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造物無言卻有情 每於寒盡覺春生出自哪首詩

造物無言卻有情 每於寒盡覺春生出自哪首詩

新雷 張維屏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 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壹聲。

註釋

①新雷:春天的第壹個雷聲,象征春天的蒞臨。古人認為雷是動生萬物的。《易經·說卦》:“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爾雅義疏·釋天》引《說文》雲:“雷,陰陽薄動,雷雨生物者也。”此詩題當取其義。 ②造物:指天。古人認為天是創造萬物的。《莊子·大宗師》:“偉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壹作區區)也。”無言卻有情:古人以為天雖無言,但能潛運萬物。《論語·陽貨》:“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每於:常常在。 ③“千紅萬紫安排著”,說明事物具備了變化的內在根據,但沒有壹定的外部條件—“新雷”,這種變化也不可能實現。此詩通過對新雷的呼喚,生動地闡明了外因對於事物變化的重要作用。與“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同出壹理 ④此二句言:“造物”早已安排好了萬紫千紅,只等春雷壹響,百花就將競相開放。《新雷》詩寫的是迎春的情景。“造物”就是大自然。大自然雖然不言,但是是有感情的。這不,冬寒尚未退盡,春天已經悄悄地來臨了。百花園裏萬紫千紅的花朵都已準備就緒,只待春雷壹聲,就會競相開放。這首詩不僅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贊美,更重要的是抒發了對社會變革的熱切期待。

