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題解
淳熙八年(1181)底,辛棄疾被人誣以“奸貪兇暴,帥湖南日虐害百裏”,被彈劾落職。次年初,四十三歲的辛棄疾來到信州上饒(今江西上饒)城郊的帶湖閑居,時間長達十年。這首詞即作於此期間。
詞題“書博山道中壁”,表明這首詞寫在博山山道的巖壁上。博山在上饒附近,風景優美,辛氏在博山寺旁築有“稼軒書屋”,常往來於博山道中,先後在這裏寫下了十幾首詞。
句解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層樓”,高樓。
在古典詩詞中,登樓與發愁緊緊相連,幾乎結成不解之緣。這大概是因為登上高樓,極目遠望,茫茫四野,浩浩長天,最容易觸動人們的愁腸,引起感慨萬千。杜甫《登樓》詩曰“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中有“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最為典型的是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詩人站在幽州高高的樓臺上,發出了千古絕唱:“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登樓令人發愁,令人傷心,令人落淚。而這些人之所以觸景傷情,或因人生坎坷,世事滄桑,或因漂遊在外,思念家鄉,或因壯誌難酬,寂寞難耐,總之,心底都裝著這樣那樣的“愁”。但年少時的辛棄疾,分明不識“愁”為何物,卻偏偏“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原來,他的“愛上層樓”,是為了要寫出新的詞句,無愁尋愁,強要說愁。
少年人涉世不深,心底事淺,更不懂得人生艱難,即使登樓,也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能有多少濃重的憂愁呢?這愁不過是無根之愁、做作之愁,是故作深沈、無病 *** 的“愁”。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詞人不僅是寫年少時的自己,也寫出了青春少年常有的特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如今的辛棄疾,嘗盡了“愁”的滋味,卻不願再說“愁”了。這時的“愁”,不再是年少強說的“愁”,而是四十多年坎坷人生路上實實在在的“愁”。
辛棄疾自南歸以來,始終未能實現其驅除金兵、復國中興的壯誌。不僅如此,由於他來自被金兵占領的北方,南宋統治者壹直對他存有戒心,不願委以重任。此次更遭人誣陷,削職罷官,長期閑置。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這叫他怎能不“愁”?
這“愁”裏,有憂國憂民之愁,有抑郁不得誌之愁,有知音難覓之愁,有年華將逝壹事無成之愁……這些愁重重地壓在心口,叫他無從說起。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飽經世事的辛棄疾已經不再說“愁”,只說天氣涼快了,多好的壹個秋天啊。頑強的他似乎在勸慰自己:既然南歸報國是自己的選擇,那就只有去直面壹切後果,不論好壞。所有的“愁”都不要再說了,說了只會徒增悲傷。把憂愁壓住,也許還能悠閑地體會春暖秋涼、春華秋實。
細細體味,我們還是能讀出詞中所蘊含的深遠的悲涼。“天涼”,正是詞人心涼的表現。回憶南歸以來,備受猜忌、排擠、冷落,如今不惑之年已過,依然國恥未雪,壯誌未酬,詞人怎能不心生涼意?“好個秋”,初念起來似乎很輕松,多讀幾次,就會覺出壹股悲涼。
唐人劉禹錫《秋詞》言:“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古典詩歌中,“秋”常常意味著蕭瑟、悲涼。詩人們非常偏愛“秋”,尤其是失意的詩人。從戰國時期宋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到唐代王勃“長江悲已滯,萬裏念將歸。況復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從南唐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到蘇軾“世事壹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秋”總帶著“悲”與“愁”。辛棄疾筆下的“秋”也是這樣。“好個秋”並不是說秋風送爽、果實累累、紅葉滿山的美好,而是秋風蕭蕭,涼意逼人。
評解
這首詞明白如話,卻語淺意深。全詞通篇寫壹個“愁”字,以少年時的假愁、閑愁,對比、反襯中年時的真愁、深愁。詞人將大半生的人生體驗濃縮在這個“愁”字中,感情深沈悲涼,撼人肺腑。