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陸遊書憤優秀教案設計範文

陸遊書憤優秀教案設計範文

陸遊《書憤》教案設計

 壹、教學目的

 1.用以意逆誌、知人論世的 方法 分析詩人情感。

 2.通過對藝術手法的分析,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陸遊的愛國精神。

 2.白描、對比等手法的運用。

 三、教學步驟:

 教學過程

 壹、導入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每壹個愛國人士的情懷,幾乎他的每壹首詩歌都洋溢著強烈的愛國激情,下面讓我們從他的《書憤》中壹起感悟。

 二、作者介紹

 陸遊,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渴望恢復國家統壹的愛國熱情。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主要詩作《遊山西村》、《劍門道中遇微雨》、《書憤》、《臨安春雨初霽》、《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其二)、《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沈園二首》、《示兒》等。

 三、背景介紹:

 陸遊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遊主張抗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壹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

 這首有名的七律作於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時陸遊已61歲,在山陰閑居了6年,?掃胡塵?靖國難?的誌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壯誌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書:書寫;憤:悲憤。這首詩是陸遊壹生感情經歷的藝術概括。

 此詩作於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遊退居於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壹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四、詩歌鑒賞

 1.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朗讀並背誦

 2.師問:陸遊詩作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事?。本詩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個特點,寫出來試加以分析。

 生答:?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最能體現這個特點。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兩次勝利的戰鬥:瓜州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衛自己國土的偉大力量,也使詩人的恢復之誌具體化,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鬥恢復失地的強烈願望。

 師問:此聯既是敘事,也是寫景。妳能說出它在寫景上的特點嗎?妳還能舉出壹例運用了此種手法的 其它 詩句嗎?

 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戰爭圖畫,將詩人的恢復之誌具體化。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3.師問: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

 生答:義憤。首聯寫詩人早年激於金兵南侵,立誌收復失地。頷聯追述25年前的兩次抗金勝仗。憤中有豪言壯誌,有民族大義。

 生答:悲憤。頸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由於投降派的誤國,國家依然蒙受大難,詩人壯誌未酬,卻年事已高。這壹聯的抒情沈痛、感傷。

 生答:悲愴中抱有期待。尾聯?出師壹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誌。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誌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並不絕望,其中還蘊藉著豪壯的感情。

 4.師問:為抒發詩人的悲憤,詩歌多處用到對比,試分析?

 明確:這首詩對比手法的運用成功,富有表現力,如昔年之壯舉與今日之衰頹,?塞上長城?之理想與?世事多艱?之現實,諸葛亮之積極進取與南宋統治者之茍且偷安等對比。

 五、 總結

 壹心報國的英雄卻壯誌難酬,空度歲月,詩人個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運的縮影。愛國的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陸遊繼承了這種傳統,並把它高揚到前無古人的高度,愛國主題不但貫穿了他長達60年的創作歷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個生命,成為陸詩的精華的靈魂。清末梁啟超說:?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壹放翁!?

 八、作業

 1.背誦詩歌。

 2.搜集古今憂國憂民詩人的材料,寫壹篇評論性 文章 。

陸遊《書憤》教學 反思

 中國古典詩詞無論在思想上或藝術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些表現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對學生產生著深刻的思想啟迪和道德熏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優美的妙詩佳詞,在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 文化 藝術修養方面,起著潛移默化、搖情移性的影響。

 在平時古詩詞的授課中,我比較註重著眼壹首,延引其它。古典詩詞中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反主題的詩詞,可以互為參照加深理解。有專家說,語文課本上已有的知識是學生看得懂習得透的,妳要教給學生更多未知的東西,這樣才能?粘?住學生。而壹個教師自身知識面的豐富,在古典詩詞方面的豐富積累,對學生無疑有著良好的帶動作用,它是壹種無言的示範。在整個 語文學習 的過程中,閱讀古典詩詞最能讓學生習得語感,形成對語言文字敏銳準確的感受能力和領悟能力。此外,詩詞鑒賞方法的及時總結,趁熱打鐵,亦可讓學生掌握壹定的技巧,從而收到觸類旁通、舉壹反三之效。但這壹切都以盡可能多的積累為前提,如果沒有壹定的詩詞積累,方法技巧只能是空中樓閣。

 古語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屈指算來,與寧老師處在同壹備課組已有五載。至今我雖毫無起色,但奮起向學的激情與日俱增。聽寧老師的課已數不勝數,每每聽後,都感奮不已,躬身反省,自愧弗如。此種情愫輪回而生,幾次想把心中的感悟訴諸筆端,終因慵懶輟而未成。今天壹吐為快,偏頗之處,願能與各位***勉。