編輯本段張維屏

張維屏 (1780—1859) 清廣東番禹人,字子樹,壹字南山,因癖愛松,號松心子,晚年也自署珠海老漁、唱霞漁者。張維屏在嘉慶、道光年間以詩著稱,與黃培芳、譚敬昭號稱"粵東三子"。道光二年(1822)進士。署湖北黃梅知縣,後為江西南康知州,壹度署理南康知府,他四任縣令,於地方民情有所了解,為官清廉,終因不耐官場的腐敗,於道光十六年(1836)辭官歸裏。 。早年創作即關註民間疾苦,有較強的現實性。鴉片戰爭期間,憤英軍淫掠,支持廣州人民抗英,賦《三元裏》長詩,歌頌抗英誌士,斥責奕山、余保純媚敵、乞和行徑。又作《三將軍歌》,頌揚陳連升、葛雲飛、陳化成壯烈殉國的事跡。著有《松心草堂集》,另輯有《國朝詩人征略》。 鴉片戰爭後,目睹外國侵略者的罪行和中國人民的英勇鬥爭,寫出了壹些歌頌中國人民反抗殖民主義侵略的詩篇,具有昂揚的愛國熱情和戰鬥精神。他的詩"出入漢魏唐宋諸大家,取材富而醞釀深,氣體則伉爽高華,味致則沈郁頓挫"(林昌彜《射鷹樓詩話》卷二)。著有《聽松廬詩鈔》、《松心詩集》等。。道光十六年(1836)退隱。工詩文,精書法。 鴉片戰爭前,他受到詩壇耆宿翁方綱、曾燠的賞識,又與宣南詩社中成員交往唱酬,詩篇內容大多是山水、閑情、贈答,夾雜壹些壯誌蹉跎的感慨。只有少數反映現實的篇章。如"體近謠諺"的《縣言》組詩等,暴露了吏胥貪婪毒狠的面目;《黃梅大水行》、《催科》等,表現了對人民疾苦的關懷。鴉片戰爭期間,是他詩情最激昂的時期,寫下了《三將軍歌》、《江海》、《書憤》、《孤坐》、《海門》、《雨前》等壹系列愛國詩篇,表彰抗戰,指斥投降。特別是《三元裏》,是這壹時期詩壇少見的歌詠人民自發反帝鬥爭的佳篇。 張維屏認為"詩固出於性情"(《陳清端公詩集序》),寫詩當如造物之自然。他的詩以明白曉暢的語言寫真情實景,於白描筆墨中又時見含蓄凝煉。故林昌□說他"警煉異常"(《射鷹樓詩話》卷十三)。他引新事物入詩,如寫火輪船、世界地圖等,表現了近代詩突破傳統題材、展拓詩境的趨向。張維屏的文也有壹定成就。惲敬稱譽他為"嶺外柳仲塗"(《送惲子居還常州》詩註)。他批評當時古文兩大病,即"陳言"與"贗古",提出"不拘成見,不囿偏隅,隨感而通,因物以付,如風行水,如水行地"(《復龔定庵舍人書》)。他的文章不拘體格,隨意揮灑,如《釋涉川片雲行草序》就雲生發,《十二石山齋記》依石立論,都表現出"意新格創"(許應□評《情釋》語)的特色。 有《張南山全集》,匯集詩人各種著述刻本。其中《松心詩略》,亦稱《松心十錄》,***10集,是其門人選全詩十之二三而成,為今傳張詩最多之本。道光末年刻文有《松心文鈔》10卷、《松心駢體文鈔》。尚有《聽松廬詩話》、《藝談錄》、《國朝詩人征略》等有關談詩及文獻掌故著作。 張維屏的《國朝詩人征略》 《國朝詩人征略》,是張維屏在嘉慶、道光年間所著的大型詩話匯編。全書分《國朝詩人征略》(即 《初編》)和《國朝詩人征略二編》兩編。《初編》編定於嘉慶二十四年(181),六十卷,收 入清代詩人929家。《二編》編定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十四卷,收入清代詩人258家,中重出者數人,增補者又約十余人。本書以詩人為條目,每條下大抵包括五部分內容:壹、其人的字號、裏貫、生平上要經歷及著作:二 、輯錄自諸家文集、詩話、誌乘、說部中有關的軼事及詩評;三、摘錄作者自撰的《聽松廬文鈔》 、《聽松廬詩話》、《松軒隨筆》、《松心目錄》中有關的評述;四、其人重要詩作的標題;五、其人詩作佳句摘錄。