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註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聖笑矣”。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
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聖人”)壹人手裏,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同時,選拔壹批經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韓非子·顯學》)。韓非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壹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壹中國後采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秦國在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山東齊、楚、燕、趙、魏、韓這六個大國。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比山東各國晚了很久。
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廢井田、開阡陌”。最能反映時代特征。
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壹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壹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壹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壹度出現了壹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裏”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壹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壹年(西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沈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蔔居》、《漁父》等篇是否為屈原所作,學術界尚有爭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壹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壹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壹組祭神樂歌,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鬥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鬥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誌獻身祖國的決心。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壹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誌。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壹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誌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壹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壹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壹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壹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誌》載,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壹,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孔子、孟子生活在動亂的春秋戰國時期。其特點可概括為亂、變、活三個字。形成原因:亂:(1)社會轉型:“封邦建國制”轉變為“中央集權制” (2)國家由分裂走向統壹:促進民族融合、爭霸戰爭頻繁 (3)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各國改革是地主階級改革 (4)新的階級產生(地主、自耕農):井田制瓦解和獎勵耕戰政策。 變:(1)農業生產發展;鐵制農具和犁耕技術的使用:大量開墾荒地 (2)私人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農業發展的推動 (3)列國間戰爭:目的是攻城略地 活:百家爭鳴:“士”的思想活躍:掌握壹定文化知識的“士”對變革的態度不同,思考方向各異,為治理社會、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主要的學派是儒家、法家、道家等
李冰生活在
戰國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56年至251年,被秦昭王任命
為蜀郡守。據晉代文學家常瑤《華陽國誌·蜀誌》記載,他
曾征發民工在蛻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其中,員為著
名的就是都江堰。李冰和都江堰被寫進了所有的歷史教
科書,還有人根據李冰的事跡拍攝了電影《水神》。奇怪的
是,在今天的四川都江堰市,存有壹座二王廟,所謂“二
王”,就是李冰和他的兒子。明明是真人,為什麽卻鉑老百
姓當作神抵來供奉呢?尤其是他的兒子李二郎,又稱二郎
神,就是神話故事當中那個有著三只眼睛的威武天神。
古書上沒有記載李冰生平,那是因為秦始皇搞坑儒焚書和 秦漢時戰爭的毀壞,檔案文書損壞太多的緣故。關於都江堰建造 時間古今歷史上雖有許多爭論,但大多數學者壹致認為是在公元 前256年。
李冰是—個愛民的地方官,也是壹個傑出的科技專家。他在四川任職期中,不僅創建了造福萬世的都江堰,還建了許多有益於民的工程。除了修建都江堰外,他還在成都市建了七座橋,修石犀溪,在祟慶縣修建文井江,在廣部鑿鹽井,在樂山三江江流處治理河道,在宜賓治理水道,在什邡縣疏通洛水河道,引水灌溉。他的功績,可以說是“澤被千秋”,萬古不朽,其科學價值和巨大的經濟效益,在人類史上至今仍是屈指可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