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以杜甫《登嶽陽樓記》作分析。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壹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壹、整體感知,把握基調
初讀詩歌,整體把握感情基調,能使對詩歌的理解居高臨下,這種全面掃描下的理解對化解“矛盾”來講既是參照物,又是指南針,可使化解的走向不致偏離。初覽本詩,便知是登樓抒懷之作。從“老病有孤舟”的敘述中可知,是作於晚年抱病孤舟、漂泊江湖之時。“親朋無壹字”,親朋好友連壹點音信都沒有,寫個人境遇,孤獨淒涼。“戎馬關山北”,關山萬裏,天下還處在兵荒馬亂裏,寫時局動蕩,戰亂頻仍。“憑軒涕泗流”,寫倚欄望水,不禁悲己、憂時、傷國,以至涕泗交流。整體把握,不難看出本詩的感情基調應為憂愁、悲愴,沈郁蒼涼。
二、明確矛盾,突出問題
但通讀全詩,不免對前兩聯有所疑惑。首聯,嶽陽樓高,洞庭水闊,早有耳聞,今日終於有機會來此登臨,似乎應是喜悅之情,如清人仇兆鰲就認為:“‘昔聞’、‘今上’,喜初登也。”(《杜詩詳註》)。頷聯,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個漂浮在湖水之中壹般,意境寬闊宏偉,很是壯美,似乎與全詩的悲愴相沖突。這樣,壹“喜”壹“壯”,如何與後面的“孤”“憂”協調壹致呢?
三、品詞語、析句式,凸顯隱含信息
詩歌講究推敲詞語、錘煉句式,抓住關鍵詞語(特別是壹些動詞和副詞),推導詞語間的組合關系,推導句式特點、句間關系,可以幫助我們細致分析、深入理解隱含信息,從而找出與詩歌整體相壹致的意蘊。“昔”“今”這兩狀語便能透露出作者情緒。“今”從後文看應是自己身軀老病、顛連漂泊之時,應是國家多難、時局動蕩之際。“昔”應是往昔、過去,那是什麽時候呢?依據句間關系,兩句相互連接、緊緊對應,可以推知,“昔”應是自己年輕體壯、欲為國施展報負之時,是詩人躊躇滿誌、“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之時。品味這兩字,再比較句間關系,可以看出,詩人在壯懷激烈的早年就聽說洞庭湖水的壯美,當年多麽想來此馳目遠眺、激烈情懷,可是直到現在才有機會,在這國破家亡、身老體病的晚年才能了卻夙願。“昔聞”“今上”在平平的敘述中寄寓著漂泊天涯、懷才不遇、滄海桑田、壯氣蒿萊等諸多感觸,詩人內心是無盡的悲愴,哪能是“喜初登”呢?
四、結合寫作技巧,熨平詩文意蘊
詩歌講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對比、映襯、反語、象征等,借助這些寫作技巧的特點和作用,我們可以讀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蘊,從而正確而深入地理解詩意。如《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春日景物的美好反襯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辛棄疾《西江月遣興》上片:“醉裏且貪歡笑,要愁哪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詞人讀書的結論似乎是古人書中的話都是不可信的,把壹切古人聖賢都罵倒了,但聯系前句可知詞人是借醉求歡,以醉後的笑鬧來排解內心的苦悶和憂愁,理解要服從整體,便可知,所謂“全無是處”是憤激之語,是反語,是詞人為發泄對現實的不滿情緒而故意說的偏激話,借醉後狂言的反語,清醒地指出了南宋當權者不思統壹、不用誌士、顛倒是非的行為是完全違背了古聖賢的教誨的。杜甫此詩為寫景抒情,前面的寫景為後面的抒情服務,情由景生,景為情設,二者從理論上應是和諧統壹的,故而前兩聯應與“孤”“憂”相和諧。首聯從寫法上看是運用了對比,聯系時代背景和作者經歷可以看出這個對比只能理解為抒發詩人內心的悲愴。頷聯,以想象奇特的“坼”“浮”寫出了洞庭湖水浩瀚無邊的巨人形象,這壯闊雄渾不能理解為詩人由此就慷慨激昂、壯懷激烈,不能膚淺地理解為詩的感情基調就轉為昂揚振作了,此處應是反襯的寫法。孤老病弱之人在無邊的天地間不停遊蕩,在浩瀚的江湖上接連漂泊,這寬闊宏偉更反襯出詩人的無盡悲愴和悲涼。
五、梳理結構,順藤摸瓜
詩歌的結構雖有較大的跳躍性,但多是按照“起承轉合”的思路安排的,由所見之景、所處之境、所做之事引發聯想,由物及人、由事及情、由景及情或由此及彼,產生感慨或感悟,再歸結為人、事、景、物、情的統壹,這是古詩歌常見的結構安排形式,也是我們理解詩歌、解決感情基調“矛盾”的有效途徑。此詩,聯想之處的抒情體現的是“孤”“憂”,那麽敘事、寫景的前兩聯也應和它壹致。首聯平平的敘事中含有許多傷感,頷聯中的江湖壯闊的形象從首聯順承而下,並且它也從屬於全詩基調,所以,頷聯的壯闊只能理解為用來反襯詩人的漂泊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