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曹操曾被封為魏王,而之後其子曹丕又建立了魏國,曹操被追謚為魏武帝.其實這是壹樣的道理.封建社會有諸侯分封領地的習慣.
所以在好多朝代被其諸侯國滅亡後,新的國家總是被冠上其原先諸侯領地的名.如,商湯的周,戰國的秦,三國的魏,隋朝的唐,明代的清(這是滿清少數民族,並非諸侯).這些推翻了舊王朝而建立新王朝的統治者都以自己原先諸侯(或民族)的名字來命名自己的國家的.
朝代是李淵建的,李淵封過唐國公,稱唐名正言順。李世民只是從父親手中繼承了下來,雖然天下是李世民打的,但他並沒推翻父親,李淵還是稱高祖,當然朝代還是只能叫“唐”
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壹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指的是產生於唐代以前並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壹種詩歌體裁。其特點是格律限制不太嚴格。
古體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壹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壹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壹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采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體詩仍以五言、七言為代表。
中國古代詩歌體式繁多,在古詩的分類和叫法上也眾說紛紜。尤其是對於樂府、古風、歌行體三類詩,更易混淆。因為,從形式上看,樂府體與古風都是五言體,七言古詩與歌行體都是七言體,很難區分。但是,從古代以來,人們比較壹致地承認它們在表達內容、手法、風格特色的區別,對它們有約定俗成的稱呼。
人教版八年級(下)在《詩五首》的"研討與練習"第二題中說:"《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都是'歌行體'詩,形式自由,語言流利,格調奔放。請從句式、敘事、抒情等方面說說這兩首詩的異同。"又九年級(上)知識短文《怎樣讀書》中說:"杜甫的《石壕吏》格律較寬,叫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