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文學壹開始就是以尋求和確立統壹的文學指導思想為目標的,因而“批判”和“論爭”成為它發展過程中的壹個主要標誌和特征,外國文學思潮的影響明顯要大於外國文學作品的影響。
左聯是中國左翼文學作家聯盟的簡稱,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1936年解散。主要發起人有魯迅、沈端先、馮乃超等,魯迅在成立大會上作了著名的《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演講,是其綱領。主張馬克思主義批評方法去評判現存的文學現象,強調對社會黑暗面的暴露和批判,強調作家的世界觀和作品的真實性。主要文學活動:成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會,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翻譯、介紹和研究工作;努力輸入蘇聯及其他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文學作品;還積極推動文藝大眾化運動。 左翼文學在文學創作各個領域均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以魯迅為代表的雜文,以茅盾、蔣光慈為代表的小說,以蔣光慈、殷夫為代表的詩歌,以田漢、夏衍為代表的話劇均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湧現了《新夢》、《別了,哥哥》、《麗莎的哀怨》、《莎菲女士的日記》、《蝕》、《子夜》等為現代文學史上永為不朽的作品。
從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運動後壹段時期裏發生的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學變革。這場文學革命,是由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誌首先發起的 。1917年1月 ,《新青年》發表胡 適的《文學改良芻議》 ,提出改良文學的“八事”,即須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呻吟,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語俗字。還提出“言文合壹”,白話文學應為“中國文學之正宗”的主張。接著,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以反對封建文學為目標的文學革命三大主義: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這兩篇文章成了文學革命的綱領和宣言。文學革命主張立即得到壹些同道和青年的響應。錢玄同表示“絕對贊同”,並把那些專事擬古而風行壹時的駢文和散文斥為“選學妖孽”和“桐城謬種”;他還以語言文字演化的歷史事實為文學革命提供了證據。劉半農發表《我之文學改良觀》、《詩與小說精神上之革新》等文,對於破壞古文的迷信、建立美的白話散文,破壞詩歌舊韻、重造新韻等問題,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五四運動前後,文學革命的理論和主張帶上更為鮮明的反封建色彩。1919年初陳獨秀的《本誌罪案之答辯書》更高地舉起科學和民主的大旗,表示進行文學革命“斷頭流血,都不推辭”。魯迅以最勇猛熱忱的戰鬥,成為文學革命的偉大旗手。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學”、“平民文學”和“思想革命”等主張,從思想內容方面對新文學作了具體深入的論證。李大釗發表《新紀元》、《什麽是新文學》等文章,既批判封建舊文學的僵屍,又批評了剛剛萌蘗的資產階級文學的“新毒”。他指出:“我們所要求的新文學,是為社會寫實的文學”,必須具備“宏深的思想、學理、堅信的主義,優美的文藝 ,博愛的精神”。1918年5月,《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話文。接著,《晨報》、《時事新報》、《民國日報》的副刊也相繼改用白話文。據統計,僅1919年全國出現的白話刊物就有400余種。
緊接著理論的倡導,是新的文學創作的實踐。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適的8首白話詩詞後,又於1918年1月發表胡適、劉半農、沈尹默的白話詩,後來魯迅、李大釗、陳獨秀等也創作了新詩。1918年5月,《新青年》發表魯迅的《狂人日記》,揭露吃人的封建禮教和制度,接著又發表《孔乙己》、《藥》等。稍後,郭沫若發表《鳳凰涅盤》等後來收在《女神》中的大量詩篇,洋溢著反帝反封建的徹底精神和狂飆突進的時代色彩。它們都是這場革命的最初業績。不久成立的文學研究會、創造社和其他新文學作家,以自己的創作成果,豐富並發展了五四文學革命的成果。
在五四文學革命中誕生的新文學,使中國文學從語言文字、文學體裁、表現手法到思想內容發生了全面深刻的變化,開始了中國文學現代化變革的進程,它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