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在柳州的詩詞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嶺樹重遮千裏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壹鄉。
《登柳州峨山》
荒山秋日午,獨上意悠悠。
如何望鄉處,西北是融州。
《種柳戲題》
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
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陰當覆地,聳幹會參天。
好作思人樹,慚無惠化傳。
《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宦情羈思***淒淒,春半如秋意轉迷。
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
《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
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
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
《柳州寄京中親故》
林邑山連瘴海秋,牂牁水向郡前流。
勞君遠問龍城地,正北三千到錦州。
《酬曹侍禦過象縣見寄》
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
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放鷓鴣詞》
楚越有鳥甘且腴,嘲嘲自名為鷓鴣。
徇媒得食不復慮,機械潛發罹罝罘。
羽毛摧折觸籠籞,煙火煽赫驚庖廚。
鼎前芍藥調五味,膳夫攘腕左右視。
齊王不忍觳觫牛,簡子亦放邯鄲鳩。
二子得意猶念此,況我萬裏為孤囚。
破籠展翅當遠去,同類相呼莫相顧。
《柳州峒氓》
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
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圩人。
鵝毛禦臘縫山蹋罽( ji ,毛制氈),雞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問重譯,欲投章甫作文身。
《柳州城西北隅種甘樹》
手種黃甘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
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別舍弟宗壹》:
寥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壹身去國六千裏,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2. 描寫柳州的詩句有哪些1、《柳州峒氓》唐代:柳宗元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
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鵝毛禦臘縫山罽,雞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問重譯,欲投章甫作文身。譯文:柳州城南連接著四通八達的渡口,峒人服飾不同言語不通無法親近。
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葉裹著鹽巴,趕集來的人用綠色荷葉包著食品。用鵝毛裝填被褥抵禦冬寒,以雞骨占蔔年景祭拜水神。
為判決案件要靠翻譯發愁,真想脫掉官府當紋身峒人。2、《登柳州峨山》唐代:柳宗元荒山秋日午,獨上意悠悠。
如何望鄉處,西北是融州。譯文:壹個秋天的中午我登上了荒山,獨自壹人形影孤單意亂心煩。
無可奈何望不到故鄉的蹤影,西北方向盡是融州的高大山巒。3、《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唐代:柳宗元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嶺樹重遮千裏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壹鄉。譯文:從城上高樓遠眺空曠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湧了出來。
急風胡亂地掀動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長滿薜荔的墻上。山上的樹重重遮住了遠望的視線,江流曲折就像九轉的回腸。
我們壹起來到百越這個少數民族地區,雖然處於壹地音書卻阻滯難通。4、《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唐代:柳宗元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
譯文:我親自種植黃柑二百株,春天到來時枝葉青翠,城西北隅壹派碧綠。我像屈原壹樣喜愛這天生的美樹,不學李衡那樣把柑樹當作木奴來謀利。
多少年才能聞到那像噴雪般白色的花香?又是誰來摘下那像垂珠般的果實呢?如果讓我等到柑樹成林的那壹天,它的美味還能夠讓我這個老叟滋養受益。5、《範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宋代:梅堯臣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
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其狀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猶吳蛙。庖煎茍失所,入喉為鏌鋣。
若此喪軀體,何須資齒牙?持問南方人,黨護復矜誇。皆言美無度,誰謂死如麻!我語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來潮陽,始憚飧籠蛇。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蝦蟆。
二物雖可憎,性命無舛差。斯味曾不比,中藏禍無涯。
甚美惡亦稱,此言誠可嘉。譯文:春天,水邊的小洲生出了嫩嫩的荻芽,岸上的楊柳吐絮,滿天飛花。
河豚魚在這時候上市,價格昂貴,超過了所有的魚蝦。河豚的樣子已足以讓人覺得奇怪,毒性也沒什麽食物能比上它。
鼓動的大腹好像壹頭大豬,突出雙眼,又如同吳地鼓腹的青蛙。燒煮如果不慎重不得法,吃下去馬上喪命,就像遭到利劍的宰殺。
像這樣給人生命帶來傷害的食物,人們又為什麽要去吃它?我把這問題請教南方人,他們卻對河豚贊不絕口,誇了又誇。都說這魚實在是味道鮮美,閉口不談毒死的人多如麻。
我沒辦法駁倒他們,反復思想,空自嗟訝。韓愈來到潮陽,開始時也怕吃蛇。
柳宗元到了柳州,沒多久就坦然地吃起了蝦蟆。蛇和蝦蟆形狀雖然古怪,令人厭惡,但對人的性命沒什麽妨害,不用擔驚受怕。
河豚魚的味道雖然超過它們,但隱藏的禍患無邊無涯。太美的東西壹定也很惡,古人這句話可講的壹點也不差。
3. 贊揚柳州的詩詞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墻。 嶺樹重遮千裏目, 江流曲似九回腸。 ***來百粵文身地, 猶自音書滯壹鄉!
