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金朝、宋朝版圖女真(或女貞與女直),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 漢朝-晉朝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黑水靺鞨",遼-金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清朝以後,"女真"稱為"滿洲",後通稱為滿族至今。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依接近漢化程度及活動區域南北:多漢化程度、南境者為熟女真,少漢化程度、北境者為生女真。 同是女真族,不同的是:金國為生女真創建;清朝為熟女真當時首領努爾哈赤於1616年創建後金為萌芽,皇太極於1636年定國號清。 《金史·世紀》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車骨部,曰拂涅部,曰號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稱靺鞨,而七部並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無聞。" 金朝 在11世紀,在西伯利亞北方的土地上生活著從黑水靺鞨遺留下來的通古斯族群的女真族。並在11世紀向契丹人(見遼)稱臣。 女真人的領袖完顏阿骨打在1115年統壹了女真族各個部落,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攻打下了遼國的北方首都上京。然後入侵並占領了漢人宋朝的大部分土地,並建立了齊,楚等傀儡政權。稍後,建立按照漢人的習慣建立叫做金的國家。1126年,金人入侵宋朝,宋朝首都開封淪陷,宋朝退到長江以南繼續進行抵抗,史稱“南宋”。但是,他們的軍隊經常對峙於淮河壹帶。 女真人用家鄉anchuhu河的名字命名他們所建立的金朝(黃金,女真文anchuhu相當於後來的滿洲語 aisin - 金的,黃金),起先,女真人保持著在東北亞(後來的滿洲利亞)森林,苔原,沼澤的狩獵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在都市裏保持著軍隊的生活方式。最後,他們被準許和其它種族通婚。而金朝的統治者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響。 1189年之後,金朝面對於北方的蒙古人和南方的宋朝兩面作戰,蒙古人占領了金人的首都北京,並且在1215年把金國人趕到了開封。1234年,蒙古人摧毀了金朝。 歷史上的政權 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壹女真各部,建立金。 明朝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為"大金",史稱後金。 1644年滿洲(女真)入主中原,建立清朝。為中國最後壹個大壹統王朝。 遼時期 宋元時代,女真族形成和崛起,改變了廣大東北地區的歷史,同時也影響了整個中國的歷史。 宋朝人說女真族“本名朱裏真,番語訛為女真”。可見,朱裏真是漢名。為避遼興宗耶律真的諱,改稱女直,也寫作女質。 女真族壹名,最早出現在7世紀。《金史》是這樣記述女真族的起源的: 女真族的始祖函普,有兄阿古迪弟保活裏。在唐朝貞觀年間,因氏族離散,年逾 60的函普,從高麗舊居出走。他的哥哥信佛,留在了高麗,只有保活裏隨他出來。走到完顏部時,正巧碰上人們互爭財物,械鬥不已,函普出面調停,平息了事態。作為酬謝,完顏部送給了他壹頭青牛。