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鳴,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