這是首抒情詩。賦中有比,象中含興,展現了壹幅情景交融的動人圖畫,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態和情懷,也依稀可見。這情懷,是特定的政治鬥爭環境所觸發的。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適死,太子李誦(順宗)即位,改元永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於保守勢力的反撲,僅五個月,“永貞革新”就遭到殘酷鎮壓。王叔文、王伾被貶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員柳宗元、劉禹錫等八人分別謫降為遠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二王八司馬”事件。直到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與韓泰、韓曄、陳諫、劉禹錫等五人才奉詔進京。但當他們趕到長安時,朝廷又改變主意,竟把他們分別貶到更荒遠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連州為刺史。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時寫的。
全詩先從“登柳州城樓”寫起。首句“城上高樓”,於“樓”前著壹“高”字,立身愈高,所見愈遠。作者長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卻急不可耐地登上高處,為的是要遙望戰友們的貶所,抒發難於明言的積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說城上高樓與大荒相接,乃樓上人眼中所見。於是感物起興,“海天愁思正茫茫”壹句,即由此噴湧而出,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遼闊而荒涼的空間,望到極處,海天相連。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於遼闊無邊的空間了。這麽遼闊的境界和這麽深廣的情意,作者卻似乎毫不費力地寫入了這第壹聯,攝詩題之魂,並為以下的逐層抒寫展開了宏大的畫卷。
第二聯“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寫的是近處所見。惟其是近景,見得真切,故寫得細致。就描繪風急雨驟的景象而言,這是“賦”筆,而賦中又兼有比興。屈原《離騷》有雲:“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又雲:“擥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這裏,芙蓉與薜荔,正象征著人格的美好與芳潔。登城樓而望近處,從所見者中特意拈出芙蓉與薜荔,顯然是它們在暴風雨中的情狀使詩人心靈顫悸。風而曰驚,雨而曰密,飐而曰亂,侵而曰斜,足見對客觀事物又投射了詩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礙於風,而驚風仍要亂飐;薜荔覆墻,雨本難侵,而密雨偏要斜侵。這怎能不使詩人產生聯想,愁思彌漫呢!在這裏,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賦中之比興,有如水中著鹽,不見痕跡。
第三聯寫遠景。由近景過渡到遠景的契機乃是近景所觸發的聯想。自己目前是處於這樣的情境之中,好友們的處境又是如何呢?於是心馳遠方,目光也隨之移向漳、汀、封、連四州。“嶺樹”、“江流”兩句,同寫遙望,卻壹仰壹俯,視野各異。仰觀則重嶺密林、遮斷千裏之目;俯察則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腸。景中寓情,愁思無限。從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腸”對“嶺樹重遮千裏目”,銖兩悉稱,屬於“工對”的範圍。而從意義上看,上實下虛,前因後果,以駢偶之辭運單行之氣,又具有“流水對”的優點。
尾聯從前聯生發而來,除表現關懷好友處境望而不見的惆悵之外,還有更深壹層的意思:望而不見,自然想到互訪或互通音問;而望陸路,則山嶺重疊,望水路,則江流紆曲,不要說互訪不易,即互通音問,也十分困難。這就很自然地要歸結到“音書滯壹鄉”。然而就這樣結束,文情較淺,文氣較直。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先用“***來百粵文身地”壹墊,再用“猶自”壹轉,才歸結到“音書滯壹鄉”,便收到了沈郁頓挫的藝術效果。而“***來”壹句,既與首句中的“大荒”照應,又統攝題中的“柳州”與“漳、汀、封、連四州”。壹同被貶謫於大荒之地,已經夠痛心了,還彼此隔離,連音書都無法送到!讀詩至此,余韻裊裊,余味無窮,而題中的“寄”字之神,也於此曲曲傳出。可見詩人用筆之妙。
4. 柳宗元與柳州詩詞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代宗大歷八年(773年)出生於京城長安,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於柳州。
壹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東或柳柳州。
柳家與薛、裴兩家被並稱為“河東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
入唐後,柳家與李氏皇族關系密切,只高宗壹朝,柳家同時居官尚書省的就達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間,柳家屢受武則天的打擊迫害。
到柳宗元出生時,其家族已衰落,從皇親國戚的特權地位跌入壹般官僚地主階層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縣令壹類小官。
其父柳鎮,官秩壹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說,柳氏到他這壹代,已經“五、六從以來,無為朝士者”。
安史之亂,使柳家又受到壹次巨大沖擊。戰亂中,柳鎮送母親入王屋山避難,自己攜著壹家匯入逃亡人流,逃到吳地。
在南方,壹度生計艱難,有時竟薪米無著。柳宗元的母親為了供養子女,常常自己挨餓。
