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之渙 送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2. 裴說 柳
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壹何頻。 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
3. 柳氏 答韓翃
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 壹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4. 岑參 送懷州吳別駕
灞上柳枝黃,壚頭酒正香。 春流飲去馬,暮雨濕行裝。
驛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 覃懷人總喜,別駕得王祥。
5. 戴叔倫 堤上柳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行人攀折處,閨妾斷腸時。
6. 劉禹錫 別蘇州二首
流水閶門外,秋風吹柳條。 從來送客處,今日自魂銷。
7. 戎昱 征人歸鄉
三月江城柳絮飛,五年遊客送人歸。 故將別淚和鄉淚,今日闌幹濕汝衣。
8. 楊巨源 賦得灞岸柳留辭鄭員外
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 好風倘借低枝便,莫遣青絲掃路塵。
9. 劉禹錫 楊柳枝
春江壹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 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
10. 張籍 憶遠
行人猶未有歸期,萬裏初程日暮時。 唯愛門前雙柳樹,枝枝葉葉不相離。
2. 關於“楊柳送別”的詩句有哪些1、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隋雜曲歌辭《送別詩》
釋義:柳條已經全部折完,花也全部雕謝,行人啊!妳究竟回來呢還是不回來。
2、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李白《勞勞亭》
釋義:春風也會意離別的痛苦,所以才不催這柳條發青。
3、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白居易《青門柳》
釋義:附近的關卡周圍也全是送別的人,每個人都折柳來送離別的友人。
4、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魚玄機《折楊柳》
釋義:送別時依依不舍,折盡了路邊的楊柳枝。
5、無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李白《宣城送劉副使入秦》
釋義:別讓我長期相憶,折斷滿樹的綠楊枝。
6、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張籍《薊北旅思》
釋義:旅居薊北的遊子歸鄉,都興奮接受送行者的折柳:送行者善解人意,都折向南生長的柳條相贈。
7、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譯文:清晨剛下陣雨,渭城達到塵土濕潤,空氣清新,旅舍外面,楊柳更加青翠。
8、氣暄動思心,柳青起春懷。——鮑照《三日詩》
釋義:氣息擾亂了思念的心情,柳條變青色開始懷念春日。
9、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鄭谷《淮上與友人別》
釋義:揚子江頭楊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楊花似雪漫天飛舞愁殺渡江人。
10、黃鳥翩翩楊柳垂,春風送客使人悲。——高適《東平別前衛縣李宷少府 》
釋義:黃鳥飛舞,楊柳枝垂,春風徐吹,在這樣的春色中送別故友,使人心悲。
3. 有關楊柳的送別詩勞勞亭
李白
天下傷心處, 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 不遣柳條青。
勞勞亭,三國吳時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區南,是古時送別之所。李白寫這首絕句時,春風初到,柳條未青,應當是早春時節。不過,詩人要寫的並非這座古亭的春光,只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為題來表達人間的離別之苦。
詩的前兩句“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以極其洗煉的筆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題而入,直點題旨。就句意而言,這兩句就是屈原《九歌·少司命》所說的“悲莫悲兮生別離”和江淹《別賦》所說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但詩人既以亭為題,就超越壹步,透過壹層,不說天下傷心事是離別,只說天下傷心處是離亭。這樣直中見曲,越過了離別之事來寫離別之地,越過了送別之人來寫送客之亭,立言就更高妙,運思就更超脫,而讀者自會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過,這首詩的得力之處,還不是上面這兩句,而是它的後兩句。在上兩句詩裏,詩人為了有力地展示主題,極言離別之苦,已經把詩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沒有什麽話好講,沒有進壹步盤旋的余地了。如果後兩句只就上兩句平鋪直敘地加以引伸,全詩將纖弱無力,索然寡味。而詩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條未青之景,陡然轉過筆鋒,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這樣兩句,另翻新意,振起全篇。
這壹出人意表的神來之筆,出自詩人的豐富聯想。《文心雕龍·物色篇》說:“詩人感物,聯類不窮。”詩思往往是與聯想俱來的。詩人在構思時要善於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聯類越廣,轉折和層次越多,詩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尋味。古時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壹些詩人寫離別時常想到楊柳,在楊柳上做文章。例如王之渙的《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就是從楊柳生意,構思也很深曲;但就詩人的聯想而言,只不過把送別與楊柳這兩件本來有聯系的事物聯在了壹起,而在詩中雖然說到楊柳是“東風樹”,卻沒有把送別壹事與東風相聯。李白的這兩句詩卻不僅因送別想到折柳,更因楊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風吹拂,從而把離別與春風這兩件本來毫不相幹的事物聯在壹起了。如果說王詩的聯想還是直接的,那麽,李詩的聯想則是間接的,其聯想之翼就飛得更遠了。
4. 帶楊柳的詩句子送別類李白·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送別
楊柳青青著地重,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韋莊 金陵圖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裏堤。
試問閑愁都幾許?壹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賀鑄.青玉案
壹溪煙柳萬絲垂,無因系得蘭舟住。
周紫芝.踏莎行
閑愁最苦,休去倚危闌,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辛棄疾.摸魚兒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蘇 軾.水龍吟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車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
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 柳永.雨霖鈴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5. 關於楊柳的詩句1、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作者誌南 朝代宋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白話翻譯:
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拐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
絲絲細雨,淋不濕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艷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
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飏。