為了在這裏站穩腳跟,他又用這頭青牛作為聘禮,和完顏部的壹個60歲老婦人的女兒結了婚,婚後生了二男壹女,他和他的子女們理所當然地就成了完顏部人。 完顏部居住在鴨綠江上遊及圖們江流域,女真族是由這壹帶的朱裏真人組成的,與采集珍珠的居民有關。 完顏壹詞,是從漢語“蜿蜒”音轉的女真語。依傍綏濱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壹支,如星散壹般分布各地以後,就以蜿蜒河之名來作為姓氏。“蜿蜒”、“完顏”乃是同音異寫。所以,完顏部作為黑水靺鞨壹支,是從蜿蜒河畔輾轉遊徙,遷移至阿什河之濱的。天長日久,女真語“完顏”演變為漢語的“王”。完顏氏,是女真族中的王族。女真族從長白山移居黑龍江中遊,而完顏部就定居在完達山。完達山,相傳是完顏部人女真王到過的地方,主峰在黑龍江中遊北岸的俄國境內。 在遼代,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有七十二部落”,地方數千裏,人口超過10萬戶,散居山谷之間。漸漸地,女真族由分散的氏族部落統壹起來。部是從部落發展來的,族由氏族血緣關系改組而成。不相統壹的部落,發展到“遠近相服”而推舉了“酋領”的部族,酋領必然派出自己家族成員,到那些歸附的部落取代原來首領的職權,於是出現了以氏代姓、統屬其部的新的社會組織形式。 遼代女真族分布範圍較廣:南起鴨綠江、長白山壹帶,北至黑龍江中遊,東抵日本海。居於鹹州(今遼寧開原)東北至束沫江(今第二松花江)之間,以輝發河流域為中心的稱之為“回跋”(回霸);居於松花江以北、寧江州(今吉林夫余石頭城子)東北,直至黑龍江中下遊的稱之為“生女真”;居烏蘇裏江以東而近東海 (日本海)的稱之為“東海女真”。 契丹人對女真族的政策,是實行“分而治之”。他們把強宗大姓騙至遼東半島,編入契丹國籍,稱為“合蘇館”,又作曷蘇館、合蘇袞、是女真語“藩籬”的意思。這些人就是“熟女真”。另壹部分留居粟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寧江州(今吉林扶余縣)之東,這些人就是“生女真”。黑水靺鞨後裔,是生女真的主體。後來建立了金朝的完顏部,就是生女真的壹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後裔。 遼國還特別設了壹些王府,目的在於以女真治女真。 北女真分布在遼河中遊壹帶,遼設北女真國大王府、北女真兵馬司管轄;南女真:分布在遼東半島上,遼設南女真國大王府、南女真湯河司管轄;鴨綠江女真:分布在鴨綠江壹帶,遼設鴨綠江女真大王府管轄;長白山女真部:分布在長白山壹帶,遼設長白山女真大王府管轄;蒲盧毛朵部;分布在海蘭江流域,遼設蒲盧毛朵部大王府管轄。 生女真,部落眾多,居處更為分散。 完顏部,世居安出虎水(阿術滸、安術虎、案出滸),分布在黑龍江哈爾濱東郊阿什河; 溫都部,分布在來流水(今拉林河)以南,匹古敦水(今蜚克圖河)以北地區; 蒲察部,分布在阿什河及伊通縣境內; 斡勒部,分布在阿什河之北; 徒單部,分布在黑龍江木蘭縣布雅密河(今白楊木河)流域; 泥龐古部,分布在黑龍江呼蘭縣境內; 術甲部,世居琶裏郭水,分布在木蘭縣佛特庫河(今黃泥河)流域; 加古部,分布在黑龍江五常縣境內的活龍河流域; 術虎部 (烏虎部),分布在來流水流域; 烏薩紮部,分布在來流水流域; 裴滿部,分布在五常縣境內; 烏林答部,分布在瑚爾哈河(今牡丹江)的支流海浪河(今海蘭河)流域; 唐括部,分布在黑龍江五嶽河附近; 達魯古部,世居洮兒河、嫩江下遊壹帶,分布在吉林前郭縣境內; 紇石烈部,分布在星顯水(今吉林延邊布爾哈圖河)、陶溫水(今湯旺河)、徒籠古水(今多隴烏河)流域; 溫迪痕部,分布在統門水(今圖們江)、胡論水 (今活龍河)、移離閔(今飲馬河)流域; 烏古倫部,鄰近奧屯部、烏塔部; 烏塔部,鄰近烏古倫部; 陀滿部,分布在圖們江附近; 烏延部,分布在蟬舂河(今延邊嘎呀河)、星顯水、阿不塞水流域; 斡準部,分布在蘇濱水(今綏芬河)流域; 職德部,分布在綏芬河流域; 含國部,分布在烏蘇裏江上遊壹帶; 兀勒部,世居在黑龍江和烏蘇裏江合流處的東兀勒河壹帶; 主偎部,分布在紮伊芬河流域; 禿答部,分布在都爾河流域; 鱉古部,分布在布庫河及松花江、黑龍江匯流處; 婆離八部,又稱頗裏八部,分布在黑龍江、烏蘇裏江匯合處的伯力壹帶。 