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宋代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高教授帶我們細細品讀了東坡先生起起伏伏的人生境遇,鑒賞東坡先生的詩詞,聽壹個個有趣的故事,讓我們感受文字背後東坡先生超凡脫俗的豪邁情懷。 “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黃州,惠州,儋州是蘇東坡三次被貶之地,也是他壹生中的最低谷,但他卻認為壹生的功業全於此。“烏臺詩案”,蘇東坡的貶謫生活正式拉開帷幕,黃州城東的壹塊坡地成就了“東坡”的名號。在被貶謫的期間,蘇東坡沒有了官職,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活,開墾種菜,研究美食,做出了東坡肉,寫下了《豬肉頌》,沒有朋友的他與當地農民交談,品嘗了別人做的酥餅,於是給餅起名“為甚酥”,遇到有人釀酒,喝壹口沒有酒的味道,於是起名“錯著水”,在他最窮困潦倒的時候,他依然做著公益,發起“育兒會"用來救助被遺棄的孩子。在黃州,他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定風波》,被貶惠州,生活雖然生活偏遠貧瘠,東坡先生依然不在意。黃庭堅在詩中寫道 :“子瞻謫嶺南,時宰欲殺之。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蘇東坡每天除了吃飯就是和陶淵明壹起作詩,並在惠州建立新居,寫下:“白頭蕭散滿霜風,小閣藤床寄病容。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也正因此詩,他又壹次被貶謫到儋州,這是壹個什麽樣的地方呢?“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足以看出當時的生活環境是多麽惡劣和落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東坡的筆沒有停,他以超然的心態“食芋飲水,著書為樂”,在儋州,他與當地黎族人民非常友善,完全把自己當作海南人,“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高教授對詩詞賞析入木三分,得心應手,仿佛他的心中有壹張強大的、沒有邊界的詩詞網絡體系,隨時隨地可以無障礙提取。高教授精彩的詩詞賞析,風趣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故事也讓我們多維度了解蘇東坡的生活,這樣的我們就有了更多的體悟,真切感受到他豁達樂觀,超凡脫俗,苦中作樂,隨遇而安,隨緣自適的人生態度。
? 講座下半場,高峰教授以耳目壹新的視覺,開闊的思路,帶我們感受唐宋文化的差異。他把白居易《長歌行》中豐腴的楊玉環與《梅妃記》中清瘦的梅妃進行對比,用風趣幽默的故事,讓我們感受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的審美觀的不同,從而引出唐宋文化的差異。唐朝文化豐盛,熱烈,光彩照人,富有情韻。宋代文清瘦、典雅、精氣內斂,富於理性。 教授又從繪畫的表現手法,構圖,書法作品的運筆,筆畫,藝術風格,唐宋人民的生活喜好進行鑒賞和對比,讓我們感受到唐人自由開放,他們喜舞劍、賞牡丹,心境開闊的背後是胡、漢等族以及南、北各種文化高度融合的結果,宋人生活嚴肅、拘謹,感情有節制,喜愛吹簫、賞梅等,表面不愁,心裏更愁的狀態恰是宋朝“存天理、滅人欲”的含蓄表露。最後,高教授帶領我們感受詩詞的平仄韻律美並向我們展示了5首詩歌的吟誦,讓在座的老師們深切地感受到詩詞的韻律美。
? 高教授以全新的視角解讀東坡詩詞,r我們感悟東坡先生的人生,探索詩詞中蘊含的人文性,同時我也意識到了文學作品本身所附在的思想意蘊和文化信息。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作品的人文性,重視作品的思想意蘊和文化背景信息,除了對知識的長期、點滴積累外,還需要我們用心去切身體會,設身處地地回歸,與古人居,與古人謀,這樣才能走進古人的世界,感受文學經典的意境美,人文美。
? 高教授淵博的學識,深厚的文化底蘊,對傳統文化熱愛以及對學術孜孜不倦地探索,讓我們敬佩 。要想照亮學生,先要自己身上有光芒,要想點燃學生,先要自己心中有火種。作為壹名小學語文老師,我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文化素養,多讀書、多積累,多思考,在閱讀領悟中汲取精華,豐富思想,努力生長為自己的教育教學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