 課後的評課活動,與會的老師感慨寧老師課的最大亮點為:大氣磅礴,從容不紊,極富文化底蘊。

 陸遊的《書憤》,廖廖56個字,執教者卻把這首小詞經營得豐腴裊娜,形散神聚。在於她能緊扣文本,緣本生發,知人論世。由作者而旁及嶽飛,由嶽飛而串聯到稼軒居士,繼而壹統為整個南宋時代抗金愛國之士的***同憤懣,再壹氣呵成到孔明,至文天祥,壹同釋放出?請纓無路?,?壯誌難酬?的悲愴,噴發出?北定中原?,?收復失地?的激昂。學生對豪放詞派的風格的會悟壹步到位,銘心刻骨。而情境相通的瞬間,宋詞會跨越千年的門檻,飛奔而來,叩響學生心的弦索。分析品評中,師生妳應我和,默契相通。老師的蜻蜓點水,學生的群體***鳴,詩詞薈萃,可謂水到渠成,珠聯璧合。如詞中?中原北望氣如山?的?氣?,到底是?憤氣如山?,還是?豪氣如山?,老師先放手讓學生暢說欲言,要求學生找佐證,自圓其說,讓學生見仁見智。之後老師回收視線,聚焦語境,由繁富而變得綽約,由嚴密而變得疏朗,這樣順水輕推,直抵彼岸。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

 詞中作者以筆抗世,以詞喚天,因愛國憫民而生怨,其椎心蝕骨之?憤?的內容有四,但究其根源何在?作者的?憂憤?之中還包蘊哪些復雜之情(?憤?中含?恨?、含?悲?;因?憤?生?涼?、生?嘆?),教師步步為營,層層設疑。回眸這其中教師的插言、碎語,雖不屬主體,卻能引燃壹堆篝火。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匠心獨運。這無不需要老師紮實的業務功底,良好的知識結構,以內養外,最終外顯為壹個人的幹煉與睿智。

 流行的東西大多是速朽的,它若要具有生命力,就要靠壹定的文化底蘊。站在文化的平臺上教語文,語言文字才是生動的,也才能使學生得到祖國優秀文化的滋養。

 課堂協奏曲中,聽者在老師的引領下,漫步在掛滿宋朝天空的宋詞。感受到宋詞是壹個軟弱的王朝在頻繁戰亂的歷史中集體感傷的匯合。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在這悲憫、淒美的平仄格律中,聽者憂傷著作者抽絲剝繭的優傷,***鳴著作者浪盡淘沙的情腸,盡享著這苦難時代的靈魂絕唱。此時,教師總攬,發出逸懷浩氣的?江海寄余生?,?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的慨嘆。老師這詩化的點評,頓挫有致的吟誦,旁征博引的辭章,文史交融的 典故 ,娓娓道來,讓人充盈且為之快慰,讓聽者不得不為之嘆服。我想課中彌漫的濃郁的文化氣息,湧動的蒼勁的人文精神,應是她平時廣博涉獵,審慎的教學反思的壹種再現,面對寧老師亦秀亦豪之筆下的洋洋灑灑的幾萬字的教學心得及人生感悟,我眼前浮現的是壹片波光光粼粼的思想之海。那靈光與深邃,源於她不斷接受知識溪流的浸潤、思想陽光的沐浴及智慧晨輝的點染。

 這樣的教學,需要教師純真的情感與創造,更需教師埋首於自己的追求,恭敬和質樸所從事的職業。

書憤原文及翻譯

 《書憤》

 作者:陸遊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壹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註釋

 書憤:抒發義憤。書:寫。

 早歲:早年,年輕時。

 氣如山:指收復失地的豪情壯誌有如山嶽。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是追述25年前的兩次抗金勝仗。宋高宗紹興三十壹年(1161)冬金主完顏亮率大軍南下,企圖從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軍擊退。第二年,宋將吳璘從西北前線出擊,收復了大散關。樓船,高大的戰船。瓜州,在今江蘇邗江南大運河入長江處,為江防要地。鐵馬,配有鐵甲的戰馬。大散關,在今陜西寶雞西南,是軍事重地。

 塞上長城:南朝宋時名將檀道濟。?塞上長城?是用南朝宋文帝冤殺大將檀道濟,檀在死前怒斥?乃壞汝萬裏長城?的典故。這裏作者用作自比,現比喻收邊禦敵的將領。

 出師壹表:指諸葛亮在蜀漢建興五年(227)三月出兵伐魏前所作《出師表》。

 衰(shuāi)鬢:蒼老的鬢發。

 空自許:白白地自許

 名世:名傳後世

 堪:能夠。

 伯仲間:意為可以相提並論。伯仲,原是兄弟長幼的次序,引申為不相上下。這是作者贊頌諸葛亮。

 譯文

 年輕時就立誌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雪夜裏飛奔著樓船戰艦。

 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裏長城,立壯誌為祖國掃除邊患。

 到如今垂垂老鬢發如霜,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

 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猜妳喜歡:

1. 《出師表》壹等獎教學設計

2. 繁盛壹時的隋朝教學設計

3. 陸遊書憤優秀教案設計

4. 陸遊 書憤五首?其二

5. 書憤教案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