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國演義裏的壹兩個主要人物為故事
“催淚大使”只有眼淚?——評述真正的劉備
劉備,這個《三國演義》中絕對的正面人物,是光復漢室的希望,是仁慈君主的代表,是封建道義上正義的代名詞。可是,在生前命運坎坷的昭烈帝,死後人們對他的評價也像他的創業史壹樣,壹波三折,充滿著滄桑與淒涼。
由於劉備是封建倫理上的正統,所以後人無論是羅貫中編著《三國演義》,還是戲劇有關三國題材的曲目,劉備的形象都是就是正義的化身,壹直是毫無爭議的。但自從封建社會退出歷史舞臺後,西方追求個性的思潮湧入中國後,人們對劉備的評價產生了180度的的變化。首先對劉備進行炮轟的是四川怪才,自稱為“後黑教主”的李宗吾,他直言攻擊劉備是厚臉皮,不要臉。正義的代表壹時間成了虛偽的代表。而後,對劉備的攻擊可是說是鋪天蓋地,不但是虛偽,臉皮厚,還極端無能。總之,這個封建道義上的仁慈之主的形象,象洪秀全創業時劍劈孔聖人塑像壹樣,從天堂掉入地獄。
誠然,劉備與寫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樣豪邁詩句的曹操比,是缺少內才的。他自己都親口說過不喜歡讀書。孟德公不但能橫槊賦詩,更是傑出的軍事家。官渡之戰,平袁術,滅呂布,東征烏桓,無壹不是大手筆。曹操的詩句,戰場上指揮千軍萬馬的霸氣。都體現了壹個政治家的舍我其誰的自信與豪邁。就連不以勇武著稱的孫權都被後人辛稼軒盛贊“親射虎,看孫郎”。曹操看到孫仲謀把軍隊管理地整齊,規範,都不禁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政治家是需要霸氣的,曹操,孫權,都無時無處不在展現著自己著自己的霸氣,與這兩個對手相比,劉備在軍事上展示給我們的是壹生戎馬,最後卻被壹個年輕儒生陸遜殺得丟盔棄甲,敗退白帝城,至於勇武,最熟悉的就是三英戰呂布吧,他是其中壹英雄,可是總感覺是湊數的壹英,連呂布感覺不支想敗退之時都選擇他為突破口。總之玄德公給人感覺總缺少陽剛之氣,他最擅長的就是流眼淚,是個催淚大使,不但自己喜歡哭,還能使得別人哭。他展現給我們的都是女人的特性。
政治家不以展現陽剛霸氣為特性,而更多使用女人專用的武器——眼淚,劉備的確就是這樣的壹個政治家。他不但是《三國演義》中自身素養最差的,同時也是起家時條件最差的。但為什麽條件最差的他像壹個巨大磁石壹樣,周圍吸引了《三國演義》中最高素質的人才在自己的左右呢?難道就只是依靠眼淚與所謂的大漢皇叔的血脈這兩個因素?其實劉備有其自身駕禦人才的超強政治能力,識別人才的能力。他的這兩個能力甚至是孫權,曹操所不及的。
封建社會,重德,重義。劉備作為領導,也始終把這兩點貫徹到自己的工作上。都說劉備虛偽,是個偽君子。但當關羽兵敗人亡後,劉備首先想到的是三人當年的桃園之情,而不是剛剛得來不易的基業,他願意為義而棄江山,最後也做到了為義而亡。這樣的行為能說是虛偽嗎?要真是偽君子,他完全可以在孔明,趙雲為首的壹幫文武的勸說中順坡下,貪戀自己的富貴。可是劉備沒有這樣做。而是把義字遵守到自己生命的終結!在中外帝王中如此重情重義的皇帝,好像也只有劉皇叔 壹人了。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見指責劉備虛偽,是片面的!其實劉備是壹個仁慈愛民的領導,無論是裝的,還是收買人心,他壹直都把百姓的利益放到首位,愛民如子。政治中又有多少是真實的呢?只要領導愛惜百姓,百姓怎麽會不擁護這樣的領導呢?摔阿鬥是被後人批評最多的,典型的收買人心行為。但現今又有幾個領導,高幹們願意把自己孩子的安危當做收買人心的砝碼而去摔孩子呢?他摔阿鬥是法子內心地對子龍的感謝與愧疚,是對子龍真實的謝意。不但是真心對待子龍,在收復長沙時,他親自上門拜訪老黃忠,收復嚴顏時,立即把自己穿戴多年的鎧甲贈送給了這位老將。看到龐士元騎的是劣馬,也立刻要求其乘騎自己的坐騎。