遼代的生女真長期沒有本族文字,通常還是用結繩、刻木之類原始的方法記事。他們既不懂漢文,也不懂契丹文,至多通曉契丹語,僅僅憑記憶往來傳話和充當翻譯。至於成文的天文和歷法就更談不上了,只是憑借世代相傳的經驗來識辨四季和記憶自己的年齡。以“青草幾度”來判斷歲月,草青壹次當作壹年,自然本人也就增長了壹歲。生女真遇疾病,很少用藥醫治。同時,居處地勢的復雜和生產生活的多樣化,煉就了生女真的嫻熟騎術。《說郛》上說他們“騎上下崖如飛,渡江河不用舟楫,俘馬而渡”。農副產品除自用和就地交換外,還遠運到寧江州的榷場上去出售,主要貨物有北珠、人參、生金、松實、白附子、密臘、麻布之類。 生女真習慣於依山谷而居,住木板屋,大門壹律東向。家家產戶燒火炕,用來取暖、抗寒和除濕。他們久居深山,多饒林木,因陶器粗陋,瓷器又難得到,於是盛行使用木器,碟、盆、杓之類生活用具多為木制。女真人喜歡飲酒,愛吃肉菜粥糜,這是由鮮肉和野菜搗成的肉餡泥。他們還采摘芍藥花的嫩芽做成鮮脆佳肴,味脆美,香久留。 生女真地處寒冷地帶,衣裳多用各種皮毛制作,富人以貂鼠、狐貉皮為裘,貧者以牛、馬、豬、羊、貓、犬、魚、蛇之皮為衫。 在婚姻形態上,大體確定了壹夫壹妻制的個體家庭形式,同時存留諸如自尋配偶和搶婚的遺風,還表現為“男下女禮”,就是在女家舉行結婚儀式,鼓勵“入贅”。 而生女真中最強大的完顏部,又分12部,以部為氏。 函普的後人,擔負了統壹女真各部的重任。綏可時期,已定居安出虎水(黑龍江阿什河流域),種植五谷,制造舟車,建築房屋,學會了燒炭和煉鐵。烏古迪時期,史稱“自景祖(烏古迪)以來,兩世四主,誌業相因,卒定離析,壹切治以本部法令”。烏古(辶西)奠定的基礎,為他的後人所繼承和發展。 女真族的強大,引起遼王朝的不安。不僅派重兵防禦,大遼皇帝還年年東巡。遼國每年要向女真族征收貢馬萬匹,契丹貴族強買女真族的北珠、人參、生金、松實、白附子、蜜蠟、麻布,他們還隨意強搶、毆打女真人。 金時期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壹了女真各部,領導當時東北的漢族、渤海族、契丹族、室韋族、鐵驪族、兀惹族人民***同反遼。他生前還和南宋王朝達成協議,南北夾攻遼軍,計劃協助南宋收回燕雲十六州。宋、金間的海上交通也日益頻繁。 阿骨打在繁忙的戰爭年代,仍很註意農業生產,對黑龍江流域的手工業和商業也做了不少努力。他還創制了女真文字。1125年,宋金聯合攻滅遼國。後來,宋、金雙方締約,東以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形成新的南北對峙。金國擁有了北部中國的廣大版圖。 金國采用了宋,遼官制。在地方上,州縣制與猛安謀克制並行。猛安謀克,是女真族在氏族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組織。 金國有19路總管府,分掌各路兵馬和居民。東北地區分屬北京路、上京路、東京路。北京路以今遼寧寧城縣為中心,領遼西地區和吉林北部。上京路以今黑龍江阿城縣為中心,領吉林北部、中部及長春、黑龍江。東京路以今遼寧遼陽市為中心,管轄遼東廣闊地帶。 女真族在奪取了遼國政權以後,強令中原人口搬遷到黑龍江流域。人來多了以後,農業生產技術有所發展,如松花江畔的肇州、冷山壹帶,不僅種植五谷和蔬菜,還從外地移植回鶻豆、西瓜、紅芍藥、桃樹、李樹。 金兵從中原大肆擄掠木匠、造船匠,來自中原的工匠廣泛運用中原建築的工藝流程和風格。開礦、冶煉也有了較高的技術水平。