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形容時代變化發展的詩句

形容時代變化發展的詩句

1. 關於哲學上變化發展的詩句

2. 關於時代變化大的詩句

關於哲學上變化發展的詩句 1.關於哲學的詩句

1、《臨江仙·送錢穆父》——宋代:蘇軾

壹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壹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通:樽)

譯文:自從我們在京城分別壹晃又三年,遠涉天涯妳奔走輾轉在人間。相逢壹笑時依然像春天般的溫暖。妳心如古井水不起波瀾,高風亮節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悵因妳要連夜分別揚孤帆,送行之時雲色微茫月兒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沖著酒杯太淒婉。人生就是壹趟艱難的旅程,妳我都是那匆匆過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棧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2、《鵲橋仙·纖雲弄巧》——宋代: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壹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度 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譯文:纖薄的雲彩在天空中變幻多端,天上的流星傳遞著相思的愁怨,遙遠無垠的銀河今夜我悄悄渡過。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相會,就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

繾綣的柔情像流水般綿綿不斷,重逢的約會如夢影般縹緲虛幻,分別之時不忍去看那鵲橋路。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3、《斷句》——宋代:蘇麟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譯文:靠近水邊的樓臺(因為沒有樹木的遮擋),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著陽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發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4、《蜂》——唐代: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裏鮮花迎風盛開,哪裏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妳采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底為誰付出辛苦,又想讓誰品嘗香甜?

5、《小松》——唐代: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裏,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

譯文:松樹小的時候長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沒看不出來,到現在才發現已經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許多。

那些人當時不識得可以高聳入雲的樹木,直到它高聳入雲,人們才說它高。

2.關於哲學的古詩

其實宋詩基本上走的都是哲學路線

像朱熹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陸遊的“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樓主舉的這個例子就是宋代蘇軾的嘛。建議去看錢鐘書的《宋詩選註》,相信會大有收獲~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陸遊《遊山西村》)

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3、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4、沈舟側畔千帆過,並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等飛來峰》)

10、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11、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12、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1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3.關於變化的古詩

1、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2、物是人非空斷腸,夢入芳洲路。

3、重過閭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

4、烏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憶謝家。

5、空懷鄉音聞笛子斧,到鄉翻是爛柯人。

6、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7、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8、閑潭雲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濫外長江空自流。

9、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10、物是人非,山長水闊,觸處思量遍。

4.急有關哲學的古詩

這樣的詩有很多,我挑了壹些特別有名的整理了壹下。希望能幫到妳。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它所蘊含的哲學思想有:第壹、人的意識是能動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人們觀察同壹個事物,由於立足點的不同、立場不同、知識結構的不同、感性情感的不同、得到不同的結論。第二、要正確認識客觀事物,首先必須分清主體與客體,將對象置身於客體的位置,成為真正的客體。

琴詩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於君指上聽?

這也是蘇軾壹首有名的哲理詩,旨在說明世間事物的相互作用與內在聯系。

古瓦硯 (宋 歐陽修)

金非不為寶,

玉豈不為堅?

用之以發墨,

不如瓦礫頑。

這首詩表達了價值是指客觀事物對人們需要的滿足,即對人們的有用性。有用的程度越高,價值就越大;反之,價值就越小。而人的需要是具體而復雜的,不僅表現為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而且處於不斷變化發展之中。

《冬夜讀書示子聿》陸遊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首詩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兩條途徑。

觀書有感 (宋 朱熹)

半畝方塘壹鑒開,

天光雲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水?

