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雨中的梧桐樹代表什麽

雨中的梧桐樹代表什麽

雨中的梧桐樹,是壹道優美的風景。 樹上玲瓏的花朵,淡紫色的溫柔。花瓣上滴著的雨滴,仿佛是凝著淚。雨落沙沙,清風細細,仿佛能夠聽到了,雨中梧桐樹的呼吸。

梧桐意象中能傲然挺立在風雨中的詩詞 1、夜坐

朝代:宋代 作者:張耒

原文:

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

2、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朝代:唐代 作者:岑參

原文:

白露披梧桐,玄蟬晝夜號。秋風萬裏動,日暮黃雲高。

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所適在魚鳥,焉能徇錐刀。

孤舟向廣武,壹鳥歸成臯。勝概日相與,思君心郁陶。

何以為喜?何以為悲?風中落葉,雨中梧桐…這是什麽意思 就是順其自然的意思,對葉和樹來說,無所謂悲喜,明年還有新葉,雨後更有生機。

《梧桐樹》作品分析 壹、白樸《梧桐雨》的藝術成就

白樸的代表作《梧桐雨》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

(1)濃郁的抒情性。雜劇《梧桐雨》描寫了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這個在文學史上倍受關註的話題,但其關註的不是曲折傳奇的愛情故事,而是故事中所蘊含的情感,當然有愛情的歡樂,但是更多是死別的痛苦、思念的哀愁以及悲涼的歷史滄桑感,整本戲如同壹首抒情長詩,不以情節引人,卻以情感動人。

濃郁的抒情性首先得力於作為劇本主體的曲詞。《梧桐雨》的曲辭自然樸實,卻又纏綿悱惻,細膩傳情。尤其是第四折最後的幾支曲子,好像寫的全是雨景,但卻是用中國傳統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方式,把唐明皇自美夢中驚醒之後,獨對梧桐秋雨的孤淒、悲涼寫得淋漓酣暢,感人至深。用古典詩詞借景生情的方式使得劇本充滿了濃郁的抒情性。濃郁的抒情性還得力於劇中不斷出現的梧桐意象。《梧桐雨》把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壹句中出現的梧桐意象大加發揮,以梧桐為中心來結撰全劇,第壹折裏唐明皇七夕乞巧時在梧桐樹下與楊貴妃海誓山盟,第四折裏唐明皇獨對梧桐秋雨哀悼楊貴妃。在唐明皇的唱詞中梧桐前後出現了六次。這種安排壹方面使得全劇從梧桐樹下起,在梧桐雨中結束,即呼應題目,又首尾呼應。另壹方面是利用中國文學傳統中梧桐意象自身所包蘊的憂郁色彩,攪動沈澱在人們意識中的淒怨感受,增加抒情的傷感,從而使劇本獲得獨特的藝術效果。(2)形象鮮明的人物塑造。《梧桐雨》是壹個末本戲,男主角唐明皇的形象則非常鮮明。白樸在《梧桐雨》中抱著同情的態度,塑造了唐明皇這樣壹個專情的情人形象。此劇除了楔子之外,四折戲都集中在唐明皇的專情上,而最後壹折寫唐明皇對楊貴妃的追思懷念,更突出了他的專情。 以上是藝術特點淺析,下面是比較概括的白樸和《梧桐雨》 | [>]白樸的生平深沈的滄桑感梧桐夜雨的意蘊  白樸(1226~1306),字仁甫,壹字太素,號蘭谷。其父白華,曾任金朝樞密院經歷官。當蒙古大軍圍攻金朝首都時,白華隨金哀宗出奔,家眷則留在城內。不久城破,白樸的母親死於浩劫之中,年才八歲的白樸,幸得其父親好友元好問攜帶撫養。  白樸“幼經喪亂,倉皇失母”,心靈飽受創傷,長大後又曾漂流於大江南北,看到了社會雕殘山河破碎的情況,心情十分沈重。面對殘酷的現實,他感到無法對付,決心不參與政治,“放浪形骸,期於適意”。或是流連於青山綠水之間,或是在風月場中,和雜劇作家以及勾欄歌伎們往還。1279年南宋滅亡,東南戰事平定,白樸也長期在南方居住,經常和耆老聚飲,題詠前朝名物,在作品中時常流露出滄桑之感和失落之哀。  白樸擅詞曲。詞集名《天籟集》,“詞語遒嚴,情寄高遠”,多頹唐淒楚之調。散曲現存40首,多以本色的語言抒寫閑情逸致。所作雜劇,據《錄鬼薄》所錄名目,凡15種。現存僅《梧桐雨》和《墻頭馬上》。  《梧桐雨》是描寫楊玉環、李隆基愛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歷史劇。天寶之亂以來,楊、李故事成了文壇的熱門話題。特別是白居易的《長恨歌》問世以後,唐宋兩代詩人從不同的角度,對這段歷史進行反思。坊間還出現《楊太真外傳》、《玄宗遺錄》等著述。到金元易代之際,劇作家們對楊、李故事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關漢卿寫過《哭香囊》,庾天錫寫過《華清宮》、《霓裳怨》,嶽伯川寫過《夢斷楊妃》,王伯成寫過《天寶遺事》。但這些劇本都已亡佚,惟獨白樸的《梧桐雨》流傳了下來。  白居易的《長恨歌》有“秋雨梧桐葉落時”壹句,飽含淒清幽怨的意蘊。金元時期,李隆基與梧桐的細節,受到詩人的重視,與元好問、白華有聯系的馮璧、姚樞、袁桷等人都為名畫《明皇擊梧桐圖》題詩。白樸的《梧......>>