對於著名的三顧茅廬就更不用多提了。這些細微真誠對待人才的事例,都說明劉備是多麽的珍惜人才,尊重人才。知識分子是清高的,他們希望得到領導的尊重與賞識,劉備就是這樣壹樣給足他們臉面的領導。作為領導,曹操,甚至孫權是優秀的,全面的。可是這樣的領導對人才來說不壹定就是好事。蕭何,張居正這樣成功的例子很大壹部分原因是君主的無為而治,才使得他們能施展自己的政治報復。君強必臣弱,賈詡,程昱,以及魯肅,張昭沒有取得諸葛亮壹樣成就,除了自身素質的原因以外,他們的最高領導超強的魄力也是他們失意的部分原因吧。作為最高領導的劉備,他能給人才們創造壹個最舒適的環境施展自己的才華,這是人才們最需要的。
對於識人,那更是劉備的強項了。他有敏銳的洞察力,他對人才有著很深刻的認識。正是曹操看出了此點,才在與其煮酒論英雄之時說出“天下英雄,為使軍與操而”。諸葛亮的能力的頂峰也就是丞相之才,關羽再如何英勇,也不過是君主手下壹將耳。他們都不具有劉備這樣大氣的用人的風格,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也是劉備與曹操孫權的最大不同。曹操孫權總是在考慮著臣子們是否對其真心,而劉備這樣比他們文化程度低的領導卻是給予下屬充分的信任。在戰長板坡時,麋芳說趙雲已投靠曹操,張飛立即大怒,要找趙雲廝殺,劉備就當即表態,子龍絕對不是這樣的人,在征討東吳時,有人說老將黃忠投孫權去了,劉備立即說絕對不可能。這都說明了劉備是多麽信任自己的屬下。有哪個人才不願意在象劉備這樣信任自己的領導下開心地工作呢?對於識別人才的真實能力,那劉備更是高手了。他壹眼就看穿了紙上談兵的馬謖是個誇大其詞,不可大用的人。並在臨終前特別叮囑了諸葛亮,可惜孔明最後還是沒有接受劉備的建議,因為他壹直認為馬謖是個難得的人才,在考慮過劉備遺言後,還是派馬謖前去鎮守街亭,導致了關鍵之戰的失敗。在識人發面,諸葛亮的確比劉備差很多。對於自己屬下的品性,才幹,劉備這位最高領導是相當有底的。他在臨終把阿鬥選擇托付給了“鞠躬盡瘁,死而後矣”的諸葛亮,是多麽的具有戰略眼光。哎,蔣經國卻在臨終之時把大業托付給了其認為“忠厚老實,沒有野心”的李登輝,釀成了今日的臺獨勢力。這就是優秀政治家與平庸政治家的差距。
作為壹個最高領導,最重要的就是識人,讓最好的人才為自己服務。劉備就是具有這樣素質的領導。政治本來就是世間最骯臟的東西,虛偽本來就是政治的近意詞,我們不要再厭惡劉備所謂的虛偽了,只要他是愛護百姓,珍惜人才的好領導,我覺得他就是優秀的。
曹操 豪邁,奔放,氣壯山河
壹直以來,曹操都是中國歷史上爭議最多的人物。有說是奸雄的,有說是偉大政治家的,現代讀書界,自郭沫落提出為他曹操他老人家翻案後,幾十年後的今天,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在他的《品三國》裏公然地說出曹操是可愛的。總之“曹操熱”在讀書界是永遠不會降溫的,因為曹操真的是歷史上最有魅力最復雜,最有爭議的人物。
無論後人怎麽質疑曹操的人品,但有壹點大家是壹致認可的,那就是曹操的詩才。古今偉大政治家中,能與曹操詩才相右者,唯有 *** 也。曹操的詩歌豪邁,奔放,氣壯山河,朗讀他的作品,立時就能感受壹種舍我其誰的霸氣!曹操豪放的氣質,加上戰爭硝煙的洗禮,使他的詩歌在豪放詩人裏永遠都是排第壹位的。後世的辛稼軒,蘇東坡,他們所謂的豪放都只能停留在書本中,他們的作品感受不到壹個政治家的豪邁,聞不到戰爭的硝煙。更無法使讀者回味領悟,想象到政治家堅定,敏銳的眼神!詩人+戰爭,才能築就真正詩歌中的震撼性!戰爭能促進政治家內心對文字的創作欲望!不要說曹操這樣具有先天氣質的詩人,就是劉邦,朱元璋這樣的老粗皇帝都能分別寫下“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燕子磯兮壹秤砣,長虹作竿又如何。天邊彎月是持鉤,稱我江山有幾多。”這樣氣魄宏大的詩句。這就是戰爭對文學的貢獻!文學中真正豪放性的表現,需要戰爭的硝煙!