礦洞、冶鐵爐、金銀制品、陶瓷燒制、鐵制農具的生產技術都超過遼代,但與中原的質量還有不及。如鑄銅以銅鏡居多,工藝壹般雖較粗糙,不過也有像在黑龍江阿城縣出土的雙龍紋銅鏡這樣的精品。 金國自鑄銅錢,包括“正隆通寶”,“大定通寶”、“泰和重寶”,還發行了叫“小鈔”、“交鈔”的紙幣。商業貿易以國家專營為主,以鹽為大宗。只有壹些金、銀首飾的經營,歸私人商家經營。金、銀器上的“上京翟家記”字款,說明上京的翟家是自產自銷的私人銀號。 女真族有本民族的語言,還有本民族的文字。女真文字最早是由壹個叫完顏希尹創制的,他仿照漢字楷書,參照契丹文而創制了女真大字。後來,又頒行壹種女真小字,是仿照契丹字和漢字的偏旁創制而成,流傳至今的女真文已經不多,吉林扶余縣石碑崴子屯有壹通碑,叫《大金得勝陀頌碑》,是目前最為珍貴的女真文實物。女真文字壹直沿用到明代,凡是在女真族地區任職的文武官員,晉京朝見的奏疏、表章,壹律要用女真文字書寫。 金國建國之初,女真族的文化還很落後。侵略中原後,搶劫到大批漢族圖書,壹批漢族文人前來歸附,使女真文化發展起來。女真貴族自幼學習漢族語文和各種文化知識,朝廷還采用駢體文寫詔諭和奏章。唐、宋詩詞,也是金國宮廷文學的主要形式。女真貴族完顏躊,能詩善畫,他在《思歸詩》中有“新詩淡似鵝黃酒,歸思濃如鴨綠江”這樣頗為風趣的詩句。 金國女真族的歌舞音樂也受中原影響,常用樂器有的簫、琵琶、笙、鼓之類。宮廷樂工、歌女也能表演柳永的《望海潮》壹類的樂曲。 女真族信奉珊蠻教。珊蠻,即薩滿。在女真語中,把巫婆叫珊蠻。所以,珊蠻教實際是壹種巫術。重要的是,後來的滿洲人也信奉珊蠻教。金國女真人也接受了佛教和道教,於是各地出現了許多佛寺和佛塔。 1234年,在蒙古人的有力打擊下,盛極壹時的金國土崩瓦解。先前徙居中原、華北和遼東的女真族迅速被同化。而那些留居在故地的女真族,壹夜之間作鳥獸散,重又分散為眾多的部落,接受來自元朝新政權的統治。 在元代,松花江和黑龍江下遊,稱之為混同江,元朝在這裏設立桃溫、胡裏改、斡朵憐、脫斡鄰、荸苦江5個萬戶府;又在黑龍江口特林地方設東征元帥府,在烏蘇裏江流域設阿速古千戶所,在濱海地區設鯨海千戶所,在黑龍江下遊設兀者野人、乞列迷萬戶府。壹般情況是,萬戶府下有千戶所,千戶所下又有百戶所。這些女真部落,“各仍舊俗,無市並城郭,逐水草為居,以射獵為業”。 永樂元年(1403),明朝皇帝朱棣派人到黑龍江、烏蘇裏江流域招撫女真族。女真,原作“朱裏真”,又作“朱裏扯特”、“主兒徹惕”、“主兒扯惕”、“拙爾察歹”,滿語稱之為“珠申”、“諸申”。 明時期 明朝女真族的分化和重組 明朝先後設遼東都司25衛,奴兒幹部司384衛,統轄整個東北地區。女真族分布在松花江以東,黑龍江下遊以西,瀕臨日本海,南界朝鮮半島的廣大地區。明初,依照分布區域,把女真族劃作三大集團,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建州女真,以原渤海國建州為部名,分布在長白山、牡丹江、綏芬河之間,以今吉林琿舂縣、黑龍江寧安縣為聚居地。 建州女真,原為居住在黑龍江三姓(今依蘭)的火兒阿部。明初,火兒阿部酋長阿哈出,賜名李思誠,任建州衛指揮。永樂八年(1410),阿哈出死後,他的兒子釋家奴,賜名李顯忠,世襲父職。宣德年間,阿哈出之孫李滿住,率部從三姓遷至寧古塔,又遷至婆豬江(今渾江)壹帶。正統初,因受海西女真、朝鮮的侵擾,又遷到蘇子河上遊的竈突山(今遼寧新賓縣呼蘭哈達)附近。建州女真另壹支,為居住在三姓附近的斡朵裏部,酋長為猛哥帖木耳(孟特穆),永樂八年,因野人女真侵擾而南遷,幾經轉遷,於正統初重新集結於渾河流域。 正統七年(1442),明朝設建州左衛、建州右衛,與建州衛合稱“建州三衛”。萬歷年間,明朝先後封努爾哈赤為都督僉事、龍虎將軍。1583-1593年,努爾哈赤起兵後11年,以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為中心,逐漸統壹了女真各部。