2、涼州詞二首
作者王之渙 朝代唐
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單於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白話翻譯:
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雲中間,就在黃河上遊的萬仞高山之中,壹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裏,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壹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突厥首領來到中原求和親,北望自己的領土,看到了邊界以北的拂雲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經多次在此殺馬登臺祭祀,然後興兵犯唐,頗有幾分躊躇滿誌。但現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絕,不肯與突厥和親,此次中原之行只好無功而返。
3、閨怨
作者王昌齡 朝代唐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白話翻譯:
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妝飾,登上高樓。
忽然看到路邊的楊柳春色,惆悵之情湧上心頭。她後悔當初不該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4、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鐘
作者晏幾道 朝代宋
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拼卻醉顏紅。舞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431356134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影風。
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白話翻譯:
當年首次相逢妳酥手捧杯殷勤勸酒頻舉玉盅,是那麽地溫柔美麗和多情,我開懷暢飲喝得酒醉臉通紅。翩翩起舞從月上柳梢的傍晚時分開始,直到樓頂月墜樓外樹梢的深夜,我們盡情地跳舞歌唱,筋疲力盡累到無力再把桃花扇搖動。
自從那次離別後,我總是懷念那美好的相逢。多少回夢裏與妳相擁。今夜裏我舉起銀燈把妳細看,還怕這次相逢又是在夢中。
5、遊山西村
作者陸遊 朝代宋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白話翻譯:
不要笑農家臘月裏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嶼年景裏待客菜肴非常豐繁。
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艷忽然眼前又出現壹個山村。
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保存。
今後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遊,我壹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妳的家門。
6. 寫有楊柳的送別古詩詞壹、借楊柳抒寫惜別深情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管別離。”
(劉禹錫《楊柳枝詞九首》)蘊含惜別之意是楊柳意象最本質的藝術特征。古代詩詞曲借楊柳意象來抒寫離別之情的佳句可謂不勝枚舉。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李白《勞勞亭》)“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光無故人。”(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蘇軾《水龍吟》)“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
(王實甫《西廂記》)這些佳詞麗句都以柳傳情,纏綿悱惻。 楊柳意象與離別聯系在壹起,首先,是因為楊柳姿態婀娜柔美,溫婉多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 ?小雅?采薇》)楊柳的依依不舍之態和人們的依依惜別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壹起,以至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中稱贊道:“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認為“楊柳依依”生動地表現了楊柳的婉軟美好之態,“以少總多,情貌無遺” 。
從《詩經》這個源頭開始,我國古典詩詞曲中的楊柳意象便有了惜別的暗示性和啟發性。 其次,是因為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謂“載酒送春別,折柳系離情”。
這壹習俗到唐代尤盛。當時長安人多到灞橋折柳送別。
據《三輔黃圖》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到此橋,折柳贈別。”這是折柳與贈別有密切聯系的最早記載。
“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壹何頻。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
(裴說《柳》)“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陸遊《秋波媚》)“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無名氏《送別》) 再次,“柳”與“留”諧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達眷眷難舍之情。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
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秦觀《江城子》) 還有壹點是,古曲中有《折楊柳》的送別曲子。
例如,漢樂府《橫吹曲》中就有《折楊柳》曲。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辭》有“上馬不提鞭,反折楊柳枝”的句子。
唐朝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孤城壹片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其中的“楊柳”指的就是《折楊柳》曲。李白的《春夜洛陽城聞笛》)更妙:“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聞笛聲而激起鄉愁,觸動離憂,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楊柳》曲! 二、借楊柳歌詠美好春光 楊柳生長於春,茂密於夏,枝葉葳蕤,生機蓬勃,所以古人常借詠柳來贊美春光歌詠大自然。
例如,“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陶淵明《歸園田居》)“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壹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初春小雨》) “春風楊柳欲青青,煙淡雨初晴。”
(晏殊《訴衷情》)“葉底黃鸝壹兩聲,日長飛絮輕。” (晏殊《破陣子》)“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祁《玉樓春》)“壹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春光明媚,美景如畫,令人流連忘返。
借楊柳歌詠美好春光,最負盛名的當數唐朝詩人賀知章的那首《詠柳》:“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運用比喻、擬人手法,不但表現了柳葉的精致之美,歌頌了春天的盎然生機,而且喚起了讀者的聯想,給人留下了極為廣闊的想像空間,堪稱詠柳的千古絕唱。 也有借楊柳表達惜春傷春之情的。
例如,“楊柳絲絲弄輕柔,煙縷織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壹半春休。
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相思只在,丁香枝頭,豆蔻梢頭。”
再如,“參差煙柳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枯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柳永《少年遊》)把傷春、惜別和相思之情有機地融合在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