柳宗元正出生於“安史之亂”後,他的幼年便是在窮困艱難中度過的。柳宗元九歲時,又壹次大規模的割據戰爭--建中之亂爆發,使柳宗元壹家再壹次飽嘗戰亂之苦。
柳宗元成長於動亂年代,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對人民遭受的苦難有壹定的了解,對社會現實有壹定的認識,這對他以後的文學成就和思想建樹不無影響。 貞元九年(793年)春,20歲的柳宗元考中進土,同時中進土的還有他的好友劉禹錫。
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書省校書郎,算是步入官場,這壹年,與楊憑之女在長安結婚,兩年後,中博學宏詞科,調為集賢殿書院正字,得以博覽群書,開闊眼界,同時也開始接觸朝臣官僚,了解官場情況,並關心、參與政治。到集賢殿書院的第壹年,他便寫了《國子司業陽城遺愛碑》,頌揚了在朝政大事上勇於堅持己見的諫議大夫陽城,第二年寫了《辯侵伐論》,表明堅持統壹、反對分裂的強烈願望。
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調為藍田尉,兩年後又調回長安任監察禦史裏行,時年31歲,與韓愈同官,官階雖低,但職權並不下於禦史,從此與官場上層人物交遊更廣泛,對政治的黑暗腐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漸萌發了要求改革的願望,成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亻丕)的永貞革新,雖只有半年時間便宣告失敗,但卻是壹次震動全國的進步運動,所實行的措施,打擊了當時專橫跋扈的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利國利民,順應了歷史的發展。
柳宗元與好友劉禹錫是這場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稱為“二王劉柳”。年輕的柳宗元在政治舞臺上同宦官、豪族、舊官僚進行了尖銳的鬥爭。
他的革新精神與鬥爭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由於順宗下臺、憲宗上臺,革新失敗,“二王劉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隨即被貶。
憲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貶為邵州(今湖南邵陽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這次同時被貶為司馬的,還有七人,所以史稱這壹事件為“二王八司馬事件”。
永州地處湖南和廣東交界的地方,當時甚為荒僻,是個人煙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歲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盧遵。
他們到永州後,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後來在壹位僧人的幫助下,在龍興寺寄宿。由於生活艱苦,到永州未及半載,他的老母盧氏便離開了人世。
柳宗元被貶後,政敵們仍不肯放過他。造謠誹謗,人身攻擊,把他醜化成“怪民”,而且好幾年後,也還罵聲不絕。
由此可見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殘酷的政治迫害,艱苦的生活環境,使柳宗元悲憤、憂郁、痛苦,加之幾次無情的火災,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則膝顫、坐則髀痹”的程度。
貶謫生涯所經受的種種迫害和磨難,並未能動搖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確表示:“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
永州之貶,壹貶就是10年,這是柳宗元人生壹大轉折。在京城時,他直接從事革新活動,到永州後,他的鬥爭則轉到了思想文化領域。
永州十年,是他繼續堅持鬥爭的十年,廣泛研究古往今來關於哲學、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的壹些重大問題,撰文著書,《封建論》、《非〈國語〉》、《天對》、《六逆論》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與劉禹錫等被召回京。
但並未被重用,由於武元衡等人的仇視,他們二月到長安,三月便宣布改貶。柳宗元改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刺史,劉禹錫為播州刺史。
雖然由司馬升為刺史,但所貶之地比原來更僻遠更艱苦。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還要艱苦,劉禹錫還有80多歲的老母隨身奉養,便幾次上書給朝廷,要求與劉禹錫互換。
後來因有人幫忙,劉禹錫改貶連州,柳宗元才動身向柳州。 柳州距京城長安,比永州距京城更遠,更為落後荒涼,居民多為少數民族,生活極端貧困,風俗習慣更與中原大不相同。
柳宗元初來這裏,語言不通,壹切都不適,但他還是決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權力,在這個局部地區繼續實行改革,為當地民眾做些好事。 柳宗元在柳州,決心廢除“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的殘酷風習,制訂了壹套。
5. 柳宗元與柳州詩詞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代宗大歷八年(773年)出生於京城長安,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於柳州。
壹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東或柳柳州。
柳家與薛、裴兩家被並稱為“河東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
入唐後,柳家與李氏皇族關系密切,只高宗壹朝,柳家同時居官尚書省的就達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間,柳家屢受武則天的打擊迫害。