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壹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壹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壹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5.有關變化的古詩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壹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沈舟”、“病樹”兩句,詩人把對自己的身世感嘆和對未來的深刻認識,巧妙地寓托於形象化的語言中,使詩句具有哲理意味,對人們很富啟發。後人作為比喻借用時,已賦予新意,常用來說明這樣壹個道理: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的,腐朽的事物必然衰敗,新的事物總是要勝利的,我們不應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應為它們的死亡而感嘆,相反,應該把我們的希望寄托在新生的事物上面。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壹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寄揚州韓綽判官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雕。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這首詩用回憶想像織成的月明橋上教吹簫的生活圖景,不僅透露了詩人對揚州繁華景象,令風流才子們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懷戀,而且借此寄托了對往日舊遊之地的思念,重溫了彼此同遊的情誼;既含蓄地表現了對友人的善意調侃,又對友人現在的處境表示了無限欣慕。

過勤政樓 杜牧

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

惟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

曾經百戲雜陳的樓前,經過壹個世紀的巨大變化,竟變得如此雕零破敗。可見晚唐時期,唐朝的蕭條破敗。

不知妳所需要的是表示什麽變化的詩歌,所以選了壹些,希望能幫到您。

關於時代變化大的詩句 1.寫出壹些形容時代變化發展快的句子

1. 桃李春風壹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黃庭堅《寄黃幾復》

2.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壹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蔣捷《虞美人》

3.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此燈燭光。——杜甫《贈衛八處士》

4.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閣詩》

5.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題都城南莊》

6. 日月擲人去,有誌不獲騁。——陶淵明《雜詩十二首》

7. 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蘇軾《行香子》

8.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王國維《蝶戀花》

9.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0.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11.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姜夔《鷓鴣天》

12. 似黃粱夢,辭丹鳳,明月***,漾孤蓬。——賀鑄《六州歌頭》

13.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劉過《唐多令》

14. 問秦淮舊日窗寮,破紙迎風,壞檻當潮,目斷魂銷,當年粉黛,何處笙簫?——孔尚任《折桂令 問秦淮》

15. 日月如磨蟻,萬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滾滾自東流。——辛棄疾《水調歌頭 送楊明瞻》

2.請問有什麽感嘆歷史、時代變遷的詩句

《過洛陽故城》

(唐)崔塗

三十世皇都,蕭條是霸圖。

片墻看破盡,遺跡漸應無。

野徑通荒苑,高槐映遠衢。

獨吟人不問,清冷自嗚嗚。

《過洛陽故城》

(宋)司馬光

其壹

四合連山繚繞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風不識興亡意,草色年年滿故城。

其二

煙愁雨嘯黍華生,宮闕簪裳舊帝京。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作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宋)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詩經·王風·黍離》詩經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擴展資料:

過洛陽故城為唐代崔塗與宋代司馬光做的同名古詩。這裏的洛陽故城分別指漢魏洛陽城故城,與隋唐洛陽故城。《舊唐書 地理誌壹》載:隋大業元年,自故洛城西移十八裏置新都,今都城是也。

崔塗(854~?),字禮山,今浙江富春江壹帶人。唐僖宗光啟四年(888)進士。終生飄泊,漫遊巴蜀、吳楚、河南,秦隴等地,故其詩多以飄泊生活為題材,情調蒼涼。《全唐詩》存其詩1卷。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實,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司馬池之子。漢族,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原籍陜州夏縣(今屬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參考鏈接:百度百科-過洛陽故城

3.形容人變化很大的詩句

1、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出處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孫權勸學》

譯文:讀書人(君子)分別幾天,應當用新眼光來看到(我)。比喻即使多日不見,別人已有進步,即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人。

2、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代悲白頭翁》唐·劉希夷

譯文:年年歲歲繁花依舊,歲歲年年看花之人卻不相同。

3、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出自宋代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

譯文: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月光與燈光仍同去年壹樣。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相思之淚沾濕了春衫的衣袖。

4、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唐·劉禹錫

譯文:回來物是人非,我像爛柯之人,只能吹笛賦詩,空自惆悵不已。

5、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武陵春》宋·李清照

譯文:春去夏來,花開花謝,亙古如斯,唯有傷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腸百結,壹想到這些,還沒有開口我就淚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