“唯才是舉”,是曹操公然說出對人才的要求。在封建時代,德,永遠都是排第壹位的。德,義也,忠也。守道也。但是曹操不是很在乎這些,他最需要的是人的內才。這可以說是封建時代對人才要求第壹次質的飛躍。跳過了所謂的德,直接進入主題。曹操是愛才的,無論妳出身如何,只要妳有才,我就賞識妳,重用妳。提拔於禁這樣壹個普通的士兵,使他日後成為自己主要的武將。想到如今用人單位的領導,在招錄人才時,無論工種是什麽,先要求本科以上學歷,他們不會考慮到,這樣的用人政策,不知道會使多少真正有實幹能力的人才與他們擦肩而過。而曹操重視人才對自己事業的實效性,有才必用。許悠這樣公認人品差的人,要是在今日,很多重所謂德的領導,是不會用他的,但是想想看,要是沒有許悠,官渡之戰能如此順利得拿下嗎?才不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有才就必須好好去珍惜利用,曹操就是這樣的愛惜著人才。
“唯才是舉”,不是說曹操就不在乎德,不喜歡有德的人。從他壹生對關羽的喜愛,就是對德的欣賞。他對有德的人才沒有到自己身邊服務是惋惜的,如陳宮這樣極端重德的人才,他是敬仰的。正是由於曹操重德,才使得到荊州後,聽到文聘忠直的話,立即愛上了這個重德的人才。在動亂的年代,治世靠的是人的才,和平的年代,首先需要的是人才的德。動亂年代的他用人標準是有才就用,有德有才就是完美。他機動的用人標準是每個領導都應該學習的。當然,對於道德品質極度惡劣的人才,他也是厭惡的,如呂步這樣毫無信譽人才,他是不需要的。說曹操愛才,很多人會想到他殺了楊修,彌衡這樣的人才。試想,象這樣喜歡個人英雄主義,出風頭,極端不尊重領導的人才,又有什麽實用價值可言呢?
人才多了,是好事,也是壞事,人才們妳壹言,我壹語,陳述著自己的觀點。會使領導不知道自己如何決策。可以說,袁紹就失敗在自己的優柔寡斷,沒有主見性。而作為傑出的領導曹操則不壹樣,他能當機立斷,非常客觀的聽取手下人才的正確意見。他與袁紹這樣壹般的領導最大的不同就是自己的主見性,對意見的決策性。
“只許我負天下人,不許天下人負我。”這是曹操的人生觀。在自己還在創業階段的時候就公然提出的。他的這句話,當時就使他永遠失去了有才有德的人才陳宮。人都是自私的,誰都有自己的私欲。所謂的君子就是能夠控制自己的私欲。都說曹操奸詐,陰險,我倒是覺得曹操直接說出了自己為人處世的態度,是壹種真誠,沒有半點偽善。至少曹操比劉備爽直很多。
曹操,壹個沒有真正當上皇帝的皇帝,他用自己的詩才,愛才,用自己個性的直爽,永遠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具魅力的人
⑵ 請寫出《三國演義》中的幾個人物及相關的故事
1.桃園三結義
東漢末年,朝 *** 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願與劉備***同幹壹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莊後壹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準備了青牛白馬,作桃園三結義(遊戲《真三國無雙NEXT》CG)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義”。
2. 美人計 王允讓貂蟬利用美人計,離間了董卓和呂布
貂蟬是王允的養女,王允待貂蟬有救護養育之恩。所以貂蟬無時無刻不在思忖如何報答王允。
日前,王允對貂蟬訴說了自己的心思,並懇求貂蟬的幫助。原來王允壹直在思考著如何除掉董卓,他發現董卓非常好色,於是便打算使美人計除掉董卓。他的計劃是派壹位心思縝密的美女到董卓身邊,先取的董卓的信任,然後趁機使毒毒死董卓。在他的想法中,當今天下壹切禍亂的根源就是董卓,只要董卓壹死,天下便自然太平了。
然而要執行這壹計劃,美女的人選是個關鍵,其它的暫且不說,單就絕對忠誠甘願犧牲這壹條便是壹個很難達到的條件。於是王允便將希望寄托在了養女貂蟬的身上。
當貂蟬聽完王允的敘述後,想都沒想便答應了。在她看來,這是她報答王允養育之恩的機會。
貂蟬是王允的養女,王允待貂蟬有救護養育之恩。所以貂蟬無時無刻不在思忖如何報答王允。
日前,王允對貂蟬訴說了自己的心思,並懇求貂蟬的幫助。原來王允壹直在思考著如何除掉董卓,他發現董卓非常好色,於是便打算使美人計除掉董卓。他的計劃是派壹位心思縝密的美女到董卓身邊,先取的董卓的信任,然後趁機使毒毒死董卓。在他的想法中,當今天下壹切禍亂的根源就是董卓,只要董卓壹死,天下便自然太平了。
