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
前三聯都寫亭上所見,分別描繪水、山、天,由低到高,層次分明,全方位地描摹出野外黃昏的景色,在寫景中別具壹格。足見詩人觀察之仔細,領略之完美。到結尾,詩才點出“登臨”,以“興不盡”概括前面三聯,而以家中稚子等自己回去,自己不得不走,表示興猶未盡,依依不舍。這樣寫,打破了歷來登臨詩的布局;最後以情收煞,也反襯景的可愛,以不是自己要回去,特地加重離開時的情感,被方回稱贊說:“尾句尤幽邃,此其所以逼老杜也。”這種結法,正是作者有意加重尾句分量,為情造境。
2、原文
登快哉亭
城與清江曲,泉流亂石間。
夕陽初隱地,暮靄已依山。
度鳥欲何向,奔雲亦自閑。
登臨興不盡,稚子故須還。
3、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1068年—1077年)末年,李邦直持節徐州,在唐人薛能建陽春亭舊址重建壹亭,後被蘇軾命名為快哉亭。此詩為元符元年(1098年)陳師道任徐州教授時遊覽快哉亭之景所作。
4、作者簡介
陳師道(1053—1102),北宋詩人。字履常,壹字無己,號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家境貧寒。早年學文於曾鞏,絕意仕進。元祐(1086—1094)初期,因蘇軾等人舉薦,任徐州教授。後任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等職。詩學杜甫,苦心錘煉,質樸蒼老,深受黃庭堅推重。為“蘇門六君子”之壹,江西詩派代表性作家,常與蘇軾、黃庭堅等唱和。有《後山先生集》《後山談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