到柳宗元出生時,其家族已衰落,從皇親國戚的特權地位跌入壹般官僚地主階層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縣令壹類小官。
其父柳鎮,官秩壹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說,柳氏到他這壹代,已經“五、六從以來,無為朝士者”。
安史之亂,使柳家又受到壹次巨大沖擊。戰亂中,柳鎮送母親入王屋山避難,自己攜著壹家匯入逃亡人流,逃到吳地。
在南方,壹度生計艱難,有時竟薪米無著。柳宗元的母親為了供養子女,常常自己挨餓。
柳宗元正出生於“安史之亂”後,他的幼年便是在窮困艱難中度過的。柳宗元九歲時,又壹次大規模的割據戰爭--建中之亂爆發,使柳宗元壹家再壹次飽嘗戰亂之苦。
柳宗元成長於動亂年代,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對人民遭受的苦難有壹定的了解,對社會現實有壹定的認識,這對他以後的文學成就和思想建樹不無影響。 貞元九年(793年)春,20歲的柳宗元考中進土,同時中進土的還有他的好友劉禹錫。
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書省校書郎,算是步入官場,這壹年,與楊憑之女在長安結婚,兩年後,中博學宏詞科,調為集賢殿書院正字,得以博覽群書,開闊眼界,同時也開始接觸朝臣官僚,了解官場情況,並關心、參與政治。到集賢殿書院的第壹年,他便寫了《國子司業陽城遺愛碑》,頌揚了在朝政大事上勇於堅持己見的諫議大夫陽城,第二年寫了《辯侵伐論》,表明堅持統壹、反對分裂的強烈願望。
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調為藍田尉,兩年後又調回長安任監察禦史裏行,時年31歲,與韓愈同官,官階雖低,但職權並不下於禦史,從此與官場上層人物交遊更廣泛,對政治的黑暗腐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漸萌發了要求改革的願望,成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亻丕)的永貞革新,雖只有半年時間便宣告失敗,但卻是壹次震動全國的進步運動,所實行的措施,打擊了當時專橫跋扈的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利國利民,順應了歷史的發展。
柳宗元與好友劉禹錫是這場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稱為“二王劉柳”。年輕的柳宗元在政治舞臺上同宦官、豪族、舊官僚進行了尖銳的鬥爭。
他的革新精神與鬥爭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由於順宗下臺、憲宗上臺,革新失敗,“二王劉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隨即被貶。
憲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貶為邵州(今湖南邵陽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這次同時被貶為司馬的,還有七人,所以史稱這壹事件為“二王八司馬事件”。
永州地處湖南和廣東交界的地方,當時甚為荒僻,是個人煙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歲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盧遵。
他們到永州後,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後來在壹位僧人的幫助下,在龍興寺寄宿。由於生活艱苦,到永州未及半載,他的老母盧氏便離開了人世。
柳宗元被貶後,政敵們仍不肯放過他。造謠誹謗,人身攻擊,把他醜化成“怪民”,而且好幾年後,也還罵聲不絕。
由此可見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殘酷的政治迫害,艱苦的生活環境,使柳宗元悲憤、憂郁、痛苦,加之幾次無情的火災,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則膝顫、坐則髀痹”的程度。
貶謫生涯所經受的種種迫害和磨難,並未能動搖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確表示:“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
永州之貶,壹貶就是10年,這是柳宗元人生壹大轉折。在京城時,他直接從事革新活動,到永州後,他的鬥爭則轉到了思想文化領域。
永州十年,是他繼續堅持鬥爭的十年,廣泛研究古往今來關於哲學、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的壹些重大問題,撰文著書,《封建論》、《非〈國語〉》、《天對》、《六逆論》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與劉禹錫等被召回京。
但並未被重用,由於武元衡等人的仇視,他們二月到長安,三月便宣布改貶。柳宗元改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刺史,劉禹錫為播州刺史。
雖然由司馬升為刺史,但所貶之地比原來更僻遠更艱苦。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還要艱苦,劉禹錫還有80多歲的老母隨身奉養,便幾次上書給朝廷,要求與劉禹錫互換。
後來因有人幫忙,劉禹錫改貶連州,柳宗元才動身向柳州。 柳州距京城長安,比永州距京城更遠,更為落後荒涼,居民多為少數民族,生活極端貧困,風俗習慣更與中原大不相同。
柳宗元初來這裏,語言不通,壹切都不適,但他還是決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權力,在這個局部地區繼續實行改革,為當地民眾做些好事。 柳宗元在柳州,決心廢除“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的殘酷風習,制訂了壹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