《征略》的五個部分,第壹部分為詩人所編撰,保存了不少不見於其他載籍的詩人資料,尤其是廣東 詩人的資料,甚為詳盡,頗具文獻價值;第二部分征引諸書,取材宏富,無曼衍之病,是較為完備 的詩人資料匯編,其中所引的壹些著作,現已希見或失傳,故更為可貴;第三部分是全書的精華, 大量引錄作者的著作,進行又體而微的評介,有不少精到之論,且所引錄的四種著作,如《松軒隨 筆》、《松心R錄》並無單行本,賴此書得以流傳。第四部分可視為作者所編清詩選的選目,足供後世選家采錄;第五部分所引詩頗為精審,佳句後每附評語,可供學詩者取法。《國朝詩人征略》這種體例為張維屏所獨創。bJ以說,此書是集“傳”、“論”、“選”於 體的,不能簡單地把它歸到“ 資料匯編”的壹類中。在多達五六百種清代詩話著作中,《征略》無疑 是最具特色的,其卷帳之浩繁、內容之豐富,超過了同時代許多詩話著作,至今仍是研究清代詩人 的十分寶貴的參考文獻。由於它采錄面廣,便於檢索,也可供文學愛燈者翻檢閱讀。張氏在《自序》中說此IS足以“增廣聞見,陶冶性靈”,當非虛語。本書編定及出版後,即受到當時學者的關iF。龔自珍在道光三年(1823)讀到本書,激賞之, 為作《張南山國朝詩征序》,認為本書是“詩與史”之結合,以“選詩”為“作史”,“故其門庭 也遠,其意思也橘,其體裁也賅”。譚獻在《復堂日記》中謂欲撰《國朝詩錄》,並刪正《國朝詩 別裁》、《國朝正雅集》、《湖海詩傳》等書,嘆息“張南山《詩人征略》未在行筐”,無從檢索 。符茵森《寄心庵詩話》謂“《詩人征略》壹書,搜羅宏富,考訂詳明”,何曰愈《退庵詩話》稱 是書“尤為有功文獻”邱烯萎《五百洞天揮廖》稱“《征略》壹作,傳世及遠,獨享盛名”,徐世昌《晚晴箱詩匯》謂此書“餾抓詳備,有功文獻”,劉聲木《蒼楚齋隨筆》亦稱其“搜羅宏富,辨論詳備,眉目清晰,便人檢索,體例亦未嘗不善”。今人所編 辭書,如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文學大辭典》、黃山書社《中國近代文學大辭典》等對此書均有專條介紹。《國朝詩人征略》兩編,也是研究張維屏政治思想及文學理論的重要文獻。作者在帕序》中稱:“蓋 以人言,則智愚賢否,等有不齊:以詩言,則凡作詩之人,皆得謂之詩人。詩以人而重,人不以詩 而輕也。”又謂本書“意在知人,本非選詩”,故其搜羅至為廣泛,大臣名將,碩彥通儒,布衣隱 士,僧道女流等皆得以入傳,“其中或因題,或因事,或已所欲言,或人所未言,意欲無所不有, 不專論詩之工拙也。”可見作者的本意是在於“人”而不在於“詩”。《征略》中所載大量名臣名 儒事略,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要務。軍事方面,如收西北、平叛亂、辦鄉兵、制造槍炮火藥等 ;經濟方面,如治河、開礦、賑災、錢法等;教育方面,如建書院,興義學等,皆—壹網羅。在其中可體現作者經世之誌。雖然如此,張維屏畢竟是位傑出的詩人,手眼俱高,對詩歌的欣賞、鑒別、選擇別有會心之處,第三 部分中的評論,如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五所說的:“於尚論中寓闡幽意。”其中不少表達 了張氏的論詩宗旨,在《征略》兩編中,作者多次強調寫詩須要有性情,要有真性情:“人有性情 ,詩於是作。”“詩安有定格哉!但有真才、真學、 真性情,其詩自有佳處。”