關於雨中梧桐的描寫,最好加壹些傷心的詩句 答:梧桐吟

:雨中梧桐淚連連

心系彩鳳何時還

朝思暮想心亦碎

勁風襲來肝腸斷

嗚乎!唉哉!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壹葉葉,壹聲聲,空階滴到明。什麽意思 《更漏子》 溫庭筠

玉爐香,紅燭淚,

偏照畫堂秋思。

眉翠薄,鬢雲殘,

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

不道離情正苦。

壹葉葉,壹聲聲,

空階滴到明。

[評析]

溫庭筠的作品風格,可用艷絕加愁絕來概括。可是這首作品卻很特別:它沒有過多的艷麗,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秋天的夜晚,壹個孤獨的 *** ,不梳理,少粉黛,在空空的房子裏對雨難寐。這裏壹洗過去的艷和鉛華,用淡妝下秋思秋景、秋雨秋夜來實現“愁絕”。人物的妝淡,是因為情濃;景物斷斷續續的淡描,也 是為了烘托愁情的濃重。尤其是秋夜無寐、臥聽夜雨滴桐聲這壹長期繚繞的意象,把女主角愁腸寸斷、淚流 不止的形象凸現在人們的面前。這種以景物烘托形象的寫法,正如前人所說的,是書畫家“無垂不縮”高超 手段的借用,其結果是含蓄蘊藉,藝術感染力極強。李冰若《栩莊漫記》曰:“飛卿此詞,自是集中之冠。”此詞在溫詞中確為很有分量的壹個。正如唐圭璋先生所評述的那樣:“此首寫離情,濃淡相間,上片濃麗,下片疏淡。”(《唐宋詞簡釋》)上闋是溫詞慣常寫法:華堂錦室與美麗的思婦的組合。前三句寫室內,爐煙裊裊著,蠟燭滴著紅淚,照著秋意滿堂,本來就難成眠的人兒,被這明暗不定的燭光攪得更加愁腸百結。“偏”字,突顯出壹種物情與人情的乖離。後三句掉轉筆頭寫女主人公,“薄”,“殘”,是主人公輾轉難眠情狀的具體寫照,下壹句的“長”“寒”正是緊扣這兒而來,這三句,以視覺、知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不厭其煩地強化著主人公的難眠,針腳很是細密。

下闋壹改上闋的繁言縟句,直下淋漓快筆,情語景語有機融為壹體。“人煙寒(壹作空)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謝北樓》) “梧桐壹葉落,天下盡知秋。”(清初《廣群芳譜?木譜六?桐》)梧桐在華夏文學長河中帶著濃厚的衰颯秋意,它緊扣著上闋的“秋思”。“不道離情正苦”,直抒情語,點明上闋後三句之因,並將“秋思”具體指向於別後的苦戀。末三句,從聽覺寫“三更雨”。“滴到明”,主人公聽了壹夜的雨聲,定是整夜未成眠,可見離情之深,夜雨不像是落在梧桐葉上,倒更像是滴滴砸碎在人的心裏,這比起“驚塞雁,起城烏”來,可以說是已經愁腸萬斷了。宋人聶勝瓊“枕前淚***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鷓鴣天?別情》)便是此末三句的遺響。“葉葉”“聲聲”的疊用,把“長”“苦”從聲音的角度具象化,作者以疊字的方式將聲音拉長,從而實現雨聲由夜至曉的綿延。[南朝]梁?何遜《臨行與故遊夜別》有這樣壹句詩:“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正與此詞境狀相似,筆者私意,詞人或許自覺不自覺地化用了這個詩句。

清代譚獻對此詞的下闋評道:“似直下語,正從‘夜長’逗出,亦書家‘無垂不縮’之法。”(《清人選評詞集三種?譚評詞辨(卷壹)》)評得不甚明了。俞平伯先生解釋為:“後半首寫得很直,而壹夜無眠卻終未說破,依然含蓄;譚意或者如此罷。”(《唐宋詞選釋》)而陳廷焯卻不看好下闋的直語,“不知‘梧桐樹’數語,用筆較快,而意味無上二章之厚。”(《白雨齋詞話》卷壹)但他在早些時候的《雲韶集》卷壹中又有這麽壹句;“遣詞淒艷,是飛卿本色。結三句開北宋先聲。”“開北宋先聲”確是很有先見的,惜其沒有展開進壹步的論述,沒頭沒腦地擱置這麽壹句就天不管了。清人謝章鋌對此詞亦是很有壹番見地;“溫尉詞當看其 *** ,不當看其繁縟。……‘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壹葉葉,壹聲聲,空階滴到明。’語彌淡,情彌苦,非奇麗為佳矣。”(《賭棋山莊詞話》卷八)

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黃升《酹江月?夜涼》:“此情誰會,梧桐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