然而要執行這壹計劃,美女的人選是個關鍵,其它的暫且不說,單就絕對忠誠甘願犧牲這壹條便是壹個很難達到的條件。於是王允便將希望寄托在了養女貂蟬的身上。
當貂蟬聽完王允的敘述後,想都沒想便答應了。在她看來,這是她報答王允養育之恩的機會。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貂蟬畫像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裏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壹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占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3.溫酒斬華雄 關羽 華雄
溫酒斬華雄是在汜水關 開始華雄把 俞涉潘鳳斬在馬下時 聯合軍陣營大亂 然後關羽自願上陣 他們說他不行的時候 曹操出場了 說關羽壹定能的 然後給他杯溫酒 讓他喝了再去 關羽說斬了華雄來喝也不遲 然後關羽把華雄斬了回營的時候 酒還是熱的 這就形成了 溫酒斬華雄
4.蔣幹盜書
蔣幹盜書,成語典故。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赤壁大戰前夕,曹操親率百萬大軍,駐紮在長江北岸,意欲橫渡長江,直下東吳。東吳都督周瑜也帶兵與曹軍隔江對峙,雙方箭拔弩張。曹操手下的謀士蔣幹,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讀書,便向曹操毛遂自薦,要過江到東吳去作說客,勸降周瑜。結果周瑜設下計策,令蔣幹盜得假冒曹操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蔣幹獻書曹操,令斬了蔡瑁、張允。後來蔣幹盜書用來比喻中別人的反間計。
5.空城計
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沈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 。
6.火燒連營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為報吳奪荊州、關羽被殺之仇,率大軍攻吳。吳將陸遜為避其鋒,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後天氣炎熱,以致銳氣漸失,士氣低落。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紮寨以避暑熱。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壹把茅草,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余營。陸遜火燒連營的成功,決定了夷陵之戰(猇亭之戰)蜀敗吳勝的結果。
⑶ 照樣子,概括寫出三國演義中兩個人物的故事
周瑜打黃蓋
蔡瑁投周瑜
曹操遇蔣幹
張飛戰關公
對著張飛罵劉備
⑷ 按照示例概括寫出《水滸傳》中另外兩個妳知道的人物故事。
魯智深倒拔垂楊柳
吳用智取生辰綱,林沖雪夜上梁山。
⑸ 寫出(三國演義)的兩個成語,並寫出相應的人物及故事
“懷橘遺親”
陸績,是三國時期吳國人。官職最大時曾居太守之職,精通天文、歷法,陸績六歲那年,在九江見到袁術,袁術叫人拿了橘子給他吃,陸績偷偷藏了三只,臨走時告辭袁術時,橘子掉在地上。袁術笑著說“陸郎在這裏做客卻懷揣著橘子回去,是什麽原因呢?”陸績跪著回答說:“是因為橘子很甜,想拿回去給我母親吃!” 充分說明人要有孝心,中國人的傳統百善孝為先
樂不思蜀。
比較出名的故事。講的是後主劉禪統治的蜀國投降於晉國(司馬篡魏改國號為晉)。當時劉禪在晉國後沒有被關押,整日只知道玩耍。壹天司馬昭來問他想不想自己的國家,劉禪說不想。這便是樂不思蜀。資料上的原話是: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⑹ 照樣子,先寫出《三國演義》中的壹個人物的名字,在寫出有關該人物的壹個故事名稱。例:劉備 三顧茅廬
諸葛亮,火燒連營(草船借箭.火燒新野)
周俞 借東風(準確來說並不是諸葛借的東風)
⑺ 《三國演義》中的幾個人物及相關的故事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兢兢業業,克己奉公,神機妙算.