1599-1616年,又相繼統壹扈倫四部。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大金”,以赫圖阿拉為興京,史稱後金。 海西女真,沿用元代地名,因居地在東海之西而得名,分布在松花江下遊的吉林扶余縣至黑龍江阿城縣壹帶。 海西之名,始見於元代,泛指海西諸衛的女真人。海西女真有哈達、輝發、烏拉、葉赫四部,又有山夷、江夷之分。山夷依山作窟,即熟女真完顏種;江夷居黑龍江,即生女真。哈達、葉赫屬山夷,而輝發、烏拉則屬江夷。後遷至呼蘭河流域,呼蘭與呼倫(扈倫)為音轉,又稱呼倫四部。17世紀初,為努爾哈赤所吞並。 野人女真,同樣是沿襲元代舊名,是女真中比較落後的壹部分,故冠以“野人”之稱,分布在黑龍江中下遊兩岸及烏蘇裏江以東。 野人女真,又稱東海女真、東海窩集部,分為薩哈連、呼爾哈、瓦爾喀、庫爾喀四部。而呼爾哈部,是建州女真的老家所在。後來,留居原地的仍為呼爾哈部,而遷走的就是建州女真。 明代女真族是重新組合的民族。建州衛、毛憐衛的女真族,多是渤海族遺民,從事農耕定居生活,種谷紡線,飲食服用,與漢族沒有多大區別。海西女真人,多是金代完顏部後裔,同樣也從事耕稼,他們倚山作寨,親屬聚居在壹起。野人女真,又稱女真野人,是女真族同赫哲族、鄂倫春族融合而成的壹支,風俗與海西女真相同,所不同的是,“不事耕稼,惟以捕獵為生”。 滿族的形成 滿族始稱滿洲,後有新(滿語“伊徹”)舊(滿語“弗”)滿洲之分,實際上包含東北幾乎所有的少數民族。 正統七年(1442),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在明朝統治下形成壹個強大的部落。“建州三衛”的出現,標誌了滿族主體部分的形成。在女真族的旗幟下,不止是女真各部,還有赫哲族、鄂倫春族、錫伯族的先民們,也采用了女真族的名號。15-17世紀,滿族已成為壹個新的***同體。所以,滿洲之為族稱,是以建州、海西女真為主體,同時又包括了大部分野人女真,當地的漢族、蒙古族和別的民族,也是構成滿族的重要因素。 肅慎作為滿族的最早先民,盡管史書上語焉不詳,但考古發掘資料卻提供了有說服力的物證。肅慎及其後裔,既有關聯又不能等同,不應該把肅慎以下的邑婁、勿吉、靺鞨、女真各族的形成發展過程,當為滿族本身的形成發展過程。可又不能把肅慎以下,直至明代女真人的世代相承關系,與滿族的形成割裂開來。滿族真正以壹個民族出現,只能說在明代末期的17世紀之初,這時已從女真人中間形成了壹個新的民族***同體。滿族的歷史,起源於明代女真的分化和重新組合。 女真族本來是散居於東北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壹帶的遊牧民族,古為蕭鎮氏,隋唐時稱為靺鞨,分為七部,五代時改稱為女真。宋時又分為生女真和熟女真兩部,熟女真受遼國統治,生女真卻散居東北,不受遼管。北宋末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統壹女真各部,改國號為金,是為金太祖,並起兵反遼,又與宋合作,把遼消滅,稱霸北方。後金兵南下侵宋,首都汴京淪陷,宋室南遷繼續抵抗。後來,金國不斷地向南宋作出侵略、敲詐等行為,更多次侵略南宋。但後來金國開始衰落,被漠北的蒙古人反叛。 蒙古本臣服於金,而金國壹直以分化的策略,煽動草原上各部互相攻伐,加上以減丁政策,對他們三年屠殺壹次。終於,蒙古在成吉思汗領導下崛起,並聯宋伐金,終至滅亡。 金國滅亡後,女真人仍是散居於東北。明初在東北設了三個衛所,分為建州、海西、野人,建州到了努爾哈赤時強大,他吞並了女真各部,復用國號為金,是為後金,後又把女真族改名為滿洲族,並起兵叛亂攻明,死後其子皇太極繼位,改國號清,是為清太宗。皇太極先假意與袁崇煥和談,稱機攻伐朝鮮。其後南侵,不久太宗崩,世祖福臨幼年繼位,由王叔多爾袞攝政。此時,大明由於天災多發,民變四起,終被李自成所滅。