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贊美樂山的句子描寫樂山的佳句

贊美樂山的句子描寫樂山的佳句

1.贊美樂山大佛的句子

宋乾道九年(1173),陸遊攝理嘉州政事,寫了《謁淩雲大像》:

出郭尋幽壹笑新,徑呼艇子截煙津。

不辭疾步登重閣,聊欲今生識偉人。

泉鏡正涵螺髻綠,浪花不犯寶趺塵。

始知神力無窮盡,丈六黃金果小身。

宋淳熙四年(1177),範成大遊覽淩雲山,寫了《淩雲九頂》:

聊為東坡載酒遊,萬龕迎我到峰頭。

江搖九頂風雷過,雲抹三峨日夜浮。

古佛臨流都坐斷,行人識路亦歸休。

酣酣午枕眠方丈,壹笑閑身始自由。

明弘治中(I488—1505)嘉定州守曾介《次岑韻》詩中,對樂山大佛的雄偉作了如下描述:

古寺何年踞上遊,飛鴻天外構層樓。

兩輪曰月摩峰頂,四季煙雲罩佛頭。

明弘治十八年( 1505)樂山籍進士安磐《淩雲寺》詩中亦寫道:

金身誰鑿與雲齊?聞道韋臯鎮蜀時。

紺殿千層零落盡,寺前唯有放生碑。

黃庭堅於元符三年(1100)遊歷樂山,到淩雲山瞻仰了樂山大佛,對淩雲山的秀美風光深為贊賞,回顧三十余年的曲折經歷,寄情於詩,寫下了《淩雲紀遊》:

淩雲壹笑見桃花,三十年來始到家。

從此春風春雨後,亂隨流水到天涯。

明萬歷進士李時華,巡按四川,到樂山後寫下《淩雲寺》詩:

蓮身憑岸起,鷲嶺倚雲開。

月渡青衣水,煙沈爾雅臺。

松樹迎吹入,江浪載天回。

何處菩提樹,移來勝地栽。

明萬歷十四年( 1586)進士、雲南副使羅緄(樂山人)的 《大像石》詩,寫出了人們對樂山大佛的尊崇,也反映了人們對樂山大佛“萬古不毀”的願望:

崚嶒絕巘鎮江幹,砥柱中流獨障瀾。

石壁疑從天際出,雲根半落水中盤。

金身直傍青霄立,玉樹唯憑白日看。

萬古乾坤應不毀,降神光嶽氣初完。

清順治進士、刑部尚書王士禎《晚渡平羌江步上淩雲絕頂》亦寫道:

真作淩雲載酒遊,漢嘉奇絕冠西州。

九峰向日吟江葉,三水通潮抱郡樓。

山自涪翁亭畔好,泉從古佛髻中流。

東坡老去方思蜀,不願人間萬戶侯。

2.形容樂山大佛的句子

樂山大佛坐落在樂山市峨眉山東麓的棲鸞峰,依淩雲山的山路開山鑿成,面對三江的匯流處,造型莊嚴,雖經千年風霜,至今仍安坐於滔滔岷江之畔。

樂山大佛又名淩雲大佛。佛像依山臨江開鑿而成,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壹尊摩崖石像,有"山是壹尊佛,佛是壹座山"的稱譽。

大佛為彌勒倚坐像,坐東向西,面相端莊,通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大佛頭長14.7米,頭寬10米,肩寬24米,耳長7米,耳內可並立二人,腳背寬8.5米,可坐百余人。

大佛雕刻細致,線條流暢,身軀比例勻稱,氣勢恢宏,體現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氣派。

3.贊美樂山的文章

在山川、土地、田野、房屋還不等同於貨幣也尚未完全為權力滲透的時候,地名的意義很非凡的,它是鄉人審美之凝聚,鄉土記憶之旨歸,更是我輩生於斯長於斯之熱戀。那些老地名,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或因人命名,或因事命名,或因景命名,或因物命名,就那樣靜。

四川省樂山市的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體型很魁偉高大,比例勻稱,神態端莊慈祥,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壹個雄偉的標本。

據史書記載,大佛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713年),完工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九十年。

佛像建造的發起人叫海通和尚,他見樂山地區的淩雲正當三江口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每到夏季,江流匯到山下,急如萬馬奔騰,常常傾覆舟輯,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於是決心開鑿佛像,減殺水勢,以鎮風濤。由於佛像工程浩大,工期很長,海通沒等到完工便去世了,後由川西節度使韋臯繼續組織開鑿完工。

樂山大佛依淩雲山西壁,坐東朝西。佛像通高71米,頭寬約10米,鼻長約5.6米,耳長7米,眉長5.6米,根長3.3米,肩寬28米,腳背寬8.5米,腳背至膝高28米。大佛遠眺峨眉,近瞰樂山,雙眼欲睜似團,面容顯得非常慈祥肅穆,真是形神兼備,、巨細和諧,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