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駒(1898—1982),字家騏,號叢碧,別號遊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項城人,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3月14日生於官宦世家,系張錦芳之子,過繼其伯父張鎮芳。他與張學良、溥侗、袁克文壹起稱為“民國四公子”。是我國老壹輩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鑒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於壹身的文化奇人。曾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國家文物局鑒定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
經歷簡介
張伯駒幼年入私塾,後就讀天津新學書院。1916年入袁世凱混成模範團騎兵科學習,畢業後曾在曹錕、吳佩孚、張作霖部任提調參議等職(皆名譽職)。因不滿軍閥混戰,1927年起投身金融界。歷任鹽業銀行總管理處稽核,南京鹽業銀行經理、常務董事。秦隴實業銀行經理等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壹度去西安,後致力於寫詩填詞。抗戰勝利後,曾任國民黨第11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議、河北省政府顧問、華北文法學院國文系教授,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北平美術分會理事長等職。1947年6月在北平參加中國民主同盟,任民盟北平臨時委員會委員,參加北大學生會助學運動、反迫害反饑餓運動、抗議槍殺東北學生等愛國民主運動。北平解放後曾任燕京大學國文系中國藝術史名譽導師、北京中國書法研究社副社長、北京京劇基本藝術研究社副主任理事、北京棋藝研究社理事兼總幹事、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理事、北京古琴研究會理事、文化部文物局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公私合營銀行聯合會董事、第1屆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民主同盟總部財務委員會委員、文教委員會委員、聯絡委員會委員。1956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62年起任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和誣陷。1972年周恩來得悉後,指示聘任他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晚年還擔任過北京中山書畫社社長、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京華藝術學會名譽會長、北京戲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昆曲研習社顧問、民盟中央文教委員等職。1982年2月2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2歲。1958年劃為右派分子,1980年平反。
心系國寶醉心收藏
張伯駒壹生醉心於古代文物,致力於收藏字畫名跡。他自30歲開始收藏中國古代書畫,初時出於愛好,繼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為己任,他不惜壹擲千金,雖變賣家產或借貸亦不改其誌。如曾買下中國傳世最古墨跡西晉陸機《平復帖》,傳世最古畫跡隋展子虔《遊春圖》等。經過他手蓄藏的書畫名跡見諸其著作《叢碧書畫錄》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稱為天下第壹藏。自雲:“予生逢離亂,恨少讀書,三十以後嗜書畫成癖,見名跡巨制雖節用舉債猶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壹件《遊春圖卷》使他從豪門巨富變為債臺高築,甚而被匪徒綁架、生命堪虞,猶稱“寧死魔窟,決不許變賣家藏”,其傳奇般的際遇,成為久傳不衰的佳話。
不惜代價、甚至置性命於不顧以求保藏文物珍品,既是出於愛國至誠,也是基於對民族文化遺產的深刻認識與由衷的酷愛。張先生慧眼識寶,所藏書畫件件堪稱藝術史上的璀璨明珠。在他的藏品中,晉陸機《平復帖》是我國傳世書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壹件名人手跡,隋展子虔《遊春圖卷》則是傳世最早的卷軸畫,也是最早的獨立山水畫,合為雙璧。此外還有唐>杜牧《張好好詩卷》,宋黃庭堅《諸上座帖》、趙佶《雪江歸棹圖卷》,元錢選《山居圖卷》等等,都是在藝術史上占有獨特地位的重要文物。