1644年,吳三桂與李自成的農民軍激戰於山海關。吳三桂以“材帛”、“割地”為條件向後金求援,多爾袞率後金軍入關參戰,滿洲人正式侵入中原。 不久,世祖崩。聖祖玄燁繼位,開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但到了乾隆晚年,盛世開始轉下。道光年間爆發鴉片戰爭,接著被列強侵害,加上內亂,滿人的統治動搖,漢人乘勢擡頭。鹹豐皇、光緒皇等先後圖強,可惜都失敗。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滿清政府被推翻。 滿州族到了今天仍生活於中國東北壹帶。 明初到明中葉,東北廣大地區的女真人分為建州、 海西、東海(野人)三部。最初,建州女真分布於今牡 丹江、綏芬河及長白山壹帶;海西女真分布於今松花江 流域;東海女真則散居在黑龍江及庫頁島壹帶。自明初 至明中葉,在女真住地設置衛、所,逐漸增加,多達384 個衛、所,總屬奴兒幹都司名下。衛、所的長官如都督、 指揮使、同知、僉事、千戶長、百戶長等,均以女真酋 長擔任。明廷給予印信,允許定期赴京朝貢。並先後於 廣寧、 開源、撫順、清河、□陽、 寬甸等處開設馬市, 進行貿易。此類衛所稱為羈縻衛所,故仍受遼東都指揮 使司節制。海西女真人亦失哈(亦信),為明廷內官,在 明永樂九年(1411)至宣德八年(1433)的20余年中,屢受 朝命出使奴兒幹(黑龍江下遊地區),並於永樂十壹年 (1413)和宣德八年興建和重建永寧寺於奴兒幹都司所在 地(黑龍江口附近亨滾河來匯處特林地方古城),兩次 皆立碑於寺前,前者額題《永寧寺記》,後者額題《重 建永寧寺記》,詳細記載奴兒幹都司及永寧寺建立經過 與亦失哈屢次出使情形。碑上刻有漢、女真、蒙古、藏 4種文字,題名均由亦失哈領銜居首,以下數十人,有漢、 女真、蒙古等多種民族成分,為明朝東北部疆域及女真 各部臣屬明朝的歷史見證。 明代女真各部中,建州女真為元胡裏改、斡脫憐二 萬戶的部民,酋長阿哈出、猛哥帖木兒於明初來歸,先 後建立三衛(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設指揮 使,統轄其眾。海西各衛所後來發展為葉赫、輝發、哈 達、烏拉四部。因受東海女真的襲擾,建州、海西二部 相繼輾轉南移,嘉靖年間(1522~1566),建州女真定屬 於今撫順以東蘇子河壹帶;海西四部則散處於今開原以 北輝發河流域。建州、海西二部生產力發展較快,農耕 技術相對提高,已普遍使用鐵器和牛耕,迅速由采集狩 獵經濟轉向農業經濟,進入奴隸制發展階段。各部部長 稱貝勒、貝子,擁有大批奴仆(阿哈),成為奴隸主(額 真),平民則稱為伊爾根。永寧寺碑 明成祖經營奴兒幹設立衛所的記事碑,背面 有女真文,為女真文字資料中的珍品 明萬歷十壹年(1583),女真人的傑出首領、猛哥帖 木兒的六世孫努爾哈赤起兵,統壹了建州各部,萬歷十七年(1589),明廷授予努爾哈赤都督僉事,尋升左都督, 後加授龍虎將軍。努爾哈赤相繼兼並海西四部,征服東 海女真,統壹了分散在東北地區的女真各部。在統壹過 程中,努爾哈赤將女真人原有的狩獵生產組織形式“牛 錄” 加以增定完善, 創建了軍政合壹的社會組織“八 旗”。天命元年(1616)努爾哈赤稱大□,沿用“金”為 國號,史稱後金。關於後金建國前及後金時期的社會性 質,目前史學界各家說法頗有差異,討論正在深入發展。 天命十壹年(1626)努爾哈赤死,其第八子皇太極繼大汗位,於天聰九年(1635)改“諸申”(女真另壹譯寫形式) 為“滿洲”,從此滿洲代替女真為族名,而其余女真各 部亦各以赫哲(赫真)、鄂倫春、鄂溫克等族名通行,女真壹名在清代逐漸消失。皇太極於天聰十年(1636)改國名為清,為中國歷史上最後壹個封建王朝。
至於妳說的每個人身上是否印記,經我不全面的考證,應該是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