事跡:七擒孟獲,白帝托孤,空城計,火燒博望,六出岐山等
劉備:仁義寬厚,知人善任,柔中帶剛,忍耐力超級強悍,但過於太重視義氣。
事跡:三英戰呂布,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馬躍檀溪,成都稱帝,火燒聯營等
張飛:武藝高強,愛謀士如子,嫉惡如仇,重感情,美中不足的是過於暴躁。
事跡:鞭打督郵,酒醉失徐州,三英戰呂布,桃園三結義,義服嚴顏等
關羽:武藝高強,愛兵如子,嫉惡如仇,重感情,美中不足的是過於驕傲,認為自己天下無敵,無懈可擊。
事跡:三英戰呂布,桃園三結義,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等
孫權:有勇有謀,善於以柔克剛.
事跡:穩定江南,派船隊去尋找島國,連蜀抗魏等
曹操:唯才是舉,能征善戰,執法嚴明,多疑而好殺生,故千年背者奸雄的罵名。
事跡:官渡之戰,張魯討伐戰,袁術討伐戰,赤壁之戰等
貂禪:才貌雙全
事跡:連環計
呂布:脾氣不太好,好面子,自負,沖動易怒,易急,但也不是有勇無謀 之輩,只是有時情感壓過了理智而已。
事跡:三英戰呂布,連環計,白門樓被縊等
司馬懿:思維比較細心,對人分析比較到位,但在面對諸葛亮時總是棋差壹招,因此對諸葛亮存在顧慮才出現糊塗的情況,為人也比較圓滑、謹慎、有心計。
事跡:六敵諸葛,三分歸晉,裝病奪權等
董卓:殘暴異常,噬殺成性,好色.
事跡:廢少帝,連環計等
⑻ 在三國演義概括兩個人物的故事及性格並說明理由(不少於300字)急急
給妳來個偏門的,王垕(hou)次人乃曹操糧官。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
卻說曹兵十七萬,日費糧食浩大,諸郡又荒旱,接濟不及。操催軍速戰,李豐等閉門不出。操軍相拒月余,糧食將盡,致書於孫策,借得糧米十萬斛,不敷支散。管糧官任峻部下倉官王垕人稟操曰:“兵多糧少,當如之何?”操曰:“可將小解散之,權且救壹時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聽,無不嗟怨,皆言丞相欺眾。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問汝借壹物,以壓眾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頭以示眾耳。”垕大驚曰:“某實無罪!”操曰:“吾亦知汝無罪,但不殺汝,軍必變矣。汝死後,汝妻子吾自養之,汝勿慮也。”垕再欲言時,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門外,壹刀斬訖,懸頭高竿,出榜曉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盜竊官糧,謹按軍法。”於是眾怨始解。
就說曹操的智謀與奸詐,王垕深為臣子下人的無奈與忠心。
⑼ 請寫出三國演義中的兩個成語,並寫出相應的人物及故事(故事內容只要大概意思)
壹手包辦
出處三國誌魏誌典韋傳:「韋壹手建之」
壹舉兩得
出處三國誌魏誌臧洪傳:「將以安社稷,壹舉兩得。」
壹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壹臂之力,***誅國賊。」
壹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禦。」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誌魏誌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壹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誌蜀誌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誌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叠出,以擾河南。」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誌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奸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誌蜀誌趙雲傳註:「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壹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誌吳誌呂蒙傳註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誌吳誌孫傳註:「壹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誌吳誌呂蒙傳註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裏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誌蜀誌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鬥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壹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壹鬥,自古及今***享壹鬥。」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誌蜀誌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誌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壹生
出處三國誌吳誌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誌魏誌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誌吳誌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壹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誌魏誌何晏傳註:「晏方用事,自以為壹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⑽ 請寫出《三國演義》中的幾個人物及相關故事。
諸葛亮———《草船借箭》 龐統———《連環計》 劉備——三顧茅廬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
關羽______單刀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