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二十首其四》表現詩人歸隱到底,決不半途而廢的決心。陶淵明的棄官歸田,為囿於世俗之見的人所不理解,曾招來不少非議和譏笑。他在《祭從弟敬遠文》裏就談到了這點:“余嘗學仕,纏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素誌,斂策歸來,爾知我意。
常願攜手,置彼眾議。”面對著來自世俗的非議和譏笑,詩人的態度是“置彼眾議”,走自己認定的路。在《飲酒》詩裏,他不僅憤怒地指出“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而且表示要“擺落悠悠談,請從余所之”。
陶淵明這種置非議和譏笑於度外,毅然“息駕歸閑居”,並且要壹直隱居下去的思想和行為,是需要有點勇氣和膽識的。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陶淵明的組詩《飲酒二十首》並不是酒後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詩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可見其用心的良苦。
陶淵明的時代,是門閥士族的時代,政治黑暗,官場腐敗,且易招來殺身之禍,他痛感世道的險惡,生活的艱辛,又不願為五鬥米折腰,終於在義熙元年(405年),他四十壹歲時,當了八十余日的彭澤令後棄官歸隱,長歸園田,不再出仕,親執耒耜,躬自勞作。
由於社會的長期分裂和動蕩不安,再加上統治者的荒淫奢侈,許多敢於批評朝政的士大夫文人,動輒被無辜殺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