書中選錄了王士鎮 、袁枚等詩人具有“性情”的作品,並加以評述。《征略》對壹些重要作家的評論尤有見地。如評 王士鎮雲:“阮亭先生詩,同時譽之者固多,身後毀之者亦不少。推其致毀,蓋有兩端:壹則標舉 神韻,易流為空調;壹則過求典雅,易掩卻性靈。然合全集觀之,入蜀後詩骨愈蒼,詩境愈熟,懦 染大筆,積健為雄,直同香象渡河,豈獨羚羊掛角。識曲聽真,要當分別觀之。”張氏激賞漁烊入蜀後詩,可謂獨具只眼。錢仲聯主編的們占詩紀事》中,大量引錄張維屏《征略》兩編中的議論,由此也可見此書的重要價值。 《征略》兩編中所采的名篇佳句,更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道、鹹以還,選清詩者,當以此書為主 要的參考用書,如徐世昌的《晚晴耪詩匯》、吳翌鳳的《國朝詩》以及今人的壹些選本,都可看到 張氏的影響。《征略》中所摘的聯語,甚為精到,為人所愛重。詩人陳融謂自己在臨池作書時,“每伸紙尋聯語,輒檢《詩人征略》則得之。”(《讀嶺南人詩絕句})) 然而,《征略》兩編尚有不足的地方,由於篇幅宏巨,資料搜集壹時未能完備,全書至付刻時尚未完 成,甚至有卷而無目,有目而無內容者。如《初編》卷五十六,缺邵詠、邵詩、袁棠、盂佐舜、俞 廷柏、趙繼曾、陳鴻壽,卷五十七缺錢林、屠悼、陳傳經、胡豹文,卷五十八缺黃玉衡、王衍梅、 劉廣禮,卷五十九缺朱依真、何彬、何元、顧日新、方繩武、招茂章、汪家檀、張仁,卷六十缺邱 士超、汪繼熊、蔡廷榕、鄭瀕若、淩湘衡、甄大民、程謙佑。陳裴之、黃喬松、黃照文。《二編》 卷十二。卷十四、卷十六、卷二十二、卷二十四、卷二十八、卷三十、卷三十壹,卷三十二、卷三 十三、卷四十二、卷六十,皆有卷而無目。全書的編次亦較雜亂,詳略失當。如阿桂本非詩人,書 中卻以洋洋數千言介紹其生平功業,極為不倫。此外,所引諸書,每有刪節,難兔割裂之嫌。盡管有上述這些缺點,對全書來說,還是暇不掩瑜的。《國朝詩人征略》初編六十卷,有道光十年(衛830)“粵東省城超華齋”刊本,即《張南山全集 》中的壹種。又有“粵東省城西湖街富文齋刊刷”本。《國朝詩人征略》二編六十四卷,有道光H 十年(IS40)“粵東省城超華齋”刻本。張維屏的《國朝詩人征略》@陳永正兩編尚有不足的 地方,由於篇幅宏巨,資料搜集壹時未能完備,全書至付刻時尚未完成,甚至有卷而無目,有目而 無內容者。如《初編》卷五十六,缺邵詠、邵詩、袁棠、盂佐舜、俞廷柏、趙繼曾、陳鴻壽,卷五 十七缺錢林、屠悼、陳傳經、胡豹文,卷五十八缺黃玉衡、王衍梅、劉廣禮,卷五十九缺朱依真、 何彬、何元、顧日新、方繩武、招茂章、汪家檀、張仁,卷六十缺邱士超、汪繼熊、蔡廷榕、鄭瀕 若、淩湘衡、甄大民、程謙佑。陳裴之、黃喬松、黃照文。《二編》卷十二。卷十四、卷十六、卷 二十二、卷二十四、卷二十八、卷三十、卷三十壹,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四十二、卷六十,皆 有卷而無目。全書的編次亦較雜亂,詳略失當。如阿桂本非詩人,書中卻以洋洋數千言介紹其生平功業,極為不倫。此外,所引諸書,每有刪節,難兔割裂之嫌。盡管有上述這些缺點,對全書來說,還是暇不掩瑜的。《國朝詩人征略》初編六十卷,有道光十年(衛830)“粵東省城超華齋”刊本,即《張南山全集 》中的壹種。又有“粵東省城西湖街富文齋刊刷”本。《國朝詩人征略》二編六十四卷,有道光H十年(IS40)“粵東省城超華齋”刻本。