對於斥巨資購藏並用心血保護的法書名畫,張伯駒先生和夫人潘素女士(金碧青綠山水畫家)並不視為壹己所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遺產。自20世紀50年代起,張先生夫婦陸續將收藏30年之久的書畫名跡捐獻國家,使這些文物成為博物館的重寶,表現了崇高的愛國情操和無私的奉獻精神。1965年,張伯駒將《百花圖》以及所剩的其他古書畫***計三十多件藏品捐獻給吉林省博物館,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博物院時,當時吉林省有壹位叫宋振庭的文化官員,他握住張伯駒的手說:張先生壹下子使我們博物館成了富翁了。而陸機的《平復帖》、展子虔的《遊春圖》、杜牧《張好好詩》等古代書畫極品都是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癡迷京劇造詣超群
張伯駒先生在京劇藝術方面的造詣和聲望也是很高的。他自幼便喜愛京劇,曾自言八歲時在下天仙戲院看楊小樓九陣風的戲。青年和中年時,正值中國京劇的鼎盛時期。後看余叔巖戲並向余的琴師李佩卿學戲壹年內即能彩唱。
張伯駒學京劇嚴守傳統的要求。他下的功夫也很深,調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亂無所不學,但他對余叔巖的劇藝,卻是熏陶得比直接學的多。他的著作《氍毹紀夢詩》也記載他學戲的情況,“歸來已是曉鐘鼓,似負香衾事早朝。文武昆亂皆不擋,未傳猶有太平橋。”為什麽“未傳猶有太平橋”呢?余叔巖曾對張伯駒說過:“過橋壹場,壹足登椅,壹足登桌,敵將壹槍刺前胸,須兩手持槍硬僵屍摔下。飾敵將者,檢場者皆須在行,否則易出危險。”所以這場有危險的戲未傳張伯駒,可見余叔巖對其傾盡心力,備極愛護。
民國二十六年他四十歲生日,為了賑災所演的壹出《失空斬》可謂是他在京劇上最出名也是最難得的壹次演出。他飾孔明、余叔巖的王平、楊小樓的馬謖、王鳳卿的趙雲、程繼仙的馬岱、陳香雪的司馬懿、錢寶森的張郃、慈瑞泉、王福山的二老軍帶報子。演出在隆福寺街福金館,當天盛況真是空前。許多外地戲迷遠道趕到北京為看這出藝壇絕響,人譽之以杜詩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此劇曾拍攝了紀錄電影,傳聞原版後流入美國,不知確否。
詩詞超逸書法見工
張伯駒從小就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他看的書多得難以勝數,壹部《古文觀止》可以倒背如流。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他20多歲時便已讀完了兩遍。354卷的《資治通鑒》他可以從頭講到尾,如數家珍。唐詩宋詞,脫口而出的,便有壹兩千首。紮實的文學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藝的文化底蘊。由於他天資超逸,而又翕然塵外,便利用壹切閑暇時間,寫下了大量古體詩詞和音韻、戲曲論著。
主要著作有《叢碧詞》、《春遊詞》、《秦遊詞》、《霧中詞》、《無名詞》、《續斷詞》和《氍毹紀夢詩》、《氍毹紀夢詩註》、《洪憲紀事詩註》及《亂彈音韻輯要》、《叢碧書畫錄》、《素月樓聯語》等。
張伯駒是個“視勛名如糟粕,看勢利如塵埃”的超凡之士,所作之詞,按周汝昌先生的話說,“則李後主、晏小山、柳三變、秦少遊,以及清代之成容若,庶乎近之(《張伯駒先生詞集序》)”,多寫人生感受、自然之景,感情細膩,自然超逸。長調則哀感頑艷,婉麗淒清。小令則格高韻遠,極盡纏綿秀雋之致。用自然之眼觀物,用自然之舌言情,真真切切,為現代詞家之楷模。
有人說,張伯駒是當代文化高原上壹座寂寞的孤峰,這樣的人再也不會有了。
周汝昌: 我所平生見到的,文化高人很多,這樣人也少少的。
史樹青:我們近代沒(接觸)出過這樣高的人,有學問的人,有涵養的人。
國畫大師劉海粟說:“他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壹座峻峰。從他那廣袤的心胸湧出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鑒藏、詩詞、戲曲和書法。四種姊妹藝術互相溝通,又各具性格,堪稱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
附錄:
《平復帖》為西晉大文人陸機手書真跡,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跡還早七八十年,是現今傳世墨跡中的“開篇鼻祖”。它長不足壹尺,只有9行字,卻蓋滿了歷代名家的收藏章記,朱印累累,滿紙生輝,被收藏界尊為 “中華第壹帖”。
《遊春圖》為隋代大畫家展子虔所繪,距今1400多年,被認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壹幅畫作,歷代書畫界都將其奉為絕無僅有的極品,有人稱它是“國寶中的國寶”。《遊春圖》畫卷長二尺有余,運筆精到,意趣無限,素有“天下第壹畫卷”的美稱。
《百花圖》宋代楊婕妤(jie yu)的作品,為素絹本,畫卷長3米24,分為十七段,每段畫壹種花卉或景物,畫筆精麗,書法俊秀。這幅畫卷被認為我國繪畫史上保存下來的第壹位女畫家的作品,被歷代宮廷和大收藏家視為絕代珍品,張伯駒本人也對其加蓋的收藏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