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師道詩歌的藝術風格是樸拙痩硬。
談到“樸拙”詩風,就必須要面對“文”與“質”的關系這個不能回避的問題。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認為作文應該“文”“質”並重,要在二者之間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處。
歐陽修提出了“道不遠人”“道盛文至”的觀點,強調要用“文”傳達“道”,彰顯創作主體的道德修養,可以視作“質”勝於“文”的文學觀念。縱觀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演變,我們可以感知到文學作品風格的變化壹直伴隨著我國古代歷史的發展演進。
陳師道則提出“寧拙毋巧,寧樸毋華,寧粗毋弱,寧僻毋俗,詩文皆然”(《後山詩話》),“樸拙”就是“質樸、醇厚”之意,“樸拙”雖有“不加雕琢”之意,但作者在寫詩的過程中仍然有所錘煉、斟酌用字。
他強調詩文的樸素之美,是為了防止詩文落入盲目追求文采辭藻、矯揉造作、巧言令色的怪圈。與此同時,受到江西詩派代表人物黃庭堅詩歌“瘦硬”風格的影響,陳師道的詩歌也顯示出冷峻的特點,“樸拙”與“瘦硬”並不矛盾,二者都是其詩歌較為顯著的風格。
陳師道簡介:
陳師道,字履常,壹字無己,號後山,彭城人,中國北宋詩人,“蘇門六君子”之壹,江西詩派將他列為“三宗”之壹。22歲時以文幹謁曾鞏,拜他為師。元豐四年(1081年),曾鞏推薦他入史館為屬,以無官職未果。元祐二年(1087年),經蘇軾等舉薦起為徐州教授。
紹聖二年,任彭澤令,因母親去世,未赴,家居7年。元符三年(1100),召為秘書省正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受寒疾病逝。陳師道《後山集》,原為其門人魏衍編。集中詩6卷,文14卷。《詩話》、《談叢》別自為書。
宋代任淵有《後山詩註》,析原詩6卷為12卷。清代冒廣生作《補箋》12卷外,又增入《逸詩箋》上下兩卷。又有明馬暾所傳、清趙鴻烈刊本《後山集》24卷,計詩8卷,文9卷,《談叢》4卷,《詩話》、《理究》、《長短句》各1卷,有《四部備要》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