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望嶽》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3、《遊鐘山》
宋·王安石
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
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
4、《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自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
5、《曉行望雲山》
宋·楊萬裏
霽天欲曉未明間,滿目奇峰總可觀。
卻有壹峰忽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
6、《題天柱峰》
唐·白居易
太微星鬥拱瓊臺,聖祖琳宮鎮九垓。
天柱壹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
玉光白橘相爭秀,金翠佳蓮蕊鬥開。
時訪左慈高隱處,紫清仙鶴認巢來。
7、《三學山盤陀石上刻詩》
年代: 宋 作者: 無名氏
拔地山巒秀,排空殿閣斜。雲供數州雨,樹獻九天花。
夜月摩峰頂,秋鐘徹海涯。長松拂星漢,壹壹是仙槎。
8、《湖上》
年代: 宋 作者: 方嶽
老藤支我步湖漘,借與晴光壹欠伸。
楊柳得春青眼舊,山巒留雪白頭新。
鐵瑯珰語尋齋缽,銀鱍刺肥收釣緡。
有兩黃冠***棋局,相攜便作所歡人。
9、《峽中》
年代: 宋 作者: 李石
峽水方中駐,歸舟溯蜀門。
竹枝聲處處,梅蕊雪村村。
來去山巒笑,啼號地主恩。
幸然窮性命,不必賦招魂。
10、《逍遙詠》
年代: 宋 作者: 宋太宗
溟溟滄海浪濤深,霧蔽山巒不易尋。
紫蓋洞庭人駕鶴,虹霓城郭道為林。
幽玄相去何多少,巧拙無由智慧侵。
盡是同緣相引接,從容語話八仙心。
2. 尋找關於山巒的古詩詞佳句清·何紹基: 新晴盡是放峰巒出,萬瀑齊飛又壹奇。
誌高山峰矮,路從腳下伸。
唐·劉禹錫: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唐·劉禹錫: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清·宋琬: 白馬千群浪湧,銀山萬疊天高。
宋·晁沖之: 不到西湖看山色,定應未可作詩人。
唐·李白: 不見征戎兒,豈知關山苦。
不怕山高,就怕腳軟。
不怕山高路遠,只所途中偷懶。
晉·陶淵明: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宋·劉過: 滄海可填山可移,男兒誌氣當如斯。
草原好養千裏馬,高山好長萬年松。
漢·應湯: 朝雲浮四海,日暮歸故山。
宋·向子堙: 愁山萬疊,鬢絲千縷。
唐·雍陶: 楚客莫言山勢險,世人心更險於山。
隋書: 川澤納汙,所以成其深;山嶽藏疾,所以就其大。
宋·郭熙: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欲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
明·高啟: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
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庚子山集: 大廈既焚,不可灑之以淚;長灑已決,不可障之以手。
清·華廣生: 大丈夫,千山萬水往長遠處看。
元·廖大奎: 到處青山山有樹,如何偏起故鄉情。
《孟子》: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登泰山而小天下。
南北朝·劉勰: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宋·辛棄疾: 疊嶂西馳,萬馬四旋,眾山欲東。
維吾爾族: 肚內能放壹座山,才算英雄漢。
端居不出戶,滿目望雲山。
唐·李白: 斷山疑畫障,懸溜瀉鳴琴。
唐·盧綸: 對酒已成千裏客,望山空寄西鄉心。
風因得竹若殊遇,水不在山無激流。
宋·文天祥: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聽。
高山生漆低山麻,陽坡桐子陰坡茶。
隔山不為遠,隔河不為近。
宋·蘇軾: 故人應在千山外,不寄梅花遠信來。
河裏魚多水清,山裏石多路不平。
寒門出才子,高山出俊鳥。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知;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壹青螺。
唐·王勃: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唐·李白: 黃河萬裏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
唐·王之煥: 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
哎喲.太多了.我都快抄得不行了.妳自已到這個網站裏查"山"和"巒"
想要多少都有,並且內容豐富
/
3. 尋找關於山巒的古詩詞佳句清·何紹基: 新晴盡是放峰巒出,萬瀑齊飛又壹奇。
誌高山峰矮,路從腳下伸。唐·劉禹錫: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唐·劉禹錫: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清·宋琬: 白馬千群浪湧,銀山萬疊天高。
宋·晁沖之: 不到西湖看山色,定應未可作詩人。 唐·李白: 不見征戎兒,豈知關山苦。
不怕山高,就怕腳軟。不怕山高路遠,只所途中偷懶。