大意

大自然雖然不會說話,但有感情。這不,冬寒尚未退盡,春天已經悄悄來臨了。百花園裏萬紫千紅的花朵都已各就各位,就待那新雷壹聲,便會競相開放。

賞析

這首詩中雖然沒有“元旦”,但寫的卻是迎春的情景。“造物”就是大自然。大自然雖然不言,但是有感情的。這不,冬寒尚未退盡,春天已經悄悄地來臨了。百花園裏萬紫千紅的花朵都已準備就緒,只待春雷壹聲,就會競相開放。這首詩不僅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贊美,更重要的是抒發了對社會變革的熱切期待。 “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壹聲”是說:“造物”早已安排好了萬紫千紅,只等春雷壹響,百花就將競相開放。 “千紅萬紫安排著”,說明事物具備了變化的內在根據,但沒有壹定的外部條件—“新雷”,這種變化也不可能實現。此詩通過對新雷的呼喚,生動地闡明了外因對於事物變化的重要作用。與“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同出壹理。 這首詩作於道光四年(1824)春初,寫春將到的喜悅。詩人以自然喻人事,在對新雷的期待和春天的歡呼中,透露出作者渴望社會新變的心情。小詩短短四句,寓理於情,清麗可喜,耐人尋味。 “造物”就是大自然。大自然雖然不言,但是有感情的。這不,冬寒尚未退盡,春天已經悄悄地來臨了。百花園裏萬紫千紅的花朵都已準備就緒,只待春雷壹聲,就會競相開放。這首詩不僅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贊美,更重要的是抒發了對社會變革的熱切期待。 詩人贊美大自然雖然默默無言,但卻有情,寒盡而帶來春天,悄悄地安排好萬紫千紅的百花含苞待放。在這寂靜之中,正蘊蓄著巨大的爆發力量,就等那壹聲震撼人心的春雷。春雷炸響,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將是壹個春花盛開的新的世界!流露出詩人迎接新世界來臨的喜悅心情。 這首詩作於道光四年(1824)春初,寫春將到的喜悅。詩人以自然喻人事,在對新雷的期待和春天的歡呼中,透露出作者渴望社會新變的心情。小詩短短四句,寓理於情,清麗可喜,耐人尋味。 新 雷 張維屏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 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壹聲。 ①、新雷:春天的第壹個雷聲,象征春天的蒞臨。古人認為雷是動生萬物的。《易經·說卦》:“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爾雅義疏·釋天》引《說文》雲:“雷,陰陽薄動,雷雨生物者也。”此詩題當取其義。 ②、造物:指天。古人認為天是創造萬物的。《莊子·大宗師》:“偉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壹作區區)也。”無言卻有情:古人以為天雖無言,但能潛運萬物。《論語·陽貨》:“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每於:常常在。 ③、此二句言:“造物”早已安排好了萬紫千紅,只等春雷壹響,百花就將競相開放。 “千紅萬紫安排著”,說明事物具備了變化的內在根據,但沒有壹定的外部條件—“新雷”,這種變化也不可能實現。此詩通過對新雷的呼喚,生動地闡明了外因對於事物變化的重要作用。與“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同出壹理。 這首詩作於道光四年(1824)春初,寫春將到的喜悅。詩人以自然喻人事,在對新雷的期待和春天的歡呼中,透露出作者渴望社會新變的心情。小詩短短四句,寓理於情,清麗可喜,耐人尋味。 新 雷 張維屏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 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壹聲。 張維屏(1780-1859),字子樹,號南山,別號松心子,晚號珠海老漁,廣東番禺人(今屬廣州市)。道光二年(1822)進士,官至南康知府。他四任縣令,於地方民情有所了解。早年創作即關註民間疾苦,有較強的現實性。鴉片戰爭後,目睹外國侵略者的罪行和中國人民的英勇鬥爭,寫出了壹些歌頌中國人民反抗殖民主義侵略的詩篇,具有昂揚的愛國熱情和戰鬥精神。他的詩"出入漢魏唐宋諸大家,取材富而醞釀深,氣體則伉爽高華,味致則沈郁頓挫"(林昌彜《射鷹樓詩話》卷二)。著有《聽松廬詩鈔》、《松心詩集》等。 己亥雜詩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xiá),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1792-1841),又名鞏祚(zuò),字璱(sè)人,號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中國近代傑出的啟蒙思想家、學者、文學家和愛國主義者。 全詩抒發了自己辭官司離京時的復雜感情,展示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沈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全詩移情於物,形象貼切,構思巧妙,寓意深刻。 浩蕩離愁白日斜(xiá),吟鞭東指即天涯。 離愁滿懷,正對著白日西下,揚鞭東去從此辭官赴天涯。[浩蕩:廣大無邊,這裏形容愁思無窮無盡。離愁:離別的愁思。白日:太陽。吟鞭:詩人的馬鞭。] [評析]以“白日斜”“天涯”來烘托離愁,可見詩人辭官心情的痛苦。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落花紛紛絕不是無情飄灑,化作春泥願培育出更多新花。[落紅:落花。花朵以紅色者居多。因此落花又稱為落紅。這二句用來比喻自己雖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命運。] [評析]形象、貼切地展示作者為國效力的獻身精神 己亥雜詩(其五)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作者龔自珍(1792—1841),號字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傑出的思想家和詩人。官至禮部主事,辭官南歸主講於書院。他且開壹代新詩風的大詩人,作品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突出的社會現實內涵。在藝術表現上,縱橫恣肆,狂放不羈,體現出嶄新的獨創精神,代表了清詩的成熟個性面貌,被譽為古代的最後壹位和近代的最初壹位傑出詩人,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裏程碑式的地位。 《已亥雜詩》***315首,多詠懷和諷刺之作,寫於已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 這首詩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壹。其含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抒發離京南返的愁緒,二是表示自己雖已辭官,但仍決心為國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沈豐富的思想感情。 (譯)離愁深廣無邊時值白日西下,馬鞭向東壹指便與京城遠隔天涯。 落花紛紛飄墜它絕不是無情之物,化作春泥還要護衛更美的新花。 詩中的“落紅”、“化作”兩句是歷來傳頌的經典名句,他們壹方面是詩人言誌抒懷的心聲,另壹方面也可以為廣泛意義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寫照。 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壹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雲,往事如煙;另壹方面,離別是輕松愉快的,畢竟是自己逃出令人窒息的樊籠,可以到外面的世界另有壹番作為。這樣,離別愁緒就和回歸喜悅交織在壹起,既有“浩蕩離愁”,又有“吟鞭東指”;既有白日斜暉,又有廣闊天涯。這兩個畫面相反相成,互為映襯,是詩人當日心境的真實寫照。 緊接著的“吟鞭”句,對前人詩句的化用也恰到好處,並形成了兩句相連呼應的藝術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詩人此時此刻此景中的心情。最後則筆鋒壹轉,用形象生動的比喻抒發胸臆,使全詩渾然壹體,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