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惠崇春江晚景 古詩 的意思

惠崇春江晚景 古詩 的意思

宋代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戲的鴨子最先察覺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長滿了蔞蒿,蘆葦也長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遊到江河裏來了。

北飛的大雁就像那向北歸去的人壹般,依依不舍,差壹點掉隊離群。遠隔千裏就已經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風雪了,還是再在江南渡過半月的春光時節吧。

原文: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蘇軾題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創作的組詩。

擴展資料

詩詞賞析

第壹首詩題“鴨戲圖”,再現了原畫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詩人合理的想象,與原畫相得益彰。

“竹外桃花三兩枝”,隔著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身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愛。這雖然只是簡單壹句,卻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顯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細密,就無法見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節,點出了壹個“早”字。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怒放之時,但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透露出來。

“春江水暖鴨先知”,視覺由遠及近,即從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蕩漾,好動的鴨子在江水中嬉戲遊玩。“鴨先知”側面說明春江水還略帶寒意,因而別的動物都還沒有敏感到春天的來臨,這就與首句中的桃花“三兩枝”相呼應,表明早春時節。

“鴨知水暖”這種訴之於感覺和想象的事物,畫面是難以傳達的,詩人卻通過設身處地的體會,在詩中表達出來。緣情體物又移情於物,江中自由嬉戲的鴨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溫度的回升,用觸覺印象“暖”補充畫中春水瀲灩的視覺印象。

這句詩不僅反映了詩人對自然的入微觀察,還凝聚了詩人對生活的哲理思索。鴨下水而知春江暖,具有見微知著、舉壹反三的道理。

“蔞蒿滿地蘆芽短”,這兩句詩仍然緊扣“早春”來進行描寫,那滿地蔞蒿、短短的蘆芽,黃綠相間、艷麗迷人,呈現出壹派春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

“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時才往上遊的特征,進壹步突出壹個“春”字,本是畫面所無,也是畫筆難到的,可是詩人卻成功地“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給整個畫面註入了春天的氣息和生命的活力。

“正是河豚欲上時”畫面雖未描寫河豚的動向,但詩人卻從蔞蒿叢生、蘆葦吐芽推測而知“河豚欲上”,從而畫出海豚在春江水發時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虛境補充了實境。

第二首詩題“飛雁圖”,對大雁北飛融入人的感情,側面表現了江南春美。本組詩中的第二首詩壹般鮮為人知,但其創作水平也是很高。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這壹句大體寫惠崇所繪的“飛雁圖”,大雁北飛,有幾只雁不舍這春天美景,差點脫離了隊伍。並且運用擬人的手法,將依依不舍的幾只歸雁比作了“北歸人”,使畫中內容更加生動形象。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也是擬人化,給北去大雁賦予了人的情感。大雁戀戀不舍是因為南方比北方溫暖,所以詩人就寫下了大雁認為北方很冷,而且遠遠地就知道了沙漠風多雪多;最後壹句詩人進壹步寫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幾日。

這種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惠崇的繪畫由“定格”轉變成了“錄像”,使大雁北飛的情景充滿著人的情感,是頗有新意的。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壹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