晉·陶淵明: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宋·劉過: 滄海可填山可移,男兒誌氣當如斯。
草原好養千裏馬,高山好長萬年松。漢·應湯: 朝雲浮四海,日暮歸故山。
宋·向子堙: 愁山萬疊,鬢絲千縷。 唐·雍陶: 楚客莫言山勢險,世人心更險於山。
隋書: 川澤納汙,所以成其深;山嶽藏疾,所以就其大。 宋·郭熙: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欲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
明·高啟: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 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庚子山集: 大廈既焚,不可灑之以淚;長灑已決,不可障之以手。 清·華廣生: 大丈夫,千山萬水往長遠處看。
元·廖大奎: 到處青山山有樹,如何偏起故鄉情。 《孟子》: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登泰山而小天下。 南北朝·劉勰: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宋·辛棄疾: 疊嶂西馳,萬馬四旋,眾山欲東。 維吾爾族: 肚內能放壹座山,才算英雄漢。
端居不出戶,滿目望雲山。唐·李白: 斷山疑畫障,懸溜瀉鳴琴。
唐·盧綸: 對酒已成千裏客,望山空寄西鄉心。 風因得竹若殊遇,水不在山無激流。
宋·文天祥: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聽。 高山生漆低山麻,陽坡桐子陰坡茶。
隔山不為遠,隔河不為近。宋·蘇軾: 故人應在千山外,不寄梅花遠信來。
河裏魚多水清,山裏石多路不平。寒門出才子,高山出俊鳥。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知;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壹青螺。
唐·王勃: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唐·李白: 黃河萬裏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
唐·王之煥: 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 哎喲.太多了.我都快抄得不行了.妳自已到這個網站裏查"山"和"巒"想要多少都有,並且內容豐富/。
4. 夏天關於山巒的詩句描寫山巒的好句好段優美段落
1.山青花欲燃,在山腳下,就能看見青山綠樹、紅花縱橫交錯,美麗的鵝掌丘像人的腳掌;獨特的松樹沙沙作響。像壹個個演奏家;高大挺拔的青山巍峨壯麗,像壹個巨人……
2.煙雨蒙蒙中,山與天那渾然天成,渾然壹體,山中有天,天下有山,分不開天和山的感覺。風的安撫把山襯的動了起來,意雲動似山動,但給人的視覺只是山在漫步。壹個字:美!
3.在泰山頂上看日出真是壯觀而動人心弦,隨著旭日發出的第壹縷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從而使東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漸轉為魚肚白、紅色,直至耀眼的金黃,噴射出萬道霞光,最後,壹輪火球躍出水面,騰空而起,整個過程象壹個技藝高超的魔術師,在瞬息間變幻出千萬種多姿多彩的畫面,令人嘆為觀止。
4.山是奇特的,山是壯麗的,山也是多變的。“橫看成嶺側成峰”繪出了山的形態各異,“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從側面體現出了山的高大與宏偉。
5.壹場大雨剛過,喚起漫山雲霧,我和爸爸穿雲破霧踏上山徑。山路兩旁衫竹成林,泉水淙淙。遠遠望去,天臺峰高插雲間,如壹把穿 天銀劍佴立在雲霧之間。我們壹邊趕路, 壹邊欣賞著沿途風景,經過百歲宮,四香閣,直至天臺峰下的鳳凰古松前。
6.山的上方有幾座隨性的從中團結的“雲”,晴天當太陽從山後漫漫伸著懶腰翹首遙望時,山在太陽那壹抹微紅的余光的映襯稱下還不是那麽美,只是感覺山像個臉頰緋紅的大姑娘,羞答答地半低著頭。太陽慢慢升起,耀眼的陽光仿佛真的會把山點燃了壹樣。陽光灑在煙霧彌漫的山上,光芒在霧氣中穿梭,而霧氣配合著陽光,隨光穿過,霧氣是小水珠又折射著陽光,那種美是用語言無法形容的,再加上上空那幾朵假設的“白雲”,真是如山澗仙境,世間少有的人間仙境。
描寫山巒的好句好段優美段落描寫山巒的好句好段優美段落
7.十八盤是泰山最險的壹條山路,***有石階1600余級,兩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盤路鑲嵌其中,遠遠望去,恰似天門雲梯。泰山之雄偉,盡在十八盤;泰山之壯美,盡在攀登中!泰山之奇觀,盡在泰山頂。我們登上泰山頂,舉目遠眺,只見山外有山,景外有景,無限風光,攝人心魄。
8.有時清晨起來會令妳會尖叫——山在冒煙!當整座在冒煙,像極了燃燒的預兆,氣勢宏偉壯觀。這時或許太陽出來的不是那麽快,但壹般還是晴天的,整座山在冒煙時,不要走的那麽快,靜靜地欣賞這燃燒的過程吧。
9.仰望天臺,峰上雲霧繚繞,山徑蜿蜒曲折,像壹條彩帶從雲間飄蕩下來,遊人似壹個個小白點,零零星星散布在彩帶上,緩緩地向上移動著。
10.晨帶著幾分模糊從山霧中漸漸滲出,紅色的光輝轉眼間便明亮了山上的景物。在微風下,朝陽射出的光芒如箭般穿透了山的睡意。山打著呵欠,抻著懶腰,便開始了山的多變的壹天。
11.不久後,天空將委屈傳染給了大山,山哭了,哭得地動山搖。淚水打濕了山上灰朦朦的壹切。聽,雨滴滾落在花瓣上帶著幾分夢幻般的色彩;瞧,雨滴斜織下的寧靜已滲入了巖石的罅隙。嬉戲,發出了隱隱約約重重疊疊的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